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优质回答:
儒家经典语录,其实就是天地人和事,万物归其一,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与西方国家提出的精英执政,一致性相同。
其他网友回答
大学里提出了这”八条目”,是儒家自我修行的根本,是实现大学之道的八个步骤,是有逻辑辩证关系的,其顺序不只是形式上的先后,应依此次第修行: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修身要从格物始。格物当然不是对着竹子枯坐,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信哉斯言。
八条目只有相对意义上的阶段性。实际上,它们融于一体,不可割裂。具体说,格物没有止境,要永远进行,致知、诚意、正心等皆如此。进一步说,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同时,仍不能停止格物。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坚守本心,不被外部事物诱惑,迷失本性。
讲一个小故事。
许衡,元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宋期末年,蒙古人进军中原,天下大乱,百姓为躲避战祸,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一日,许衡等人路过信阳,烈日当头,酷暑难耐,众人口干舌燥。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一座荒废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鲜嫩多汁的梨子,众人大喜,纷纷摘梨解渴。
大家吃着果汁甘美的梨子,在树下乘凉,微风吹过,惬意无比。而许衡却没有去摘梨子吃,同行的人很是疑惑,难道他不渴吗?
一人上前问许衡:“天气这么热,你不感觉口渴吗?去拿个梨吃吧,解解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呢。”
许衡答道:“那棵梨树不是我的,也没有树的主人同意,怎么能随便去摘人家的果实吃呢?”
那人劝说:“现在社会这么乱,这个院子看起来已经没有人住很长时间了,估计主人早就已经远走他乡了,你又何必这么固执呢?”
许衡说:“虽然这棵梨树没有主人看护,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劝说的人默默无语地离开了。
“吾心独无主乎”,这句至理名言,点明了儒家自我修身养性的正确方法,也是现代人行为准则和做人的底线。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对“取舍”的选择,而物欲和美色的诱惑,往往会令人迷失本性。
能够在外部诱惑的境况下,坚守做人的准则,固守廉耻和尊严,守护自己心灵的纯洁,“正心”以“修身”,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
格物致知—有容乃大.明心见性也。诚意正心—静心守神.至诚如神。修身齐家平天下下则乃无为而无不为是也。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外圆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