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拖延的心理本质是什么?
优质回答:
凡事提前10分钟,为什么这么难?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叫“凡事提前10分钟,效果惊人”。
不少人看过后都纷纷表示说到了心坎里,说自己要是能提前10分钟,人生早就改写了:
如果提前10分钟起床,就可以从容地照照镜子整整仪容,出门时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如果提前10分钟出门,就不用担心上班迟到,不用担心扣工资,不用担心错过重要的会议内容了;
如果提前10分钟准备会议资料,开会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被点到发言时就不会吞吞吐吐,更不会被领导训了……
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总结说,别小看这10分钟的时间,它不仅可以帮你避免很多麻烦,还可以帮你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部分人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嘴里喊着要早点行动,身体却很诚实地继续拖拉。
今天下决心要早睡早起,结果一不小心刷手机刷到2点,第二天早上起来依然手忙脚乱;
早上决定要在下班前写完方案,结果写了两句又忍不住刷起了朋友圈,到下班时方案才开了个头……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拖延复拖延,事情永远都做不完。
凡事提前10分钟,说起来如此简单,做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拖延,堪比慢性自杀
有句格言说:拖延等于死亡。
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一时的拖延看似无害,长期的拖延却会悄悄把你拖入深渊。
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只青蛙在路边晒太阳,田里的青蛙对它说:“快回到田里来吧,路上车来车往的,多危险啊!”
路边的青蛙晒得正舒服,便说:“急什么,过一会回去也不迟。”
到了晚上,这只青蛙还没有回来。田里的青蛙跑到路边一看,才发现它不知什么时候被车轧死了。
这只青蛙就是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总以为拖一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却不知道危机正在一点点向自己靠近。
就像我的前同事小杨,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也不错,就是有个毛病,做事太拖拉。
上班天天掐点,开会常常最后一个姗姗来迟,每次交方案也总要拖两天才舒服。
有次公司接了个大单,由小杨来负责。原定周三交的方案,客户上午就在群里催,他却不紧不慢地拖到晚上12点多才交。
没想到客户较了真,觉得他工作态度太差,取消了合作,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老板也为此大发雷霆,让小杨卷铺盖走人了。
心理学家派希尔曾说:
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人沉浸在虚幻的舒适区里无法自拔。
虽然一开始可以让你获得片刻的轻松,但真正的问题一直待在那里,从未被解决。
当问题越积越多,慢慢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就会开始反噬,给你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拖延是一种病,得治!
心理学家乔治 ? 哈里森说:
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在《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里,就对“拖延症”这种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据统计,约有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原因都是大同小异:
1、懒惰型拖延
懒,大概是拖延最大的原因了。拖延和懒惰狼狈为奸,相依相存,一个懒惰的人,99%会染上拖延症。
2、完美主义型拖延
有的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坚持条件不到位就不动手的原则,把大把时间浪费在空想和等待上,迟迟不肯行动。结果别人已经做完了,自己却什么也没做出来。
3、害怕失败型拖延
有些人嘴上说着豪言壮语,行动却止步不前,别人催促他时,他总说在等待时机。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因为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一直借故逃避。
4、寻求刺激型拖延
经常有些人炫耀自己在deadline前一夜赶完方案、在考试前一夜刷完真题的“壮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寻求刺激,享受一种自己“很聪明”的劣质快感。但这种“快感”不仅没有任何营养,而且迟早会让你栽跟头。
当你战胜了拖延,才能战无不胜
每个人都知道拖延不好,但就是摆脱不了。
战胜拖延不能只靠喊喊口号,还得对症下药,步步为营。
如果你也想早日与拖延症划清界限,不妨先认清自己的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1、改善环境: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经常看到新闻说,某学霸寝室里,全体室友都保了研。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其实这个寝室里未必人人都那么优秀,但只要形成了勤奋学习、你追我赶的氛围,就会拖着你进步,想不优秀都难。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和上进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斗志十足;长期和懒惰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失去紧迫感和上进心,变得拖拖拉拉。
