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一些古人为什么崇拜大山?
优质回答: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夜宿山寺》
前言
在这里不是为了班门弄斧,只是随便说说,说的不好,千万不要见怪。
北岳恒山
古人崇拜大山,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无非几个原因:
一、山高有灵:自我对非我的崇拜,回归自我。
根据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们人类的精神里有一个叫“自我”的精神现象存在。
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黑格尔
“自我”的特点是:对自己的一切绝对的肯定,外界对“自我”的否定,会引起“自我”的痛苦感。
外界对“自我”的否定叫做“非我”。如果“非我”比较弱,“自我”会鼓励自己去战胜“非我”,从而产生愉悦感。
所以人类喜欢征服一切,喜欢被人吹捧,喜欢被人拍马屁,就是“自我”在作怪。
可是人类也有很多不可征服的“非我”,例如恶劣的气候、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面对这些“非我”,人类痛苦不堪。为了改变困境,人类对这些不能理解的“非我”改为崇拜。道理就是:不能征服你,就服了你,跟你混。
于是人类就觉得这些被崇拜的“非我”会赐予自己力量,使到自己可以征服其它“非我”,从而产生“自我”的愉悦感。“自我”通过崇拜“非我”回归了“自我”。
宗教就是这样产生的!(可参考德国费尔巴哈的《宗教的本质》)
对高山的崇拜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宗教崇拜。越是成功的帝王越是喜欢崇拜这种“非我”的自然力量,自称为“非我”(神)的儿子,他们觉得这样会使自己能征服更多的土地和人口。
高山幽幽:“自我”对环境的愉悦。
“自我”对“非我”有三种态度:1、对弱小的进行征服;2、对强大的崇拜;3、对力量相等的和颜悦色。
幽美的自然环境就是第三种情况,所以人类对高山除了崇拜外,还有一种天然的“和颜悦色”感。
高山幽幽
寂静冥思:“自我”在高山里更易显现。
“非我”除了自然力量外,还有人的因素。人类互相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
“自我”在人类激烈的斗争环境里,痛苦不已。而面对寂静的自然环境,人类更容易找到“自我”的愉悦感。
于是不少人在深山幽谷里隐居,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
悠悠我心
后语
为什么我用西方哲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中国的历史学缺乏的就是哲学的分析!
今天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世界,我们衣食住行都源自于西方文化。
我们五千年文明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就是我们缺乏的是追求事物本质的、逻辑原理的精神!一旦表面满足了,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所以我做了一个尝试,一次注定失败的尝试。你看不懂就对了,因为这就是我的目的:世界有很多高深的道理,你还不懂。
其他网友回答
一些古人为什么崇拜大山,是因为很多大山被赋予了神话传说,而传说增加了人们的崇拜之感,因崇拜之感人们就更想去,去了之后感觉大山更神圣,就更崇拜了。
这个本人是深有体会的。
就拿泰山来说吧。
很多中国古代帝王都要去泰山举行封禅活动,何为“封禅”呢?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按照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学说,皇帝的皇权是神赐予的,而泰山就是承担“神授”的神灵之宅,皇帝的皇宫和泰山这两个地方,从生命的意义来说,完全是母与子的关系,泰山是母亲,皇宫是儿子。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泰山又是生命孕育之所,皇宫以其最品格贵重,风采俊逸的姿态而成为众多儿子中的姣姣者。
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有了世界,有了日月星辰,有了电闪雷鸣,有了森林平原,最后有了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所以盘古终老长逝时的头颅幻化成泰山之尊,成为人们永世敬仰的地方。我以前总认为“尊”这个字绝不会妄然为之,但是总也猜不透其中的奥秘,现在我能理解一个开天辟地的老人离去后,留下的整个人类文明,又有谁能不认为这“尊”字才能表达我们的无限尊崇之心呢。
虽然这只是个古老的传说,但是,这是一个有生命的传说。
我以前也曾爬过泰山,多少年过去,当年爬泰山的一路辛劳早已忘记,但是最后爬到泰山极顶的那刻,云海就在我身边翻滚的情景,却令我终生难忘。
火红的云,像是红色的巨龙在天空翻云覆雨,威武地昂头摆尾,来回游刃有余地咆哮,整个天空成为任它嬉戏的娱乐之地,整个宇宙成为任它纵横驰骋的沙场。此情此景,我震惊了,这简直就是诞生王者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远远和皇宫遥遥呼应的地方,一个能把皇宫和泰山连起来的比神话还神话的地方。
我终于能理泰山的神圣!能理解中国古老文化的神圣!也油然而生了对泰山的崇拜!
推己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崇拜大山的原因了。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关注麦初齐,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说起古人崇拜大山,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对于秀丽何山的爱,是有这历史渊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来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的影响,可以关注我的动态,最近开专栏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二是古代文人喜欢游览大山能够寄情山水,歌颂山水雄伟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无能为力时,寄予神明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风、雨、雷、电都是不曾理解其真正的形成原因的,在那个一切靠天吃饭的时期,人们认为世界上存在他们看不见的神明在操纵着一切,所以有了古老的祭祀仪式,就是为了通过献祭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而已,万物皆有神明,山也有山神。
约定俗成,礼仪逐渐形成
在长时间的信奉鬼神的基础上,人们有时候发现祈求神明是好用的,于是就坚定了这一想法,而不是真的去了解内在原因,毕竟那个时代读书的人也少,加上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统治者的皇帝更是以天子自居替天行事,对于科学的研究就很缓慢甚至是阻碍发展的。
古人对于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认为是有着不同的主宰,河有河神,山有山神,树有树神等。在古代的礼仪中,有五大礼,其中一个“吉礼”就是关于如何祭祀神明的。在这一种礼仪中神明就有五岳,包括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所以山在古人的眼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泰山封禅,最高的祭祀
我们在历史剧中讲到古代著名帝王的时候会有“封禅”大典,因为只有帝王有这个权利,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因为古人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说法,所以对天地之神十分敬重,“封”为祭天,就是要到山上去,山高有很多神明居住,而且距离天最近;“禅”为祭地,大地要在山脚下,地位比天要低一些,也更接近地神。因此,古人对大山充满尊敬,连天子都如此敬重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礼之中也有军礼,是涉及到军队的一些礼仪,在其中涉及到军队行军打战遇到了大山的时候,需要对大山进行祭祀,目的是为了讨好山神,会奏乐奉献箭矢和牛、羊、猪之类。长此以往在古人的内心深处就形成了对大山崇拜的观念,或者是对神的敬重,也带有浓郁的封建迷信色彩。
文人歌咏,纵情山水展豪情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上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高,有龙则灵。”这就是借山水以明志,说明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黄庭坚的《醉翁亭记》也是有“环滁皆山也”的语句,引出山上有醉翁亭,点明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中对雁荡山的地貌特点做了精心观察,并联系黄土高原的地形做了类比分析,正确推断出雁荡山的成因,是由于流水侵蚀的作用,才使平原变成山岳。作为一个科学家,更理智的分析出了大山的成因。
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实际上是为了借大山比喻生活中的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的。
结语
古人爱山,崇拜山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其中受封建礼仪和迷信的思想较大一些,随着科学的发展更多是倾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秀丽景色。
个人浅见,欢迎各位老师讨论点评。
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