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面对长平之战的40万战俘,有没有什么比杀掉更好的办法?
优质回答:
我明确的告诉题主,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先介绍长平之战的背景:
首先,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中期,当时魏国已经衰落,齐国也没有生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又经过秦惠王及宣太后(就是大家熟习的芈月)的两代治理后,秦国隐隐然已是天下共主。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实际是赵国的二次变法)后,攻灭中山国,又北击匈奴,扩地千里,也是国大兵强,隐隐然已是东方六国之首。秦赵二国都想结束诸侯纷争的局面,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两强相遇,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谁也不会手软,谁也不会同情谁。
其次,长平之战的原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中央政府决定把上党割给秦国求和,但韩国上党郡最高长官冯亭同志不愿降秦,就私下把上党郡送给了赵国,毕竟韩赵魏三国都是从晋国分出来,文化、习俗什么的相近嘛。秦国派人与赵国交涉,让赵国不要接收上党郡,赵国认为上党老百姓愿意跟我们过日子,再说迟早要收拾你秦国,就不还你,还要打你,打得你娃娃服软认输为止,让你晓得那个是老大。
长平之战经过:第一阶段:秦国战神白起率50万秦军攻赵,赵国军神廉颇带40万精锐防守。廉颇采用高筑墙,深挖沟,绝不主动接战的战略拖住秦军,让秦军无法施展,想拖跨秦国后勤,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相持就是大半年,弄得白起也无可耐何,同时赵国后勤也相当吃紧。
第二阶段:白起采用反间计,满世界宣称秦军不怕廉颇这个老头子,最怕后起新秀赵括。赵括出马,一个顶三啊。赵国毕竟因综合国力没有秦国强,老这样拖下去,国家都拖散架了,不是办法,于是赵孝成王就派赵括带10万援军接替廉颇,采用大决战的方式迅速击败秦军。
第三阶段:秦赵大决战。年轻又能干的赵括率军主动出击,秦军一溃百里。但这是白起的围歼战略,就是要把赵军引入长平这个包围圈。赵括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白起死了,这次要彻底把秦军主力消灭,进而奠定赵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曾想中了白起的圈套,被围后,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最终被秦军乱箭射死。秦赵决战,赵国输了。
长平之战的结果:赵军被杀10万左右,投降40万左右;秦军战死约25万。
为什么要坑杀赵军降兵:1、这40万赵国降兵全是青年男人,安置在秦国无异于给秦国放了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反叛;2、放40万人回赵国,这等于是抹杀了长平之战的战果。40万人回了赵国,等于赵国有了40万军队,他们一回国就会马上武装起来打秦国。当时秦军阵亡过半,再打那输的就是秦国,被坑杀的就是秦军了。3、安置40万降兵在韩国或者囚禁在秦国,那么这40万人吃的粮食就可以一年内把秦国吃光,长平之战秦国也是伤了筋骨,国库也空虚。4、让40万人去种地,自给自足。但这跟第一条一样,他们会反叛,控制不住。所以没有办法,只能给40万人吃一顿饱饭,再全部坑杀了。
战争就是残忍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没有人道可言。正是因为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你打我,我打你,死了几百万人,才让中国人认为统一是最好的选择,天下都是一个国家,这样就不会再你打我,我打你了。因此中国历朝历代从上至下都是真心要求全国统一的,这种天下一家的思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后,秦国还没有短期内鲸吞天下的能力,若是几千俘虏到还好说,可白起俘获的是几十万要吃饭的嘴和赵武灵王之后的胡服骑射的赵军,说白了,这些人如果有机会再被武装起来,又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白起杀降,不仅为了最大限度的消灭赵国的潜在战争力量,也有对这些赵军的恐惧和嫉恨。
杀这么多人,武安君首先考虑的就是“趁其振惧而灭之”,他要的就是尽量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形成“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的结果,从而一鼓作气袭灭赵国。
