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优质回答:
在古代,宁古塔确实是人间地狱,要不然,每当有人要被发配时,皇帝也不会说“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让人闻之胆寒的话了。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但被流放,还要当奴隶。
当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对象,不是只有女人,男人更多,只是女人来这里以后面临的境遇更危险些。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为什么就那么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鬼。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经去过宁古塔,他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宁古塔就是中国北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这个地方本人没有去过,但去过距其西部80多千米的一个地方,曾经路过宁古塔的。一路上给我的感受就是,茫茫林海,皑皑白雪。山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枝也是白的,一个字就是:冷!
现代人冬天去,那肯定是旅游是享受,但放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发配到宁古塔,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死刑,只不过不是立即要命而已。
因为太过寒冷,不但冬季时间长,而且气温经常在零下30-40°,粮食是产不了的,要想活命,基本上是靠打猎。
当地的原住民或许没问题,但对那些从南方流放过来的人来说,寒冷就是最大的敌人,缺吃少穿,经常是分分钟要命。
因为宁古塔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是狼虫虎豹的天堂,这些流放之人,许多往往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在半路上被野兽或者饥民吃掉,呜呼哀哉了。
这些可怕的事情,都记录在了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里了:“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幸走到了目的地流人,来到宁古塔以后,并不是说苦日子就到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开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披甲人的奴隶,是要干活的。
所以说,宁古塔之所以让流放之人闻之色变,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的因素就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处东北偏远之地,距离统治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异常遥远,在那个主要靠马车和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充满未知的凶险,对许多人来说就足以要了小命。
其次,东北极寒之地,动辄零下40度的低温,让在南方习惯了舒适气候的流人,很难适应,冻死冻伤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极端寒冷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作物生长,食物严重缺乏,基本生活靠打猎,这对流放之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打猎本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还没有学会打猎,就已经饿死或者被猎物反猎食了。
第四,那里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这些流放之人来到这里,极容易生病,因为缺乏必要的治疗,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第五,这些流人来宁古塔,可不是来享受的,许多是“披甲人”的奴隶,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战争来临的时候,还需要披挂上阵,累死战死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这些人远离故土亲人,那种思乡思亲之情,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精神折磨,才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敌人。
所以说,300年前的宁古塔,就是一个让人待不下去的“人间地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许多被流放的人根本坚持不下去。这里既然这么可怕,管理又不严,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任人自生自灭,那么逃跑行不行呢?
跑,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得能跑出去!
一眼望不到头迷宫一样的森林、不知深浅的沼泽地、随时都会扑过来的野兽,是每一个想逃跑的人必须面对的,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死结。
有人逃跑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派人去追,因为他们会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不得不再乖乖地自己回来。回来还有活路,那些没有回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半路死掉了。
著名的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已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宁古塔的可怕。
这么一个让流放之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怪不得皇帝要将其作为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的名字有什么说法吗?那里真有一座古塔吗?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降清以后在顺治时期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因为文字狱牵连在1661年被发配宁古塔。
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的“塔”,就是“台”的意思;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满语里“六”发音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那里就是个蛮荒之地,根本没有什么塔。
把宁古塔作为特定的流放地,还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都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那种,几百年前,让他们只靠双脚,身带枷锁跋涉几千里,到关外边境苦寒之地,也是对他们一种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
其次,因为东北是清朝兴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以后,这里就被封了起来,不准许外人进入,也不准开发。所以,这里就是一片原始地区,和富庶的中原江南比起来,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让这些发配之人到宁古塔,也是为了增加这里的人口,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苦寒之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履行戍边的责任。