对于身边那些懒惰的人,要做到不关注,不羡慕,不生气,不加入,不能拖慢自己做事的节奏。
多与勤奋的人在一起,看着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产生紧张感和不服输的念头,想要努力地追上他,自然就懒不下去了。
2、摆正心态:多做点事,其实不吃亏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无非是觉得这件事跟自己的利益关系不大,做了没好处,不做也没损失。
一旦这件事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会重视起来,加班加点去做。
说白了,这种现象就是不愿吃亏导致的能动力不足。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比别人多做一些事、比别人做事更快更好,本身就是拉开自己与别人差距的最好方式。
莎士比亚说:
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也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要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就得平时比别人多走几步路。多做点事,其实并不吃亏。
当你用实际行动拉开了与别人的距离,升职加薪自然也会来得更快。
3、定好目标:找准目标 ,才有动力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发现在数百名志愿者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仅仅只有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十几年后,这3%的人几乎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
很多人的拖延,是一种迷茫式的拖延,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做事缺乏热情和动力。
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
一开始不必设定多么困难的目标,可以从易到难,逐步加码。
先努力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求终极的成就,如坚持21天每天早起锻炼,坚持一星期读完一本书等,如果完成了,就给自己一点奖励,然后再设定更高级的目标。
4、不找借口:抛弃完美主义和畏难情绪
完美主义和畏难情绪,看似是两个极端,实际上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就像美国将军麦克莱伦,他死守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教条,屡次以准备不充分为由而拒绝进攻和追击,在有利条件下错失了全歼南方军的机会,让战争整整拖延了三年,自己最后也被解职。
事实上,任何借口都是无用的,完成才是硬道理。
找再多的借口,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进展;找一万条理由,也不如踏踏实实走好第一步。
在做的过程中,你还有很多机会来克服困难,追求完美;如果你压根没开始,那一切都是空谈。
5、做好规划:做事有条理,效率自然高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学生把石头、沙子和水都塞进一个瓶子里。
有的学生手忙脚乱,把东西一股脑儿往瓶子里塞,结果不是水溢出来了,就是石头塞不进去。
只有一个人,先把石块放进去,再把沙子倒进石头的缝隙里,最后才把水倒进去,瓶子刚好装满。
这就是提高效率的秘诀: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去完成,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根据四象限法则,可以把事情分为紧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且不重要的四种,处理顺序依次后延。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处理最重要的工作,这类工作可能难度最大,也是你最讨厌的,但往往也是你的工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只有先集中力量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其他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6、时间管理:事半功倍,快人一步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故意拖延,而是时间不够用。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了。
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生物钟,找到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黄金时间”。
在工作效率高的时候处理最难的工作,在效率较低的时候做一些整理资料、处理邮件等相对简单的工作。
其次,要学会盘活零碎时间。
比如你等车、坐地铁的十几分钟,可以用来搜集素材、思考角度,等到了公司,再利用整块的时间来完成全案。
最后,对自己一天的时间做一个复盘,寻找优化空间。
比如上午刷朋友圈、刷微博容易忘记时间,那就统一移到中午吃饭时来刷;午休时和同事闲聊浪费精力,那就利用这段时间睡会午觉……
总之,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来做最多的事情,拖延就会与你彻底拜拜,好运也会接踵而来。
请记住,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
拖拖拉拉的人,迟早会被别人甩在身后;只有下狠心戒掉拖延,才能快人一步,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让拖延成为你的绊脚石,不要让拖延遮掩了你本来的光芒。
当你戒掉了拖延,世界就会焕然一新。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会带来自由的幻觉。它诱使我们相信我们有充裕的时间,但结果只会消耗我们的生命。它给了我们肯定会完成任务的承诺,但实际上我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是急急忙忙地赶完任务。
