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屠呦呦先生再次登上热搜,传统中医贡献为何引起网络热议?
优质回答:
为什么热议?一方面是中医黑子的猛烈攻击。另一方面是铁杆中医辩解。
在二羊看来,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按西医药理来使用,不管有效与否已经不管中医的事了。如果挖掘出好用的方法,方药,只是证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宝库值得西医来挖掘和学习。
另一方面中医沿用至今的好的方法方药还有很多,我们按中医的方法用出疗效,这个事实毋庸置疑,千百年来的临床应用已经证明这一点,非要套上科学外套的喷子们可以看看或者了解一下现代西医的循证医学。
中医在应用系统思维理论,综合调治方面先进太多。西医永远无法理解,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单细胞的思维。人毕竟不是细胞和分子,人是一个复杂综合体。中医就是调整这个整体的。
青蒿素的提取和扩大应用,可以让那些跪舔洋大人的人们自我安慰罢了,中医早就应用有限的,非要得到西方洋大人的承认才有成就感和存在感,这种奴性根深蒂固。许多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思想研究被殖民刮了。
说到医学,必说米国,别人的辩证才是真理等等!……
以上种种我想是这个问题热议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屠呦呦登上热搜,传统中医贡献之所以会引起网络热议,是因为现在中医在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黑,只要事关于中医必黑,很少有关于中医正面的报道,直到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事实是西医治死人的不在少数,可是大部分人视而不见,揪住中医的小尾巴不放,天天黑,天天骂,让人望而生畏!不可否认中医确实出过不少问题,也有很多垃圾中医给传统中医抹黑,可是西医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抗生素的泛滥,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最终不治而亡,这是谁之过?
中医只是没有用到正路上,一些村镇乡野中医治病效果比医院好多了,而且便宜,都消费的起,如果没有效果为什么还会大排长队跑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求医?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对中西医学方面的最早论述。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
所以说不管是中医西医能治好病的都是好的,互相结合优点,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也希望屠呦呦这样的人间天使出现的更多!
其他网友回答
引起网络热原因:青蒿素是中药吗?从炮制炼丹到化学成分之路。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教授,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对于屠呦呦的获奖,国内中医界却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奖者认为屠呦呦诺奖得主是中医文化复行的标志,贬低者认为屠呦呦诺奖得主是中医文化灭亡的开始,对于两种不同认识的正误对错,必须理性分析看待不能感情用事,毕竟这是中医发展史上标志性的大事件。
第一节:正确认识“形而上下”世界观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由于中医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传承现在的传统医学,历史上产生过很多不同的认识观点,但是从认识论角度看有一条不变的原则就是“形而上下”观念,但是这一认识观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同时也导致在认识中医上产生了巨大分歧,也导致很多中医人在认识学习中医中出现了思维误区,因此,谈到中医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形而上下”认识观。
1:古代“形而上下”的本意考
“形而上下”论最早出自《系辞上》: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其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所谓的“形而上下”,由此开始逐渐形成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中医的认识观。
然而要特别注意,中国古代这种世界观认识观中,性之上下是不能分割的统一体,言形上是对应形下而言,言形下是对应形上而言,形上和形下并非是两个事物,故而称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绝对不能置换为“形之上”和“形之下”。
按照“形而上下”的世界观和认识观:
“形而上者谓之道”者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者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器”
综合而言,“形而上下”就是道器一体论,用现代哲学观看就是所谓现象规律不可分,规律是现象的规律,现象是规律的现象,同于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形而上下”世界观和认识观本意将上下看做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故而《系辞上》中谈到什么是“道”有如下经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在上述世界观影响下,中国古代先贤研究思考宇宙人生是基于“形而下者谓之器”而研究得出“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就是通过现象看到现象本质的意思,而非设定在在现象之外另有一个“道”体的存在;如果在现象之外另设定一种道体存在就是“形之上下”,而不是“形而上下”,《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也是这个意思。
漫画 图片来源网络
2:区分“形之上下”和“形而上下”异同
形而上学一词,实际是指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未出现,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时,先将关于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著作编在一起,命名为《物理学》,而把现在所谓《形而上学》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学》之后,并集合在一部书内,取名为Meta physika,即现在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封面 图片来源网络)
