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老话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儿上浮后就钓不到鱼吗?
优质回答: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将所见、所闻、所感总结成各类简短话语,得到广泛流传。细细品味,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正如钓友问题所讲“鱼儿露头,收竿快走”,同样如此。那么这种情况如何解释,又该怎么施钓,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究竟。
“鱼儿露头,收竿快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鱼儿露头,顾名思义是说鱼儿离底上浮或浮出水面,严重时站在高处观察,鱼头部翘起,紧贴水面,大嘴不停地张开、闭合。不难看出,此时的鱼缺氧难耐,再接着扬竿,恐怕难有好鱼口,不如收竿回家。鱼离底上浮的情形,除去冬季、早春个别时间段,阳光辐射增强,中上水层水温提升,引起鱼上浮外,其他大部分多发生在夏季阴雨天气。这是因为夏季,气温低、水体溶氧量不足,再遇到阴雨天气,大气中水蒸气增多,气压进一步降低,河流、湖泊的溶氧量再次减少,活跃在底层的鲫鱼、鲤鱼等,因缺氧被迫离底上浮,甚至浮头。农村的鱼塘,水面小、水浅,周围又有许多建筑物,空气不怎么流通,所以夏季鱼塘经常出现大片鱼集体浮头的情况。小时在鲁西聊城农村,不时遇到,引得小伙伴围观。
除去离底上浮外,水体缺氧不断刺激鱼的中枢神经,抑制效果显著,此时的鱼活性低,摄食欲望减少,上浮后不怎么游动,这是为何鱼上浮时,鱼情不佳的关键原因。
那么如何施钓呢?
遇到鱼群离底上浮,状态不佳时,再奢求鱼口迅猛,连竿、爆护恐怕不现实。此时更应期待有鱼口,尽量能把鱼提上岸。那么有哪些技巧呢?
首先寻找鱼层。鱼离底上浮不假,但上浮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需不断调整钩饵位置,通过鱼的吃口频率确定。一般先钓离底,即钩饵距离水底10公分左右的位置;然后下拉浮漂20公分的长度,再次扬竿试探鱼口情况,如此反复,直至钩饵有稳定的鱼口出现为止。但有些情况下,特别是投掷窝料或频繁抽窝后,加之鱼的耐氧性的差异,导致各个水层都用鱼群的活跃,所以这时再执着于一个鱼层,有可能错失许多鱼口。此时可采用飞铅钓浮,不改变原有线组,只是将铅坠上拉10-50公分的长度,这样钩饵入水后,不再迅速就位,而是以浮漂为中心做大摆钟运动,下落速度缓慢,在各个水层都用一定的停留时间,鱼截口的几率大增,同时饵料的动态效果也能吸引鱼的注意。
其次是饵料。此时的鱼活性不佳,因此饵料应蓬松提高适口性,不建议多度雾化,粉末饵散落水底造成浪费,却不起诱鱼效果。可适当添加一些果酸、麝香粉等小药,比如麝香粉,可有效增强鱼耐低温、耐低氧的能力,促进它的摄食。果酸则有类似开胃促食的效果,在夏季得到广泛使用。
最后是钓位的选择。钓鱼人清楚,鱼在湖泊、河流等自然水域并非均匀分布,阴雨天气更明显。鱼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哪里溶氧量丰富,哪里容易有鱼群聚集。所以光水区、下风口、水口处的两侧等这些溶氧量突出的水域,经常有大鱼逗留,这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在水草处扬竿,应刻意避开水草,特别是过于密集的位置。这是因为水草缺少阳光照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反而释放二氧化碳,更不利于鱼的呼吸。
写在后面
鱼缺氧离底上浮或浮头,本身不是钓鱼的好时机,这是尽可能采取措施,获得较多的吃口。如果效果不佳,只能来日再战,毕竟很多情况下,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这点钓鱼人都清楚。
原创:老高
其他网友回答
