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朱元璋宴请高僧释来复,为何就将其处死?
优质回答:
朱元璋乃明朝开国皇帝,在历史长河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朱元璋本是穷苦百姓出身,他称帝后便一心为民,对官场掌管严格。
对贪官污吏绝不手软,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使人闻风丧胆。
朱元璋还专门设置了皮场庙,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
朱元璋在经济上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也是为了造福人民。兴修水利、减息减租、奖励农耕,从造福百姓出发。百姓给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为回报。
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性格却古怪。原来朱元璋忘不了年少时吃的苦,他有深深的自卑感。
可他现在又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这两种极端情绪下,他变得暴戾恣睢。从某种角度看,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位暴君。为了加强统治,朱元璋大兴文字狱,有时牵连民众高达上万人,数字触目惊心。
有人不解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只说了个“殊”字,朱元璋便将其处死。
其实很简单,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制造莫须有罪名,达到想除掉某人的目的。
这位高僧法号释来复,在佛法上造诣极高,在文学上也是个巨匠,便成了明朝的“诗僧”。
皇帝大多都是惜才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便提议释来复还俗改做大臣,效忠大明。
可是这样境界的人,又怎么愿意去忍受宦海浮沉,经纶事务呢。于是,释来复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
这一拒绝,便为释来复埋下祸根。朱元璋心里有了芥蒂,再见释来复便存心刁难。问他既然头发都不要了,还留一把胡须做甚?释来复可是文学巨匠,有着文人的清高,他的回答自然带刺。
削发是说自己已经远离了世俗的,而留胡须吗,则是表明自己的男子气概。
朱元璋为了活命,也曾当过和尚。他曾经可是不管不顾剃了头发和胡须的,这释来复就是暗指他没有男子气概、没有尊严。
这一次,释来复又给自己挖了个坑,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除掉他了。
前面说过,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以此制造莫须有罪名,然后达到除掉想杀之人。朱元璋邀请释来复吃饭。
吃饱喝足,朱元璋让他作诗了。大师即兴而作:
金盘苏合来殊城,稠叠滥承天下赐,玉碗醍醐出上方。自惭无德颂陶唐。
很显然,这首诗是感念皇帝宴请,并无其他用意。但是朱元璋可是文字狱的推崇者,想找茬真的轻而易举。
他这诗一作出来,朱元璋便勃然大怒。“殊”本意是赞美的意思,将“殊”拆开来看的话就是一个“歹”一个“朱”。
这分明是骂我朱元璋是个歹人!而这无德,定是讽刺我朱元璋无才无德。
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朱元璋抓住机会当然治了他的罪,大不敬之罪,罪该万死。一代高僧,死于冤假错案,可悲可叹。
不过史上也流传另一种说法,释来复是受胡惟庸案牵连,才惨遭朱元璋凌迟。
不过不管什么原因,他总是朱元璋赐死的。最多一个丑化朱元璋,而另一个则有点吹捧他的意思。另外科普一下,朱元璋早年经历坎坷,他十分忌讳僧、光、盗、贼等字眼,连同音的生、秃、道、则等字也不准出现。
文字狱绝对是朱元璋的一大败笔。不过,我仍然敬重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其他网友观点
殊字拆开,左边一个“歹”,右边一个“朱”,这样意思就很明显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不好说的皇帝,说他有文化吧,他是穷苦出身,圣旨都用大白话,说他没文化吧,他却能咬文嚼字到处找茬。
元末明初的高僧释来复,就是因为在朱元璋面前说错了话,被朱元璋所斩。
不过实际上,释来复是因为牵扯胡惟庸案而受到了株连。
释来复,俗家姓黄,字见心,号蒲庵、竺昙叟,乃是江西人,在元朝末年就成为了著名的临济宗高僧,在当时极具名气。
不仅仅是在佛法上的造诣,让释来复名扬天下的还是他的才华,来复的书法师从赵孟頫,其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在元末明初都享有盛誉,与郑元佑、宋濂、顾瑛、欧阳玄等文人名家都情谊深厚,朝廷里的公卿权贵也跟来复来往密切。
