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时期战国国力能排在第二位吗?
优质回答:
谢邀。问题要说应该是赵国吧,纵观战国时期七雄的综合实力,各个国家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凭借持续推进巩固商鞅变法的成果,以及连续多代国君都是明君,秦国当之无愧是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中国力最强的国家,这也得到关东六国的认可,迫使他们多次以“合纵”之计联合对抗秦国。以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之时为标准,赵国可算得上是战国七雄中国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新兴军功地主阶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各国新兴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当时有这么一种规律,哪个国家推行改革,哪个国家就有所起色;哪个国家改革持续推进,哪个国家的国力就会蒸蒸日上。
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后期从关东六国中脱颖而出,与赵国杰出的改革家赵武灵王赵雍密不可分。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他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力排众议,勇于革新,于公元前307年推行以“胡服骑射”为中心的军事改革,学习胡人的长处,实行易服、改兵制、创新战术的全面军事革新,终于使骑兵这一灵活的新兵种取代了笨重的车兵获得了巨大成功,使赵国的军力显著增强,成为战国后期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
赵国国力的强大之处体现在:一是军力雄厚。在长平之战时,赵军与秦军对峙一年多,迫使强大的秦国起倾国之力,动员全国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前往长平前线作战,长平之战使得赵国损失40万大军,但秦国围攻邯郸多月仍然攻不下,最终被迫撤军。此时,赵国仍然在北部边境部署名将李牧率领的10多万精锐骑兵防御匈奴南下,并未参与邯郸解围之战。二是国力根基深,恢复力强。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燕王喜改变了和赵国交好的计划,选择对赵国趁火打劫。燕国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面对燕国的大军,赵国君主派遣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等燕国将领。并趁攻入燕国腹地,围攻燕国都城,迫使燕王喜答应割让五座城池谢罪,赵军方才撤军。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题主可能写错了吧,把赵国写成战国了。长平之战之前赵国是唯一一个能抗衡秦国的国家,传统东方霸主齐国自从五国伐齐后,差点被灭,虽后来复国,但已无实力与秦国抗衡,南方霸主楚国在秦楚焉郢之战后,楚国丢失半臂疆土,被迫东迁,苟延残喘,也已无实力与秦相抗衡,而韩魏燕三国更无实力与秦相抗衡,只有赵国国力尚可与秦国一搏,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国力大增,吸收北方游牧民族之风,建立强大的骑兵军团,军事实力一跃仅次于秦国,是战国第二强国。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时期,秦国肯定是战国七雄的老大,那么排名第二的说实话非赵国莫属。
1.赵国当时人才济济,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李牧、乐毅、赵括。这样的阵容在当时不可谓不强。
2.赵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军甚至可以与北方游牧民族打持久战,就说明赵军的骑兵很强大,而长平之战失利的原因里,赵国国力也只占很小的比重。
3.赵国当时是秦国东进最大的障碍,而长平之战之后,秦统一的速度与质量明显高过了与赵国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