二、拖延症的成因
1.错误的时间观念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的人有一种错误的时间观念——他们认为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任务。
2.虚假的安全感
拖延症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我们乐观地认为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所以有多余的时间去闲逛。拖延者常常错误判断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预估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拖延就像信用卡,刷卡的时候很容易很快乐,账单出来了就吓傻了眼。
3.关注短期收益
拖延者更多地关注短期收益(避免执行任务的痛苦、当下快乐),而不是长期的结果(自己的目标,不去完成这项任务的后果)。
拖延者会试图避免立刻去完成任务的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会带来更多的痛苦。拖延可能导致压力增加、健康问题和表现较差。拖延者往往比不拖延者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和更大的压力感。更重要的是,拖延还会导致内疚、羞耻以及自我批评,从而打击你的自尊。
三、如何应对
1.反驳合理化
看看下面这些话是否听起来很熟悉:
“当我在压力下工作时,我的效率会更高,所以我把所有的工作都推迟到最后,那时候压力最大,我可以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工作。”
“没关系,这篇论文用不了多长时间。”
“这只是一个任务。如果我不去做,也不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在等着。”
“当我感觉心情好的事情,我工作效率最高。所以我在等待好心情的到来。”
让我们面对现实:拖延者是骗子。它们对我们撒谎。即便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将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项工作。这些谎言被称为合理化。要停止拖延,就必须能够识别并戳破合理化。
2.减少任务量,让任务在你的脑海中看起来很小很容易
当不做某事的痛苦大于做某事的痛苦时,你就会停止拖延。这种痛苦主要指心理上的不适。
我的一个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朋友说他的很多病人能够在一个星期内阅读成百上千篇关于病毒传播方式、潜伏期的文章。比如前几天有一个常去嫖娼的人完事后发现套套没了,当时心里面有点忐忑,但毕竟是个行走在红灯区里的人,马上自我宽慰了。但是回到家后就大病了一场。他是个北方大汉,多年不生病,这很难不让他把这次生病和上次嫖娼联系在一起。以前对艾滋病毫不了解的他,在一个星期内基本上把跟艾滋病相关的文章看了个遍。什么艾滋病初期症状、艾滋病临床表现……
当然讲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引子。说明了人类心理对于行为表现的重大影响。
所以怎样塑造一种面对任务是努力去完成而不是拖延的心理呢?
减少任务量。
例如,你是一名研究生,你今天不想写论文。你想呆在寝室里看足球,或是最近热播的《梅尔罗斯》,或是刷刷微博看看小崔有没有爆啥猛料……相较于写论文,这些事情更舒服,不需要动脑筋。而写论文,需要查阅资料、收集数据,这太吓人了。
那该怎么办?
答案是去做一点点,比如去翻几页书,写一段论文。
和整个论文相比,这真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然后你去做,你发现你坚持的时间可能比你预想的多。因为当你完成了微小的任务时,你会接受整个任务。而不是像最开始那样,直接被整个任务给吓到。
当你对自己做出一个微小的承诺后,这个微小的承诺会隐藏你的真实意图。你的注意力从较大的任务转移到了这个微小的承诺。你去完成任务的压力就变小了。
而真实意图难度较大,给你带来了很大压力。这就是你不断拖延的原因。
拖延症这样的坏习惯需要点点滴滴的克服,培养伟大的习惯也是如此。
去培养在你想拖延的时候去做一点点的思维习惯。
你可能认为这一点微乎其微,对你的人生没有太大的改变。但它会对你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的心理会得到相应的正反馈,推动着你继续努力。
最终获得良性循环。
你的大脑回路重新联结,把这种良性循环变成一种习惯。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可以慢慢地提高强度和时间。
3.关注目标
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标,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它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一直在回避你的锻炼计划,你应该告诉自己锻炼能帮助一个优美的形体、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不是总是担心锻炼过于辛苦。
4.激情
激情也是避免拖延的重要办法。
人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说服自己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充满激情。
尤其在国内,激情是一个危险的词。没有工作激情的人分两种,一种安于现状,另一种盲目地说服自己,爱上一些自己本身不喜欢的东西。身旁有很多人,他们说某某职业比如公务员、教师是他们最为梦想的职业,于是他们从大三开始就日复一日地考在编、公务员……但是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那并不是梦想,只是对稳定的追求。只是在年复一年的考试中,自己把它合理化成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激情所在,其目的是害怕自己的目标配不上自己的努力。
去做你喜欢的事,这是避免拖延的最好办法。
如果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右上角点击【关注】,【泛心理课堂】专注为您分享心理、情感、教育等相关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