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林记出品”用文学展现美好家风

我院中青五期校友林超然,牵头儿创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公众号——“林记出品”。林家有兄弟姐妹从天南海北赶回老家(黑龙江省望奎县)同父母一起过春节的惯例,一家人总有道不尽的亲情,聊不完的话题,加之又都爱好文学,林超然提议举全家之力,开办一个微信公众号,把对家人、对亲友、对故园的爱倾注笔端。自2018年1月22日起,这个国内独树一帜的“家庭文学写作工坊”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构建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意浓浓的文学大家庭。
“林记出品”成员中,年纪最大的77岁,最小的12岁,学历最高者是博士,最低者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老父亲从小就害怕作文,患过脑血栓之后左半个身子就再不灵便。但为了支援公众号,老人家75岁开始尝试写作。写作经历之短,他用人生经验之长来弥补。老母亲只有小学一年级多几天的文化,文稿有很多错字、别字。但岁月是最好的学校,加上老人家有了不起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有些文字让不少读过大学的人都自愧弗如。姐姐也暂时放下锄头放下农活儿,拿起了一支笔。她是个细心的人、有心的人,最主要是个不甘落后的人。家人们特别爱惜自己的文字羽毛,大家端坐桌前,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林记出品”文字生动、故事感人、见解新鲜,始终传递善良、积极、励志和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不少读者把阅读公众号当作自己的“清晨头件事儿”,有读者的留言篇幅像一篇文章,有学校把它当作远程的“阅读角”全校订阅……《银婚札记》在“天眼新闻”发表后有“15万+”的热烈阅读,像《大教室的后排,有时就是人生的后排》等篇什都成为一时热文。
公众号创办20个月以来已发文300多次,先后被50多家媒体关注,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公开发表作品成员目前为12人,未来可达20人,近乎全员参与。订阅者逾5000人,涉及全国300多个城市、世界2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写作实践经验从家庭向学校和社会有效延伸——林超然在大学任教的一个自然班,仅一年后学生公开发表作品人数就已过半。这或许可以拆穿写作“不可教”、“不可学”的观念迷雾。
林家人精益求精,每篇文章都会数易其稿。“自从有了‘林记出品’,家人都忙碌起来了,吵架的事儿很少发生——‘正构思东西呢,没空儿’。”林超然说。这个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和谐之家、写作之家。目前公众号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林记出品”家乡的报纸《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分别以一个整版集中刊发、推介成员作品。公众号相关表现入编《黑龙江文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19年1月22日《贵州日报》刊发《“林记出品”一年记》(阅读量3.5万+)。2019年3期《艺术广角》杂志刊发王海峰文章《“林记出品”:自媒体语境下的家庭写作工坊》,对“林记出品”进行了学术阐释。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林记出品”进行转发、报道、推介。
林超然说,他和家人希望“林记出品”能让人看到在寻常百姓家文学写作实践是否可能,看到健康文化、温馨氛围对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看到文学对家教、家风的美好浸润,看到一个和谐家庭与媒介时代的互动影响。他说,“林记出品”未来有一个目标是在家乡建一座“林氏文学馆”,以一种公益方式参与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
“林记出品”公众号二维码
校友名片
林超然,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五期、海外六期校友。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杂志主编,黑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汪曾祺研究专家。出版散文集《学习奔跑》《不该对生活发脾气》等,学术专著《汪曾祺论》获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处发表作品600余篇。
编辑 |教学科研处 牛绪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