这些流放之人,许多也是“披甲人”的奴隶,奴隶就是要干活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身披战甲的人,是清朝特有一个阶层,地位介于清朝正规的军人和奴隶之间,主要来源就是作战时的降将降卒。
皇帝的打算,可谓一举两得。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哪些人呢?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中,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但又不至于死罪的犯人如盗贼外,一般情况下有这样几类人:
犯事的官员,这类人一旦被判流刑,往往都是一家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都受牵连,自然是一家子被发配到宁古塔了。
这类人里面,也有不同的,一种是财产全部被罚没充公的,这样子他们一路上的情况可想而知,能熬到宁古塔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到了宁古塔,日子也是更加艰难,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小到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没有钱财为自己打点了。
还有一种是财产受影响不大的,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虽然是被发配,但有条件改善待遇。
另外一类,就是个人犯事被发配过来的,说起来那可是孤苦伶仃,路上死掉的概率很大,到了宁古塔的,日子也不会好到那里,能够翻盘回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最终都是老死的宁古塔苦寒之地了。
有没有可以发配结束回去的,当然有,不过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背后有人有钱支撑才可以,不然就是回去,也有可能死在半路。
那么,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真实生活到底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对流放之人的管理了。
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有边军,后来改设为宁古塔将军,除了负责这里的防务以外,这些流放之人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这些流放之人中,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一般的就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在宁古塔的生存最为艰难,基本上靠打猎为生,死亡率非常高。
另一类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给生产力落后的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对提高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作用非常大,自然受到特别的关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当然和在南方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但饿死冻死什么的担忧就没有了。
过得最好的,当属那些比较有名的文人和官宦人家。宁古塔太落后了,这里的文化人少,受教育程度很低。被发配过来的这些文化人,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他们的用武之地就多了,当老师、做账房先生等等,这可比打猎做手艺强太多了。
流放到宁古塔的女人,日子可能会更艰辛,死亡率会更高些。
极端恶劣的气候,对于抵抗能力相当较差、身体羸弱的女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死亡行军,而且还要面对押运者的欺侮,许多人不堪忍受而自杀了,能够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一种幸运。
而到了宁古塔,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个极度缺乏女人的世界里被抢夺的猎物,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是死是活,全看造化。
流放在宁古塔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流放生涯过得怎么样?
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除了一般的罪人,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人和朝廷的王公大臣,他们过的自然是另外一种日子,毕竟以前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也是宁古塔头面人物的座上宾,心里虽然苦,但日子自然无忧。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第一个汉臣,是康熙太子的师傅陈嘉猷,顺治十一年被判流刑宁古塔,与妻子带三子一女及三个仆人一起风尘仆仆地到了宁古塔。
其他后来陆陆续续被流刑到宁古塔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人,吕留良的加入,方拱乾、方孝标一家,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张缙彦等等。
因涉及郑成功“通海案”的影响一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杨越,在康熙三年(1664年),还编入水军,参加在黑龙江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后来,在宁古塔一带,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还开辟了进行物品交换的集市,促进了宁古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顺治十四年,即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明崇祯元年进士方拱乾,后来因为捐钱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而被赎罪才被准予解除流刑返回。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处流浪,以卖字为生,令人唏嘘。
方拱乾属于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中的另类,绝对具备乐观主义精神,“无一日辍吟咏”,不但每天写诗,还著有关于宁古塔的书籍,如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陋俗的《鬼妾叹》和有助于研究古代宁古塔基本情况的《绝域纪略》。
同样因为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流放的大诗人吴兆骞,不但家产被没收,父母兄弟妻子也都被流放宁古塔23年。
后来还是因为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倾力相救,才得以从宁古塔脱身。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曾经给陈嘉猷的儿子当过家教,后来还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海虽然是武将世家,却热爱读书,深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特别优待那些流放而来的文人,准许他们开馆讲学谋生。
所以在巴海治下,发配到宁古塔的文人,日子过得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影响很大。