明朝建立之后,释来复受到朱元璋的尊崇,得赐锦斓袈裟,并且被封为僧官,在朝廷内外都非常有地位与威望,诸王朝臣对其相当尊重。
明代的史料对于释来复的记载并不多,而关于释来复之死更加扑朔迷离充满疑云,只是记载在洪武二十四年,释来复被凌迟。
关于释来复之死,在《二十四史劄记》里记载了个流传比较广泛的故事,以解释来复之死。据说释来复在元朝晚期做到了翰林院学士,元末天下大乱,释来复便出家为僧剃掉了头发,不过他还保留着自己的胡须,当时人称其做“美髯公”。
其实,释来复出家还是为了避祸而已,并非是真的想要出家,因此保留了自己的胡须,而释来复的才华名气太盛,明朝建立后自然不会被埋没。
由于释来复的名气太大,朱元璋以前也做过和尚,所以特意召见了释来复,希望这个释来复为己所用,还俗入仕帮自己治理江山。
当释来复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问他已经出家了,怎么还留着胡须,而释来复则回答:“剃发是抛却世间忧愁,留着胡须是彰显男子的气概。”朱元璋哑口无言,但同时认为此人六根未净并不安分,心里很不高兴。
更重要的是,当着朝臣的面,释来复的话让朱元璋非常没面子,而碍于形象朱元璋又不好当场发作,因此暗中对释来复起了杀心。
话虽如此,朱元璋表面上还是赏赐了释来复名誉地位,并让其担任圆通寺的主持,释来复在朝廷上的地位看上去倒是相当显赫,可危机还在靠近。
之后有一回宫廷宴会,释来复列席参加,朱元璋故意让释来复作诗助兴,有“诗僧”美誉的释来复自然无法推脱,因此作诗,诗的内容是: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很明显,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在歌颂朱元璋,称其是一位明君圣主,而我是个卑微之人,然而朱元璋对这些意思根本没兴趣,他只是想要找机会处置释来复。
释来复作诗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将这首诗之中的“殊”字拎出来拆开,称“殊”字是歹朱,释来复根本就是在暗中诟谇君上,因此下令将其给斩了。
这么雷人勉强的理由都能说的出来,也是让人无语,不过朝臣都明白朱元璋是故意的,问题并不在于这首诗,朱元璋想要斩释来复,无论他怎么做,终究都能被朱元璋挑出刺儿来,所以释来复就算是有屈,也只能咽下去。
而历史上关于释来复之死说法不同,比较严肃的说法,还是认为释来复卷入了胡惟庸案因此受到了牵连,所以才被朱元璋找借口给处置了。
其他网友观点
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明朝开国皇帝,又是嫉恶如仇杀人如麻的一代暴君,是中国历史上杀害开国功臣最多的皇帝,朱元璋曾经发明了剥皮实草等残酷的刑罚屠杀贪官与功臣,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仅仅因为写了一首诗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就被多疑残暴的朱元璋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这位高僧法名释来复,是元末明初临济宗名僧,释来复不仅具有高深的佛学造诣,还是著名的诗人与书法家,他的诗集与书法作品都流传后世。也许是因为朱元璋年轻落魄时也做过和尚,因此朱元璋对比自己大九岁的得道高僧释来复非常亲近,朱元璋不仅赐释来复金襕袈裟,还封他为僧官,荣宠一时。
但伴君如伴虎,一代高僧释来复仅仅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触怒了一代暴君朱元璋而遭遇杀身之祸。
公元1391年的一天,已经做了二十多年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邀请年逾古稀的一代高僧释来复进宫赴宴,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酒足饭饱的释来复为了表达自己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浩荡皇恩的感激之情,作为一个才高八斗的诗人与书法家,酒酣耳热之际,须眉皆白的释来复诗兴大发,他拿起毛笔龙飞凤舞写了一首诗献给敬爱的一代明君雄主朱元璋,来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阙下彩云明雉尾,座中红芾动龙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醒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释来复的这首诗堪称是一首非常肉麻的“马屁诗”,把他和朱元璋的这次吃饭,写得很生动,大有感恩涕零的感觉。
按理说,朱元璋看完后必会很高兴才对,没想到朱元璋却勃然大怒,朱元璋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呢?
