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圣人的标准(孔子说的圣人标准)

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优质回答:

标准应该是入世而不属世。孔子达标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他的理论完全是为世俗服务。大家愿意把他尊为圣人,谁能管的着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评价标准是什么?孔子为何能评为圣人?

圣人评判一说首先是受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真正提出评判圣人标准的人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自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评判圣人:立功、立德、立言。

尽管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这一标准的也是寥寥几人。我们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中被世人公认的也就两人:孔子和王阳明。

为什么他们两人被公认为圣人呢?

孔子: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主要言论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录记载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以对话文体和语录体为主,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主要提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他还修了《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这些体现了圣人标准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得孔子用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孔子曾鲁国司蔻,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在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

孔子打破了教育上的垄断,他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最著名的是“七十二贤士”,这七十二人中很多为各国高官,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儒家学派的辉煌,这些是圣人标准的立功。

孔子构建出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的德性和德行;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他的治国方略被称为“德治”或“礼治”,他最高的政治利息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虽然没有实现最高政治理想,但他的“仁”、“礼”、“德政”却被流传后世,这些属于圣人标准的立德。

历史上能达成圣人标准一点要求的不少,但很难找到像孔子一样三点标准都达到的,他的言论,政治思想被延续至今都说明了他的伟大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有句评价孔子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可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说明什么?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盘古开天地故事是神话,是先民对自然形成认识,说明自然初始也是无序的,从无序到有序是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个“神人盘古”把无序变为有序,天地因其而成就,当演化到人类社会,起始人类社会也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将人类社会从无序转变到有序需要有一个智者,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总结周朝的礼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的社会秩序观点,相互关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核心观点是“仁”,推己及人,同时这些观点也可以上升到国家间的关系上,也就实现了秩序,没了战争,没了掠夺,是多么美好的社会状态。然而社会(世界)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此为基础上博弈过程,根本的目的是人的生存、发展、终老、延续的问题。

孔子(儒家)思想强调发自内的修养,而后实现“和”的理想状态即中庸。

孔子的思想有其合理性,应该抱着“汲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发扬光大之,也许人类社会就会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称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不为过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