网友提问:
徐茂公本是武则天皇后位的大功臣,为何被其掘墓戮尸体并灭族?
优质回答:
徐茂公当初对立武则天为后的这件事上一直保持着中立或者是支持者,但是作为武则天成功之路的一个关键人物,最后却被武则天开馆戮尸,挫骨扬灰了,只因为徐茂公生了个坑爷的孙子。
徐茂公原名是徐世绩,子懋功,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智谋的人物,其实无论是在小说《隋唐演义》还是在电视剧中,徐茂公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早年参加瓦岗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最重要的是,他能够正确分析形式,总能站在对的或者说是正确的一方。他一生辅佐了三位皇帝,历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三朝,玄武门政变的时候支持李世民,被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高宗的时候支持李治,废王立武的事件之中保持中立,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是的武则天能够顺利登上皇后的位置。
徐茂公还被赐予李姓,死了之后被陪葬昭陵,拥有无上的荣耀。但是这么一位功绩赫赫的人最后却被挫骨扬灰了,原因来自他的孙子徐敬业,公元684年,徐敬业联合著名文学家骆宾王等人起兵谋反,声称要反对武则天,拥立李显为皇帝,虽然声势浩大,但最后还是完败,几个起兵造反的头目被杀死。
武则天也是勃然大怒,这算是颠覆政权的罪过了,当诛九族的,所以无论徐茂公当初有多大的功劳,现在也是被自己的孙子所连累,将他们家的爵位取消,将死去的徐茂公开馆戮尸。当初拥有无上荣耀,全被自己这个惹事的孙子给毁灭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徐茂公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杀了家族中自负的小辈,没想到死后还是栽到自家小辈手中。
徐茂公作为三朝元老,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太宗,更是被赐“李”姓,跟卫国公李靖同级,这份荣誉在当时真的不多见。
可生前如此风光的一位人物,却怎么都没想到死后竟然还有一劫,被武则天下令将徐茂公的棺木挖出随后砍之,官爵也一并废除,这是为何?
难不成是因为早年多次叛变?
不同于其他平民起家的将领,徐茂公自幼家境就非常不错,是当地有名的富家翁,但为人却不刻薄,经常用家里金钱救济穷人。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年轻的徐茂公觉得应该出门闯荡,于是告别亲友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由于不菲的见识和能力,徐茂公就成为了瓦岗军的元老之一。
后来朝廷决定镇压翟让的瓦岗军,翟让畏惧朝廷准备逃跑,还是徐茂公拦下翟让并连出计策打败隋将张须陀,徐茂公的声望再次得到提升。
为了让瓦岗军名声更响,徐茂公建议翟让奉李密为主,李密此时正因为参与杨玄感反叛而逃亡,这时候对李密伸出援手无异于雪中送炭。
可惜的是李密在加入瓦岗军不久后就发动内部叛乱,翟让在内斗中战死,徐茂公也差点被杀,幸好有飞将单雄信求情,徐茂公这才躲过一劫,不过今后就开始为李密卖命。
徐茂公还没跟李密多少天,就因为李密投唐从而跟着投唐,李渊见徐茂公有大才,于是封他为曹国公,赐姓李,只是没过多久,徐茂公又叛唐了!
窦建德率精兵攻下徐茂公的黎阳城,由于窦建德有人质在手再加上赏识徐茂公,于是徐茂公不得不叛唐跟随窦建德。
不过这一次不同于以往,如今徐茂公一心向唐,在抓住机会后赶紧率领几百骑兵偷偷溜走,回去之后李渊也并没有怪罪徐茂公。
从这种种看来,徐茂公早年确实过于反复无常,在多个势力中来回流动,但要只是因为这一点武则天就要翻徐茂公的旧账,那实在是有些不可理喻了,因为徐茂公为大唐也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南征北战平天下
唐朝要想统一,就必须要平掉郑国,而这郑国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王世充,此战徐茂公居功首位。
当时郑国内有一司兵联系徐茂公,想要降唐,于是两人达成合作,在某一天夜晚,司兵打开城门,在外埋伏的徐茂公瞬间接应,一举拿下了重中之重的虎牢关,并捕获荆王。
虎牢关被攻破之后,窦建德和王世充都被相继捕获,徐茂公功不可没。
贞观十五年,薛延陀联合其他部队总计二十余万兵马对唐朝发动攻击,一时间边关告急,徐茂公再次临危受命,被唐太宗任命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带领六万余人前往镇压,最终徐茂公联合其他人等大破薛延陀,边关再次安宁。
徐茂公的功绩还有很多,远征高句丽也有他一份功劳,说他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一点都不过分,并在李世民去世之后还有恩于武则天。
李治在当上皇帝后想废除原配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大部分人的拒绝,于是李治私下问徐茂公,徐茂公就以皇上家事为由,拒绝参谋,这不就等于变相同意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
可以说如果没有徐茂公的同意,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武周和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可尽管如此,武则天为何还是下令将徐茂公的棺木扒出,这算不算恩将仇报?