第一,释来复的诗句中有个“殊”字,何为殊?拆开来看,就是一个“歹”,一个“朱”,在朱元璋看来,这分明就是在骂他!
第二,释来复诗最后一句“自惭无德诵陶唐”,你说谁无德?怎么就不能诵唐朝了?难道是因为朱温灭了唐朝,影射我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代,骂我朱元璋像朱温一样无德?
要知道灭亡唐朝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历史上残暴荒淫名声很臭,被后世称为“伪梁”,朱元璋生怕有人说他是朱温的后代,朱元璋称帝的时候,有人建议朱元璋认朱温为祖先,这个人被朱元璋立即杀了。
于是朱元璋大骂释来复:“你什么意思?诗中用这个‘殊’字,分明是骂我:歹毒的朱元璋。诗歌的最后,还说‘自惭无德诵陶唐’,欺负我没读过书吗?这分明是说我像朱温一样无德愧对唐朝吗!”
跟着朱元璋就叫来兵士,“把这个大胆的和尚下狱,凌迟处死!”
72岁的一代释来复就这样被朱元璋下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了,可谓人生的大喜大悲,真是来得一点准备都没有。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杀释来复?莫非仅仅是因,一个“殊”和诗歌的最后那句呢?显然,这个理由,不足以服众。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朱元璋特意又给释来复追加了一条罪,称其是“胡惟庸同党”。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杀了胡惟庸永远废除了丞相职务,此时胡惟庸被杀已经11年了,与释来复风马牛不相及,但朱元璋是皇帝金口玉言,他给释来复这个罪名一扣,谁也不敢再多说一个字了。
释来复作为一代高僧,按照佛法道理应该众生平,不应该结交权贵,但释来复却喜欢结交明朝藩王与朝廷大臣,比如释来复与明朝著名大臣刘伯温、宋濂等人交情匪浅,因为朱元璋最担心有人与藩王功臣一起结党营私谋朝篡位,而释来复显然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于是朱元璋给释来复安上了“胡惟庸同党”的罪名把他残忍杀害。
另外,释来复本来是元朝的学士,在元朝当过官出过仕,很有才华,可朱元璋一开国建立明朝以后释来复却出家为僧了,朱元璋曾经要求释来复还俗到明朝做官,却被释来复拒绝,难道你释来复只瞧得起元朝瞧不起我明朝,因此释来复早就引起了朱元璋的嫉恨,朱元璋可以说对释来复不满已久,而释来复这首为朱元璋歌功颂德的诗却无意中成为朱元璋杀害他的导火索。
其他网友观点
朱元璋出身赤贫农家,以非凡的魄力和能力取得天下。之后为了天下升平,努力纠正元朝之弊政,同时朱元璋也以铁腕手段反腐倡廉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不过朱元璋却因此得罪了文官士大夫集团被黑的体无完肤。在当时文人以及后世清朝文人的笔记中经常看到他们黑朱元璋一言不合就杀人,甚至还黑死了朱元璋的相貌。纵观历史,朱元璋可以说是被黑的最全面、最严重的一位帝王了。
元末明初有一个读书人名叫王来复(也有一说姓黄),他因为才思敏捷而且学识渊博,所以曾经做过元朝的官员。元朝末年百姓起义不断,元朝政府岌岌可危,所以来复便辞去了元朝官位。
来复辞去官位后,便做了和尚,没想到做了和尚的来复开始飞黄腾达。因为文采斐然所以受到了很多文人的追捧,成为了有名的得道高僧。后来来复还结交了很多当时有名的达官贵人,和刘伯温、高启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
朱元璋立国之后,为了改变元朝的弊政,所以开始整治寺院。元朝时僧人等级地位非常高,也因此寺院内不仅拥有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而且还可以招募女尼淫乱。朱元璋下令女性40岁以上者才可为尼,男性20岁以上者不能为僧。以此来杜绝元朝以来寺院淫乱现象,后来还把女性为尼的年龄提升到了60岁。
针对于寺院侵占民田,朱元璋下令将这些有名的“高僧”带到了南京城做官,当时的来复被封了一个七品官。但这时的来复为了抒发心中的不满做了一首诗《听雨》;
挂冠赢得赋闲居,听雨罗浮老故庐夜滴梧桐灯尽后,晓临荷芰酒醒初
这首诗其中的含义是,在这里过得非常拘束而且不适,不如在原来的寺庙当主持的生活优哉游哉。
朱元璋知道这首诗后非常气愤,于是总想着找机会治一下来复。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了来复一同用膳,来复吃完后当然要表示感谢,所以又做了一首诗准备吹捧一下朱元璋,其中有四句如下;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朱元璋听后大怒,认为“殊”字为“歹朱”,这是来复骂朱元璋为歹人。其次“自惭无德诵陶唐”是讥讽朱元璋为无德的昏庸之主。之后朱元璋下令将来复处死。
