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皇太极是清太宗,为何儿子孙子都是“祖”?
优质回答:
太宗一般是一个王朝的第二个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开创为祖守成为宗,按照这个标准一般只有开国皇帝为祖。个人认为哪怕后世皇帝功劳再大都不应该称祖,因为后世帝王的功劳都是建立在开创之君功劳上的,如果没有开国之君的付出后世之君拿什么来建立功勋。
如果把后世帝王称为祖,那就是对开创之君的不尊重。首先打破这个规矩的是忽必烈,然后是朱棣。其实朱棣开始被定为明太宗,嘉靖皇帝为了把自己的老子追认为皇帝,顺便把朱棣改成了成祖。
清初的三祖一宗我认为根本就是乱套。首先世祖福临、圣祖康熙的功劳根本根本没法跟皇太极比。皇太极从努尔哈赤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政治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的政权,外有强敌,内部山头林立,可是皇太极靠着他那高超的政治手腕收服了朝鲜和蒙古,多次打败明朝。皇太极的错误在于没有多活两年。
其实顺治的祖还勉强说的过去,毕竟顺治以区区几万八旗兵攻占了强大的明王朝(主要是多尔衮的功劳)。康熙的圣祖纯粹就是雍正想借康熙的名号压制政敌的产物。康熙是英明神武但和李世民比起来还是差点,但李世民都没有称祖,康熙也不够格。
其他网友回答
努尔哈赤是创业的所以称祖;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并且统一全国,有创业之功,也被称祖;康熙平三藩,收台湾,据沙俄,平准格尔阻止了国家的分裂,所以也称祖。 像后来乾隆那样的虽然在历史上比较有名,自称十全老人,死后也没被尊为祖,因为少战功
其他网友回答
看清楚,皇太极是(太),康熙是世界祖。明白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如成汤是太祖、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庙号开始阶段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大凡开国君主都是祖,后世之君有治国才能的才能称为宗。周朝和秦朝时期,庙号制度一度被废止。 汉朝以后,又承袭了庙号制度。而汉朝对于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两汉时期,比较著名的皇帝很多,但具有庙号资格的却很少。如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君)、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
唐朝以后,皇帝都有庙号。开国之君毫无疑义是“祖”,而后世之君一律都会成“宗”。
到了元明清时期,“祖”和“宗”的庙号使用开始泛用。如元太祖成吉思汗是开国之君,毫无疑义。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被称为祖,也是顺理成章。明朝时期,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称祖理所当然。而到了第三代帝王朱棣,却也被称为祖,而且是后世嘉靖即位后所追加的。
清朝时期,情况又很特殊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地方政权,开创了清朝基业,死后被作为开国之君,称为“祖”。而大清真正的开国之君却是皇太极(也就是清太宗,改国号为清)。1644年,大清即将入关的前夕,清太宗突然驾崩,失去了统一全国,定鼎中原的大好机会,因此,雄才大略、功业颇著的皇太极也只能屈居为“宗”了。
后来,六岁的顺治皇帝即位,大清入关,统一天下。顺治帝虽无大的建树,但因为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被视为开国皇帝,死后被称为“祖”,是为清世祖。而到了八岁的康熙即位后,大清尚未统一全国,而且又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等到康熙亲政后,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又重新打造了大清江山,清朝才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康熙帝死后,评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也被视为开国之君,因而庙号也为“祖”。
可见,皇太极被称为“宗”,而儿子和孙子都是“祖”,也是命运使然,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