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身份证吗(古代人有身份证吗 最早用什么材质)

网友提问:

古代人有身份证吗?

优质回答:

有,不要以为身份证是现代才出现的。中国人拥有身份证的历史超过2000多年,比西方上帝的年龄还要长。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出现于东周时期的秦国,也就是商鞅变法之后就出现了,当时的“身份证”叫照身贴。

身份证制度有什么作用呢?除了记录你的一些基本信息,让别人能知道你的基本信息。还能对人口普查、统计有很大的帮助。和现在一样,没有身份证你不能住旅店,不能坐公车,在特殊时期你都进出城门。

而每个朝代的身份证样式都不一样,但是其内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而在今天身份证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身份证基本寸步难行,什么事都做不了。

其他网友回答

现代社会中,身份证作为个人身份的标识而被普遍使用,没有身份证可说是寸步难行。现代社会的身份证制度,开始于1936年,当时,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有身份证。

秦朝商鞅推行的“照身帖”可算是古代的身份证。

公元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就有编录户籍,什五连坐,无户籍凭证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栈等规定,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照身帖中登记有持有人的姓名、职业,画像和公章等信息,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

在古代,需要身份证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动的特殊群体,比如僧侣就游方挂单,就需要度牒,《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途中没经过一个国家,就要拿着度牒去通关,度牒就是他们的身份证。度牒在唐代成为祠部牒,上面详细记载了僧侣的籍贯、俗名、年龄,所属寺院等信息。

除度牒外,囚犯这一特殊群体,也需要特殊的身份证明——刺字,在脸上刺字是古代惩罚凡人的一种方式,也称“黥刑”或“墨刑”,秦末汉初的名将英布,因为受过黥刑,所以又叫黥布。

隋唐时期,出现了“鱼符”这种身份凭证,鱼符的形状如鱼,分左右两片,符上有空,用来系挂。然而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百姓不得持有。鱼符上面一般客户持符官员的姓名、官阶、任职衙门等信息。鱼符的材质也因官阶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亲王、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金质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用银质鱼符;六品以下的则用铜质鱼符。为了方便官员外出办公携带,朝廷还专门定做一种装鱼符的“鱼袋”,并要求“符不离袋,袋不离符”。

到武则天当政时,“鱼符”改成“龟符”,然而只是外形和材质发生变化,用途没变,在唐朝,“龟”是褒义词,当时很多人的名字中也有此字,比如“李龟年”,然而龟符的使用时间不长,武则天一死,即被废除,但却留下了“金龟婿”一词。后来“龟符”又相继演变成“虎符”、“龙符”、“麟符”等,符的形状、材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除了证明身份,还有调动军队和任免官吏的权利。

明代官员则用“牙牌”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牙牌的材质有兽骨、象牙、木材等,形状如笏板一样细长,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和所属衙门,已经接近于现代的身份证。明代“牙牌”不再仅限于官员使用,而是慢慢向社会扩散推广了,社会上的一些嫌贵也开始持有“牙牌”、“腰牌”等。

清代官员的身份证明主要体现在帽子上的帽珠,帽珠的材质有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官阶不同,帽珠的材质也不同,一品大员,帽珠为大红顶子;秀才帽珠为铜质顶子;普通百姓冒上无顶,就只能用绸缎打一个帽结。有些富商为了抬高身份,便花钱捐顶,于是有了“红顶商人”这一称呼。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身份证是出自画师之手的“贴身照”。

最早的身份证出自战国时期,这便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一条是编录户籍: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其中的户籍凭证便是出自画师的贴身照,包括姓名、职业、照片和公章,类似现在的身份证。商鞅最后在逃亡时,正是因为没有携带户籍凭证,无法住店。

其实在古代,与其说是百姓的贴身证,倒不如说是官员证,因为地位平平的百姓毫无任何身份凭证,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拥有物件。这些凭证样式多样,有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其中鱼符最为普及和典型。这样凭证上,仅存在一项,那便是职位,姓名大多时候被省略。

在古代,身份凭证也是需要防伪的,比如鱼袋,不同等级的鱼符配有不同的鱼袋。还有制作材料不同,根据鱼符材质的不同,可判断拥有者的信息。

身份凭证信息最全的时期要数清朝,包括“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甚至还有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位高权重者还会记录面部特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