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李商隐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其(无题李商隐文学常识)

网友提问:

文学史中,李商隐为何能单独列一章?

优质回答: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南人。文宗开成二年进士,调弘农尉。历佐幕府,终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有义山诗集。义山诗虽缛丽,然寄讬深微,多寓忠愤,尚风人之旨。王安石以为“唐人学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到了宋时,杨大年辈承他的风格,就是西崑体。

李商隐早年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见《安定城楼》),但一生在牛李党争中度过,仕途很不得意,这些对他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他的一些政治诗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对黑暗政治的愤激情绪,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哭刘蕡》等。他的咏史诗讽刺统治者荒淫奢侈,委婉而深刻,如《富平少侯》、《贾生》、《马嵬》。

李商隐还有某些抒情诗,融合自身的遭遇和时代的沒落感,形成凄惋感伤的基调,如《夕阳楼》、《登乐游原》等。

他的“无题”一类的诗有些是借香草美人寄讬感慨,但主要内容是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它典型地表现了士大夫阶级在对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生活追求中的细致复杂的感情和心理。深情绵邈、微婉蕴藉,是这些诗的特点。

李商隐是晚唐诗歌艺术成就较大的诗人。他的七律造诣最高。他诗歌的特色: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联想,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活用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深化了诗的主要思想。

但由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不足,往往过多地运用象征手法和生僻典故,晦涩难懂。语言有时也过于浓艳,导致了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对晚唐和宋初诗歌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813一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即以文才见知于牛僧孺党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得令孤楚的儿子绹的奖誉,中了进士。次年,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爱李商隐的才能,任为书记,并且把女儿嫁给他。牛、李两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牛党令孤绹等因诋毁李商隐″背恩″,″诡薄无行″,″效利偷合”。其后李德裕为牛党所排挤,失势被贬,朝政操纵在牛党白敏中、令狐绹等人手中,李商隐虽然不断地向令狐绹上书、献诗,希望他引荐自己,却终被冷遇。所以李畜商隐自进入仕途以后,就在党争的夹缝中过日子,一直很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只得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四十六岁时死在郑州。他的一生是穷愁潦倒的。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在唐代,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整个传统中,都是很有特色的。他接受了汉魏古诗和乐府歌词以及梁陈宫体诗的影响,在唐代诗人中,对他影响较深的,是杜甫的五言和七律,他的七绝有着杜牧那种清丽俊逸的格调,而他那些奇特的想象,却是汲取了李贺的浪漫主义手法。他接受前人和同代人的影响既然比较庞杂,因此他的诗歌风格是不十分统一的,是他少数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和一部分的咏史诗和爱情诗(无题诗);而咏史诗和爱情诗中优秀的作品最能够代表他自己的优美风格和艺术特色。《行次西郊一百韵》是李商隐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他生动地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之后,说明国家的治乱″在人不在天″的真理,并反映出人民渴望得到贤明的官吏来管理国政,以摆脱频繁的战祸和不安定的社会秩序,减轻剥削,过和平安康的日子。这确实表达了那个动乱时代中广大人民的愿望。这首长诗的表现方法和思想内容都接受了杜甫的五言古诗如《北征》、巜石壕吏》等诗的影响,用朴质的语言表现广阔的社会现实,是相当和谐的。不仅和他的无题诗,就是和他一般的作品,在风格上也迴然不同。可惜这乛类的诗在他的全集中是数量极少的。李商隐所处的吋代是宦官檀权、党人倾轧、而藩镇割据的时代,也就是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同他和人民的矛盾都日益尖锐,民生日益凋敞,农民大起义即将到来的前夕。李商隐处在这样的时代,没有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广泛地反映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没有较多的表现人民的苦难,意志和愿望,却以很多的作品来表现他个人的穷困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续以及对于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和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有所发展和丰富,有些地方还值得我们借鉴或继承。总的说来,他的全部诗歌是反映重大现实生活者少,抒写个人感情者多,思想性较高闷少,艺术技巧上可取的多。因此,在思想教育的角度上看,他的作品对读者的积极作用是不大的。这一切就是李商隐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只能成为独县风格和很有艺术特色的诗人,而不能成为″大诗人″的原因。评论至此,有不同看法请反驳。

其他网友回答

李商隐的诗情诗才远远高于李白、杜甫,单就诗歌的情怀之真切、蕴蓄之深厚、技巧之老辣、意境之优美,中国诗歌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人达到李商隐的水准。

之所以公认诗歌的颠覆是李杜而非李商隐,这是一个评判标准的问题。我们主流的、权威的文学评论不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艺术性,而是优先某种正确,是意识形态先行。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李商隐是中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相信他的诗很多国人都烂熟于心,比如这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善于用典,而且诗歌有广泛的师乘。如悲怆的情思与香草美人的寄托源于屈原;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相通;沉郁顿挫的风格是受到了杜甫的影响……现在保存下来的李商隐的诗有600多首,他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最具风格。代表作有《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自己的爱人的,在看似浅浅淡淡的语言里,话出了浓浓的相思之情。

前文提到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一首爱情诗,这是李商隐与其他女子恋爱失败后所写,他写的这类诗多用“无题”作为名字。“无题”为诗名的名句还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

李商隐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他常“以芳草以怨王孙,借没人以喻君子”。他另一类诗作类型是政治诗,对于唐中晚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有很多深刻的反映。如《北齐》两首之一写道,“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勘伤。”

李商隐的第三类诗作是述怀诗,青年时代的他有一首《安定城楼》,里面写道,“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自比鹓雏,鹓雏是凤凰之类的鸟,他希望能重振乾坤,然后功成身退,可惜后来有志难酬。

李商隐在陷入党争的情况下,也没有马上归隐的念头,仍然以诗抒发。也正是这样悲剧化的人生与他的个性,才奠定了李商隐在诗坛的地位吧。

其他网友回答

晚唐"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隐是极不简单的一个人,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一绝,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认同和推崇,这是一般诗人万难做到的事情,中国文学史上把其单独列出一章来分析、总结是完全必要的,也算是众望所归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