但这时的来复却不慌不忙,慢慢的盘腿而坐,之后一动不动的圆寂在了当场。(复遂玉箸双垂,圆寂于丹墀之下)
以上关于来复见朱元璋的故事记载于一些野史笔记当中。但实际上来复并非圆寂而亡,而是被朱元璋下令处死,至于处死他的原因是因为来复和胡惟庸交往密切,并且牵入了胡惟庸党案。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要成为皇帝,无非就是2个方法。第一种是通过从上一任皇帝手中,继承皇位。第二就是通过造反或起义的方式,从前朝皇帝手中夺得皇位。这个办法相较于第一种来说,要困难得多,历史上除了那些开国皇帝之外,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造反成功。
虽然通过造反成为皇帝的人非常少,但并不是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等,都是通过造反成为皇帝的。而在这些皇帝之中,又要数朱元璋的称帝之路最为艰辛,最为不容易。因为朱元璋和其它的皇帝不同,他的祖上并不是什么富贵之人,而是贫苦人家。但朱元璋最后却能一步步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至高无上的皇位,所付出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而在朱元璋身披龙袍,成为权倾朝野的皇帝之后,便自然而然有了所谓的“帝王心术”,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不放心,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直接下令处死“嫌疑犯”。而且,在朱元璋成为皇帝期间,为了加强统治,他还大兴文字狱,有时牵连“罪犯”高达上万人,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当时的社会中一直流传的一个故事:朱元璋宴请高僧,高僧只说了个“殊”字,朱元璋就下令将其处死。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高僧究竟是什么来历。这位高僧名叫释来复,俗姓黄,此人学富五车、才华出众,朱元璋起义之前,本是元朝时的翰林学士。后来朱元璋称帝后,释来复便削发为僧,到寺庙做起了不问世事的和尚。
朱元璋称帝后,或许是因为他忘不了自己年少时吃的苦,于是有深深的自卑感,疑心病也十分的严重。他一度怀疑身边的一些当初跟随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开国元勋有谋权篡位的心思,于是许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都被他以各种名义处死。这就导致了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手下的能人志士短缺,听说有一位叫释来复的僧人十分厉害,于是朱元璋打算将其召进宫为己所用。
起初,释来复并不愿意为官,朱元璋也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但是朱元璋内心认为释来复拒绝自己或许是因为忘不了元朝旧主,便对释来复起了杀心,但他暂时还未找到好的理由足以处死释来复。于是,便将他放回去继续当和尚了。
此后,朱元璋便找了时机又一次召见释来复,并设宴款待他,席上全是御膳房所做的美食佳肴,释来复受宠若惊,感到十分的不好意思,便做了一首诗来称赞朱元璋。而后来的释来复,怎么也没想到,这首诗竟然会成了他的催命符。
这首诗的内容是:“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这首诗本就是一首夸朱元璋的诗,但朱元璋有心杀释来复,于是就从这首诗的第一句中挑出了毛病:第一句有一个“殊”字,拆开来就是“歹”和“朱”,意即来复暗骂朱元璋是个歹人。于是一代才子释来复就这样被朱元璋赐了死罪。
但是史料记载中,说的是来复在还未被赐死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死罪难逃了,于是把筷子一扔,不慌不忙地盘腿坐在大殿上,就这样圆寂了。但事实真相究竟是怎样,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可信,我们也很难去了解了。
其他网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