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统治时期被称为(朱棣为什么叫明成祖)

网友提问: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优质回答:

明成祖,也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厌恶他的人将他描述成恶魔,而仰慕他的人却指出,无论如何,今天的东亚仍旧在这个男子的影响之下。

长陵,明成祖铜像。

明成祖一生最大的功业可以说是按照《尚书?禹贡》和《荀子?正论篇》的构想建立了延续了五百年的朝贡体系,并成就了今天的东亚。

其实早在大唐,东亚就出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华夷秩序,可以说大唐是东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唐朝灭亡之后,由于大一统的超级帝国不复存在,政治上呈现多极化状态,而以契丹、女真、蒙古为代表的“夷狄”却越来越强势,并在最后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自此,中华与夷狄地位完全逆转,这在历史上是影响空前的大事件。 而大明王朝作为汉唐宋等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就有义务重建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些工作最终由明成祖完成,并升级为朝贡体系。 经过明成祖一朝的努力,整个中亚政治格局就像“五服图”中所展现的一样完美。

五服图,古代理想的国家组织形式。

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国恭献王足利义满,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但被当做朝贡体系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被左翼历史学家“永远的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而这实现一切的基础就是“海禁-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周边国家对中原的物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大明为中心的推广遍及整个东亚。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和中原进行贸易往来,那就必须将自身纳入大明王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之中,受其规范。 大明王朝向十五个外国颁发了“堪合”,也就是贸易许可证,这说明即使是要在政治上接受明朝的影响,但以此换取贸易利益的国家仍旧很多。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统治着日本的室町幕府。

以明成祖为首的永乐君臣在五百多年前的东亚世界建立起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高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华与夷狄的关系被秩序化,并以朝贡的利润为媒介维持着华夷秩序的稳定。正是凭借着明朝的绝对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以中华独尊的开放性国际组织才得以成为现实。 所以后人完善于永乐朝的东亚国际秩序成为中华“世界体系”。

明成祖赐足利义满诗,认为日本是个非常文明的邦国。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看来朱棣是中华民族最后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帝王,尽管朱棣之后明朝还有十三位皇帝,而明朝之后还有清朝,然而这些帝王都不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在明成祖朱棣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华民族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享誉世界的华夏帝王,隋文帝杨坚被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起西方人不再羡慕华夏文明了呢?这其实并没一个绝对准确的时间点,而只有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标志性事件就是新航路的开辟、海洋贸易时代的到来。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五征漠北;七下西洋;通使西域;开拓东北;册封朝鲜、琉球、日本;平定安南;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天子守国门。大明王朝的赫赫威名一度推进到东非沿岸。事实上开启人类大航海时代历史序幕的并不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的郑和,遗憾的是在朱棣和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迅速从海洋上消失了,此后就是延续明、清两代的”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与此同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这一切当时的中国人一无所知。

如今国际史学界以1500年作为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点:在此之前西方人是以充满艳羡的目光看待繁荣富庶文明昌盛的东方的;而在此之后西方人已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是在1500年就瞬间完成的——事实上直到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仍不具备完全压制东方文明的实力,所以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们依然对中华文明抱有足够的尊重。然而东西方之间的分野已然形成:一方是尽管看似仍然强大,但却日益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国;一方是冉冉升起的新兴殖民国家。事实上在双方的早期接触中东方文明仍占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西方已不再发自内心的崇拜景仰东方文明。明成祖朱棣成为人类大航海时代前夕中华民族最后一位令世界发自内心景仰赞叹的伟大君主,此后的康熙、乾隆尽管西方人也一度认为他们统治的帝国足够强大,但已明确看出:这是一个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老大帝国,不过在维持着最后的辉煌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明成祖朱棣被称之“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主要是由两件事决定的。第一件事是郑和下西洋后带来的“万国来朝”,加强了明朝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恐固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另一件事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的“大阅兵”,对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起到了威摄作用,促进了明朝与中亚、西亚的和平。这两件事足以说明明成祖朱棣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政治格局,这是后来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所不具备的,所以才称朱棣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万国来朝”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担任正使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进行的海上远航活动。 郑和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郑和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开始,前后持续28年间,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加强了沿岸各国的联系,展示了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每次下西洋回来,郑和船队都带回来沿岸各国的使团,来朝见明朝,加强与明朝的政治、经济联系。有此国家的使国都长住不走,如苏禄国王最后死在了明朝。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贡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一是以贡使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于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此后的永乐一朝中,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明朝,这的确称得上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

明成祖朱棣怀来大阅兵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阅兵,发生在永乐十九年三月,地点北京怀来。在此之前郑和五次下西洋,沟通了印度洋沿岸国家,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各国也存有怀疑,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宣示大明的强大实力,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兵,恰是最好的机会。

永乐十六年,明朝陈诚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 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10万人,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帖木儿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 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这也说明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还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而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终生的愿望—-麦加朝觐。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期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成就巨大,而且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成就也十分巨大。当时,欧洲还处中世纪末期,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在愚昧落后的基督教封建王国时期。因此,明朝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只可惜朱棣之后再无朱棣,明朝又走向固步自封之路。

到了清朝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已变,欧洲大航海兴起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猛烈发展,欧洲各国迅速强大,开始瓜分世界。而清朝统治者只满足于统治汉人的中原地区,在康熙完成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后,便开始闭关锁国,满足于“天朝大国”之梦。乾隆皇帝无视世界之变局,拒英国马嗄尔尼使团于国门,陶醉于四海升平的朝贡体系之中,最终愚昧落后于世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