看来,有学问的人,到哪里都挡不住施展才华的机会啊。
比较悲催的是,吴兆骞因为长期在宁古塔,已经适应了东北的苦寒气候,回到江南以后反而不适应这里的湿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知道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返回故土,究竟是喜还是悲。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主要的流放地,随着多年开发,这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清朝就又开辟了新的流放地,那就是新疆。
到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犯罪之人被发往宁古塔的也越来越少,慢慢就不再流放了。
那些已经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流人,有的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回不回来也无所谓了。再加上几百年的开发,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宜居性也越来越适宜,既然能够生活下去,还有谁愿意再为未知去冒险呢。
还有一部以吕留良案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就叫《宁古塔》,吕留良,就是那个传说中刺杀了雍正皇帝的女侠吕四娘的父亲。吕留良因谋逆罪遭全家抄斩,其学生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数千人被雍正皇帝发配宁古塔,以披甲人为奴。
这些人活着走到宁古塔的只有一半,许多女眷在路上就已经被兵卒折磨而死,境况非常凄惨。
现在的宁古塔,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白山黑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宁古塔不但流放女犯人,也流放男犯人,清朝的宁古塔,即今天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辖区内,清代前期属于吉林宁安府。
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原因就三条,一是地理位置特别偏远,半路容易死亡,二是位于极北之地,特别的寒冷,三是相比关内,食物严重短缺。
宁古塔的来历——宁古塔三个字来自满语的音译和误传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
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因此,流放宁古塔非常苦就在这一点,这几千里地,犯人半路上要么被野兽吃掉了,要么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么掉到什么坑里摔死了,要么被当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
清朝有人记载说:“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有专有的名字称呼这种泥淖和沼泽,叫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人们要经过哈汤,必须踩着大草墩走,因为大草墩能支撑人和马的重量,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脚滑了,就一命呜呼了。
宁古塔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流放者半路不死,到这也能冻死。
宁古塔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来说,并不是中国的最北边,宁古塔离牡丹江还有一千多里地呢。问题是,就算不是最北边,相对来说也足够寒冷了。
当时被流放的人里,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辽东已经受不了严寒,再往北到宁古塔,能撑过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万幸中的万幸。
宁古塔当地部落的人,都是打猎为生,穿的都是动物的皮毛,保暖做得很不错。流放到那里的犯人,到哪里去弄什么貂皮熊皮虎皮猞猁狲狼皮袄啊?只靠自己带来的棉衣,过不了多久就会冻病,当地又缺乏医生郎中,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饥饿和冰冻中病死。
宁古塔的饮食起居——像原始人一样居住,当地没开垦,只能靠打猎或者野草为食。
宁古塔的居住环境跟关内的房屋也不同,那里很原始,要么是住在用木头架的窝棚里,要么是住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里,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样的帐篷或房屋,这又岂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辽东由于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都划成了禁止开垦的地区,所以流放到那里的犯人,是没法种粮食吃饭的,只能靠打猎和尝百草为生。当然,有的流放犯人跟当地人搞好关系,可以搭伙过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鱼类和野草。比如遮鲈鱼等鱼类、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动物、欧李子、老枪菜,蘑菇等野菜菌类。
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饿死,冻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
宁古塔的犯人都这么凄惨吗?——并不是,当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艺人。
我们都知道,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属仆人,有各种文人,有男有女。在这些人里,文人是最吃香的,因为当地人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其次是手艺人,因为手艺人会制造工具,当地人需要工具,就拿猎物来换。
宁古塔的满人,比较尊敬文人,特别是当过官的文人。
他们称呼这些文人为哈番,包括有爵位的,有官职的,甚至是监生举人,也被他们称为哈番,你既然被称为哈番了,人家尊重你,你就吃香了。当地商人往往邀请这些哈番帮自己经商,做掌柜的或账房,因为你识字,会算账,还能说满语。
如果不愿意当掌柜的,你还可以去当教师,当地人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希望孩子读书识字,于是这些流放的文人,就成为他们追求的香饽饽,这些人不但教给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习汉语。
像这样的哈番,当地满人给的钱很多,清朝人记载:
师终岁之获,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数金而已,掌柜可得三四十金。
当时文人们虽然被流放,但是朝廷允许携带书籍,因此,文人们还可以用书籍跟当地人,甚至高丽人做买卖,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个流放犯,叫吴汉槎,被流放到宁古塔,随身携带了三本著名词人的词集,被两个高丽使臣看到,二人竟然用一块金饼把这三本书买走了。
吴汉槎戍宁古塔,行笥携有徐电发釚《菊庄词》、成容若德《侧帽词》、顾梁汾贞观《弹指词》三册,会高丽使臣仇元吉、徐良崎见之,以一金饼购去。
其次是手艺人。有的铁匠,在宁古塔就很吃香,因为你会打铁,会造工具。
比如铁匠会打铁锅,当地人没有铁锅,就拿打的猎物跟铁匠换,他们弄了貂皮,熊皮,换铁匠打的铁锅,铁匠拿这些动物皮去卖,换了银子买吃的或者买了铁再打铁锅。
甚至清朝人还记载说,康熙朝,当地一个铁锅,可以换一铁锅的貂皮,就是把貂皮放到铁锅里,放满为止。后来由于貂皮涨价了,一铁锅貂皮可以换两个铁锅了。这些貂往往都被运到京城卖给达官贵妇。
至于那些没学问,又没手艺的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