此战,两国均集结了数十万军队,几乎都倾全国之兵,可以说一战定国运,虽然赵括纸上谈兵,虽然赵军最后失败,但也给秦军造成巨大伤亡,甚至于“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而当时秦王几乎把能征集的士兵都派到了长平之地,这一仗秦军也损失超过30万,国力受到极大的损耗。
等到赵括战死,赵军投降,白起和秦军就陷入了巨大恐慌,这40万人甚至超过了秦军,他们无法保证这些降卒能为自己所用,而秦军本身在战争中的巨大伤亡让秦军也陷入了报复的冲动。
为了斩草除根,白起终于做出了将这些降卒坑杀的命令。
而在对长平之战遗址的勘探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杀降坑,很多遗骸都带有刀砍痕迹和箭簇,许多还失去了头颅,说明这场屠杀可能远比活埋更残酷。
因为长平之战,白起威震天下,也因为长平之战,白起留下了千古骂名,甚至给自己遭来了“报应”。
下面我们看看,白起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妥善安置这些赵军降卒,至少也为自己的名声考虑。
那时候,赵国至少还是六国里军事上能对抗秦国的诸侯,几次秦赵之间的战争,秦国并没有占到什么大便宜,屡屡被赵奢阻击。
那是否可以用这些俘虏向赵国索取赎金或者粮食等物资,说白了就是“赎身费”,不过这显然是有利于赵国的,白起和秦王不会那么傻。
那就把他们编进秦军,给秦军打下手,做奴才?如果把赵国灭了,那这些赵人没了祖国,说不定也就认命了,可凡是都有万一,万一不能一下子灭了赵国,这几十万俘虏可随时都是定时炸弹,这些俘虏在赵国都有老婆孩子父母家人,只要稍微有点希望和机会,他们随时会反,如果预防不及,秦军根本拦不住,反而可能还会给自己带来巨大伤亡。
那就把这些人送到秦国哪里去做苦工好了,可当时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器了,农耕水平很高,相对于那时候的人口和土地,这么多人对几百万人口的秦国简直是巨大负担,平白无故多了几十万张嘴,使用他们付出的粮食和管理成本远高于他们带来的收益,还要随时面临他们逃跑和造反的风险。
放又不敢放,用也不划算,就只能把这些人杀了。
但很快白起从此也陷于这次杀降带来的内心煎熬,在杜邮奉诏自杀前,他举剑长叹:我固当死……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足以死。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战争,赵国因为主将赵括指挥的失误,而导致赵国最终的失败。
最后,主将赵括战死,赵国的四十万士兵投降了秦国。但是,这些投降秦国的士兵,全部被秦国主将白起给坑杀了。
正如题目所说,那么面对长平之战的40万战俘,有没有比杀掉他们更好的办法呢?
很遗憾答案是没有比杀掉他们更好的办法了。
因为那是四十万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脑袋,每个脑袋都有一种想法。若是不杀他们,日后留着他们,那是会有大麻烦的。
我们就不说这四十万人吃饭的问题了,若是把他们押送到秦国的话,万一他们稍微觉得有不顺心的地方,组团起来在秦国反叛了,那也是会掀起一阵血雨腥风的。
这种风险太大,而且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这是白起这个主将不能担当的起的。
这时候你就会说,若是这些俘虏不能杀的话,就不能放他们回赵国吗?
放是可以放,但是,放了之后最终要怎么办?
秦国和赵国已经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了,这是事实。他们之间迟早还会有一战的,这也是事实。
若是把这些投降了的俘虏放回去,对于秦国来说,那就是无异于放虎归山了。
既然把自己的敌人放回去,就等同于是助长了敌人的力量,那么为什么还要放走他们呢?
所以说为了秦国的长期的利益来考虑,赵国的俘虏肯定是不能放走的。
既然这些俘虏放是不能放,押回秦国也不行。那也只有一个办法了,这个办法就是只好把他们给杀了,好像这也是没有办法中,最好的办法了。
正是因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办法,所以,白起就选择了把这些俘虏给坑杀了。
通过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了全国来看,无疑,白起杀这些俘虏是对的。
因为赵国的实力太强大了,你看赵国即使被白起杀了二十万俘虏,他们依然能够对抗秦国。说实话若不是最后赵王迁,听信了小人郭开的谗言,杀死了名将李牧。最早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
所以说白起杀二十万赵国俘虏,于情于理都是对的,都是在为秦国的利益考虑。最终秦国也是最大的收益者,只不过杀这么多人,太过于残忍了。
但是,战争的年代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