之前我也是这样觉得,在了解徐茂公孙子李敬业做的事情后,就发现武则天扒棺已经是对徐茂公的抬爱了。
李敬业谋反
对于武则天的登基,有人赞同有人不满,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就是不满的那一批人,并且他还为反抗武则天做出了实际行动。
时任眉州刺史的李敬业在得知武则天登基的消息后大怒,随后就联合骆宾王、薛仲璋、李宗臣等人起义反对武则天登基。
由于这几人原本官职就不小,再加上民间也有大量人不服从武则天登基,于是短短几日内,李敬业就召集到十万多兵马,一时间声势浩大。
武则天早就明白自己登基会有人反对,并且早已有了应对之策,在李敬业刚起兵的时候,武则天就下令让将军李孝逸带领三十万人平叛。
武则天一边派人平叛,一边下令剥夺徐茂公的爵位,并将他的棺木拖出来砍之,从当时的情况看,武则天没有公布于众已经是对徐茂公感激不尽了。
谁曾想,当初徐茂公在去世前曾特意嘱咐家中晚辈,如果族内有自负之人,一定要尽快杀之,当时家中自负的小辈只有李敬业一人,但所有人都不以为然,最终实在是酿成大祸。
对此,我觉得徐茂公这话非常有深意,为什么要铲除家中自负小辈?一定是看出武则天有不臣之心,日后必然会有大动作,如果那时候族中小辈不服从,必定会有灾祸降身,于是趁早说出杀掉自负之人,只可惜无人能领会其意思。
一代名将徐茂公,最后竟然栽到自家小辈手中,令人唏嘘啊!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和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个典型的“孙子坑爷”事件。我简单说说这个事情。
隋末,徐懋功跟随李渊打天下,功勋卓著。唐朝建立后的619年,李渊封赏有功之臣,徐懋功被赐予皇姓,名字改为李勣。到了李世民和李治一朝,李勣一直殚精竭虑、夙夜在公、重情重义,有着很好的名声和威望。
但是,655年,李治一心想废掉原配王皇后而立武昭仪为皇后。当时朝廷里出现了“反武派”和“挺武派”。“反武派”以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等为代表,他们坚决反对李治“废王立武”。“挺武派”以李勣和许敬宗、李义府等为代表,支持李治立武昭仪为皇后。李治曾经问李勣:我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坚决反对,你说说这事怎么办呢?李勣回答:这是皇帝您的私事,为什么要问别人呢?这次君臣对话让李治下了决心,李勣也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高度信任。
不久,李治册封武后,李治安排李勣宣布旨意。669年,李勣死亡。忠实于自己的老臣走了,高宗伤心得不要不要的,废朝七日。看着李勣的灵柩渐行渐远,李治忍不住失声痛苦。
按说李勣很是圆满了。可是,十五年后,不省心的孙子徐敬业惹事了。
684年初,李显被武则天拉下了皇位,李旦当上了傀儡皇帝,武则天临朝称制。
对武则天这么干,徐懋功的孙子——柳州司马徐敬业便纠集长安主簿骆宾王(被贬为临海丞)等人在扬州打出了光复李显皇帝位置的七号谋反。骆宾王好撰写了充满烈火的《讨武曌檄》。
这事自然惹火了武则天,她安排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30万平叛。
这事是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挑起来的,武则天下令,取消徐敬业爷爷的一切官爵,“发冢斫棺”,重新姓徐。于是,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李世民昭陵陪葬墓——徐懋功墓被挖了。到了中宗李显手里,对徐懋功再葬。
(插图为徐懋功墓和中宗李显书丹的李勣碑)
其他网友回答
徐茂公也就是唐代名将李勣,和李靖并称“二李”,一个出将入相的传奇人物,谋略过人,智勇双全,立三朝而不倒,并且他是有功于武则天的。然而他却有一个喜欢冒险的孙子李敬业,将李勣的生荣死哀毁了个一干二净,仕途不顺的李敬业起兵反武,武则天镇压叛乱,并收回由李勣开始世袭的爵位,并对李勣掘墓砍棺。把李姓也收回了,重新恢复姓徐。徐世勣在投唐之后被李渊赐了李姓,从此改名为李世勣(后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去掉了“世”,下文中一概说李勣),李勣跟随李世民平天下,立下大功,之后又和李靖成为对抗突厥的主要力量。
李勣虽是武将出身,其政治谋略却是很高的,总能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屹立不倒,最初,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储,李勣选择中立,谁也不帮,玄武门之变后,李勣仍然受到重用,并继续镇守并州,在637年获封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