鱼儿露头,收竿快走。这是古代钓鱼人总结的钓鱼经验。这个经验总结的比较切合实际。说到切合实际,就得分析鱼儿露头的原因。为什么露头?今天只说在窝子里的鱼儿露头。正常钓鱼的情况下,打好窝子,已经开始垂钓,窝子里面突然有鲤鱼跃出水面,或露头现像,这是鱼群的侦察兵。鱼是群体水生动物,他们信息传递能力极强。露头或跃出水面,动作看似平常,但岸边的一切鱼儿都尽收眼底,并及时把岸上情况用鱼儿特有的传递方式传递给整个鱼群。鱼群随即转移,转移时在该水域j释放危险信号,所以在该窝子里再也钓不到鱼,就是本窝子里留有危险信号素,其他鱼儿也远离这一危险区域。再也钓不到鱼也就在情理之中。为了防止这种现像的发生,没开始垂钓时,把一切垂钓事弄完后开始打窝,打完窝后远离钓点开始观察,一般情况下在打完窝后二十到三十分钟内该露头的也就露头了,发现鱼露头时千万不要急于垂钓,这是大鱼入窝的信号,或大鱼不露头,只有小鱼炸窝到处乱窜,这也是大鱼入窝的信号,发现这些水面鱼情的信息时,要等水面平静之后,再过二十分钟左右再开始作钓,一般竿竿大鱼。今日暴护无疑。证明有大鱼进窝,要等20分钟再作钓,是因为进窝的鱼群在开始就饵时的警觉性最高,由其是鲤鱼,或其他的大型鱼类等。他们有身体射线和须鲯等侦知水中的钩线標网等异类物体,在人没进入钓台,水中又没有钩標线网的水域环境中,他们开始试探就饵,试探就饵无危险时才敢大胆集群就饵,因此从发现鱼群进窝到安全就饵,鱼儿的警觉期己过,留足20分钟足矣。此时作钓必是连竿。垂钓是一种乐趣,钓鱼人都是善于动脑的人,善于观察和分析鱼儿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钓场鱼情,有时在钓鱼半程时,发生这种露头现像,那就得另换钓位。在此垂钓,也就只能将就钓小鱼了。书不尽言。就此打住。
其他网友回答
阅文之前,温馨提示:快乐出钓,安全第一;文明作钓,爱惜环境;为娱而钓,幼鱼放流!
“鱼儿露头,收竿快走”,难道鱼上浮后就钓不到了吗?其实并不是!鱼上浮后的确会出现活跃度差、觅食不积极的现象,同时给作钓带来一些困难,比如钓层相对难找!但是只要合理的改变钓法、饵料,还是能钓好鱼的,不用收竿快走。
在合理的改变钓法、饵料前,我们先聊一下会为什么会出现上浮?
其实让鱼出现上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水底水溶氧量不足,二是水底水温偏低!
水底水溶氧量不足引起鱼类上浮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春未至仲秋!这段时间气温较高,当出现西南风或闷热无风的低气压天气时,因气压较低的原因,导致水域中的水溶氧量偏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体缺氧。
水溶氧量的高低除了受气压影响外,它自身还存在高低之分,水位越深相对水溶氧量越低!当水域整体水溶氧量偏低时,水底缺氧现象更严重,鱼类在趋氧作用下,便会游离水底,出现上浮。
水底水温偏低引起鱼类上浮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深秋至仲春。这段时间气温偏低,当出现连续升温的晴朗无风天气时,气温上升较快。受气温上升与光照影响,水温也会出现升温。由于水的热传递较慢,水域表层水温比水底上升的快,使水面温度远远高于水底,并且不同水层间有明显水温差。
鱼类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并且有很高的趋温性!水域整体水温偏低时,它们更偏向于水温高的水层。当水温较低,并且水底水温远低于水面时,它们也会游离水底,出现上浮现象。
聊完了导致鱼类出现上浮的两个原因,我们就要根据原因找出相应的作钓方案,合理的改变钓法、饵料,才会钓好鱼。
无论是水溶氧量还是水温造成的鱼类上浮,钓法都差不多!一般情况下都是改钓底为钓浮。通过逐层寻找,找到目标鱼上浮后的泳层,然后在泳层内作钓。不过一些环境或鱼情不适合钓浮,只能钓底时,就需要借助半飞铅或全飞铅钓法。增加饵料的摆动幅度和下落时间,通过动态诱鱼,把鱼吸引到底层觅食。
虽然这两种鱼上浮的钓法差不多,但是使用饵料却略有不同!水溶氧量偏低导致鱼上浮时,一般使用拉饵,并且饵料味型偏清淡一些,主要防止气温高时小杂鱼闹窝。水温低导致鱼上浮时最好使用红虫、蚯蚓类虫饵,使用拉饵时味型以偏浓的大腥香为主,主要为刺激气温低时鱼的觅食积极性。
不过无论是哪种钓法、哪种饵料,在鱼上浮需要钓浮时,都需要一定的作钓频率,也就是常说的“打频率”!
以上就是对鱼上浮的原因,上浮后如何合理改变钓法、饵料的分析,希望对钓友们的出钓有帮助!
最后,在此呼吁钓友们:小鱼、母鱼、籽鱼请放流!如需带走,仅取一餐便足矣!为以后有鱼可钓,切不可多贪!
我是大王的钓鱼日记,原创手写不易!如果您看完觉得有点意思,烦请加个关注。更多更好的钓鱼问题及视频,期待与您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