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的思想感情(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表达了)

网友提问: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优质回答: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另一枚。

看内容就知道是高兴的时候所做的诗。

为啥高兴呢,因为他仕途和表达顺风顺水,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

这首诗想表达的,是王安石要励志改革,不怕一切阻碍的进取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飞来峰,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之似极天竺国灵鹫山,且云“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名曰: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天,诗人王安石途经杭州,写下名篇《登飞来峰》。此时诗人不过三十岁,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此作可视为诗人推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诗云: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转而议论抒情,使得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试看,首联(第一句),诗人以“千寻”作夸张语,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预示个人的站位极高。颔联(第二句),巧妙虚写出高塔上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并全诗奠定下激扬的感情基调。诗的颈联(第三句)“浮云遮望眼”系用西汉陆贾典故,语出《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诗人李白亦是化用过此典故,即“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不过,诗人一反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加上“不畏”二字,因此更加能够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整体看来,全诗由诗人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引入,导出“日出闻天鸡”的故事,自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豪情;同时,诗人随即以“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激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气度,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最终表达出诗人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渴望变法革新、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蕴含的重要哲理是人的眼光和气度不能只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立足长远,放眼大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