649年,李世民去世前夕,为太子李治安排辅政大臣,文官便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武官就是李勣,但李世民知道李治对李勣没有恩惠,怕他会有叛心,便决定将李勣贬官,告诉李治倘若李勣没有犹豫就去赴任,继位后再把他召回来,他必尽忠,倘若他对去外地赴任有怨言,就杀了他。结果李勣听到调任后马上就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然后片刻不停就去赴任。所以他在高宗一朝仍旧是谁都撼动不了的人物。后来李治决定废王立武,遭到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激烈反对,而李勣一句轻飘飘“此乃陛下家事。”给李治和武则天送去了希望,武则天因此坐上了皇后之位。
李勣的明哲保身和沉稳低调让他立三朝而不倒,而且武则天也确实很感激李勣,并且愿意善待李勣的姐姐。669年,李勣去世,李治辍朝七日,让其陪葬昭陵,按照汉朝卫青和霍去病的先例为他修坟。可谓生荣死哀。
但李勣却有一个和他的性格截然相反的孙子李敬业。《隋唐嘉话》记载一个故事,说高宗时期,蛮群聚集为寇,官兵讨伐但一直处于劣势,后来就把李敬业派去了,李敬业是个有冒险精神的人,他只带了两个官吏就去了贼寇的巢穴,表示朝廷知道你们是被逼的,还是赶快回家种地吧,最后不走的就是真正的贼寇。然后把贼首打了一顿板子,然后就太平了。李勣知道后,说了一句话:“吾不办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儿。”意思是这个娃很有胆量,做事和我不同,将来李家一定会毁在他手里。没想到一语成谶,李勣去世后,李敬业承袭了英国公,任眉州刺史,但到了683年,李敬业和其弟李敬猷获罪贬往扬州,而同样是这一年,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武则天摄政,不过两个月,武则天将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而扶立李旦为帝,武则天临朝听政。
远在扬州的李敬业聚集了一大批仕途不顺的官员,打着帮庐陵王复位的旗号造反,欲让武则天交出权力,骆宾王为此写下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为庐陵王抱不平,又弄出个假的李贤来,自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很快居然就聚集了十万之众,但李敬业这个人,富于冒险却缺乏谋略,最要命的是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所以他放弃了可能会取得胜利的作战路线,很快被武则天派出的平叛大军给打败了,李敬业也让部下给杀了。
李敬业虽然死了,但武则天的气却没有消,于是她朝着李敬业的祖父李勣和父亲李震撒气,把他们的爵位和官职都给追撤了,而且还对李勣的坟墓进行掘墓砍棺,让他们恢复徐姓。
直到神龙之变后,李显复位。才恢复李勣的官爵,为其起坟改葬。
其他网友回答
徐茂公既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又是大毁灭大唐的罪人,因果循环,得到此报。
说他是建立大唐的功臣,因为他在建立大唐的过程中,是和李靖并驾齐驱的唐朝名将,深得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他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平定窦建德,打败刘黑闼、徐圆朗,征伐辅公祏,并大败突厥颉利可汗的军队,俘虏五万多人胜利归来,大败铁勒部落薛延陀部队,又俘敌五万多人,平定漠北。东征高句丽,徐茂公也取得了重大胜利,灭高句丽国,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句丽旧地,因为重大功勋,徐茂公被赐李姓,封英国公,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徐茂公又是大唐的罪人,这从何说起呢?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继续信任徐茂公,当唐高宗打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了以褚遂良为首的群臣反对,此时徐茂公却力挺唐高宗,他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此言坚定了李治废后立武则天的决心,武则天上台,篡夺大唐江山,建立武周,与徐茂公的谏言有直接关系,从而成为大唐的罪人,为后世诟病。但诡谲的是,徐茂公为挺李治,但他的后代李敬业却极力反对武则天,并拥兵造反,但起义失败,被武则天镇压。武则天牵怒于李氏宗族,将李绩改回徐姓,并开棺戮尸,灭其族。徐茂公后代的旁支为避祸,跑到吐蕃偷生。令徐茂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生平定胡人,他死后却被开棺戮尸,后代成为汉属胡人,冥冥之中,难道没有果报吗?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