西方哲学中所谓形而上学含义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 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当我们了解了西方哲学的中的“形而上学”含义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形而上下”具有本质差别,东方的“形而上下”不是”世界二重化”,而是”世界一元化”。
“世界二重化”是指现象和本质分别独立的两种存在,”世界一元化”是现象和本质是一种存在两种表现,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中哲学观念的根本区别,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哲学”世界二重化”应该翻译为“形之上学”,不能翻译为“形而上学”,中国传统哲学观才能用“形而上学”来表达。
3:以“形而上下”哲学观指导中医
因为传统中医是以“形而上下”哲学观为指导,所以自古以来是立足“形而下者谓之器”为基础,追求“形而上者谓之道”,在积累了大量人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经验知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有机的医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逻辑自洽的理论系统,而且具备严密的机制基础,而不去追求所谓的形之上的另一种存在,即“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医学观。
两种认识论示意图
第二节:中医自古具有人体机制基础
1:中西医之争观点解析
中医近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式微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对于中医式微原因主要有不同的三种认识观点:
其一:只凭哲学指导辩证,反对西医理论
漫画 来源网络
这种观点是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后,两种理论比较下,因为中医理论没有细化的解剖学,组织学等机制系统,于是认为反对中医从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胚胎学等角度去研究思考中医,立论点以所谓“形而上学”的所谓道体为根本,这种观点太过偏僻,医学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一个医生连基本的解剖学定位也没有,单凭纯粹的这些逻辑体系不可能知道临床医疗实践,古今中外的医学都不能接受这一认识观点,如果深究这一认识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是将西方哲学中的“形之上下”误解为中医的“行为上下”导致的错误认识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下,简单机械的建立所谓中医辨证,只是一种粗放的症候群总结,缺少严密机制基础,否定堵塞了中医向微观机制化的延伸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使得中医永远不能向现代化过渡,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
其二:完全否定中医,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这种观点在民国时期达到最高潮,反对中医的呼声曾经导致民国政府取缔中医案发生,仔细研究反对中医的人,如余云岫,鲁迅等人都是当时最早接触西医的人,学习西医后反观比较两种医学体系产生了反对中医的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也在流行。这种观点认识也有点过分偏激,传统中医是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历史实践证明中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一直是主流医学,中医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病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全盘否定绝度是一种偏激思维观念。
漫画 来源网络
其三:中西医汇通观点
中西医汇通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就开始了,最早是晚晴举人唐宗海,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基础理论著作。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等著作;进入民国时期,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为中西医结合的典型代表;这一流派观点实际是比较客观认识,中医虽然源远流长,但毕竟属于从传统医学,在现代科学仪器发展的时代,中医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手段丰富自己才能正真获得复行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但是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漫画 来源网络
2:中医理论自古具备人体机制基础
其一:中医理论本具生理解剖学机理
截图 来源网络
传统中医经历几千年历史能够存在下去,并得到疗效验证,并非单纯依靠哲学能够做到的,而是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最基础机制存在,最明显的是《黄帝内经》中提出“五度”之说,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所谓度者就是度量勘定的意思,也就是典型的生理解剖含义。
《灵枢,脉度》篇:“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走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将经脉长度度量的非常细致。
其他四度也是如此,由此可知传统中医理论自古就具备人体生理解剖学机制基础。
其二:中医理论本具胚胎学机理
截图 来源网络
传统中医理论不但具备生理解剖学机制原理,而且本具胚胎学机理。
《灵枢.决气篇》中讲:
“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中医“六名一气”论所讲是典型的人体胚胎发生发育机理。
方士派中医经典《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讲:
“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上述经文所讲内容非常明显的是立足人体胚胎发育机理而展开养生学说。
通过上述列举经文可以看出,传统中医理论原本具有非常精确细化系统的解剖学机理和胚胎学机理,绝对不是所谓的简单的经验之谈,更不是所谓单纯抽象哲学思辨,而是具有同现代医学近似的理论系统,只不过由于经典文句太过艰涩和经典描述松散,一般学人无法系统把握而已,并不代表中医没有人体机理存在。
第三节:中医方药可以进行成分研究
很多所谓铁杆中医认为要想从从传承中医中药,不能进行西药式的成分分析,只有保持天然饮片的煎煮法才是唯一纯传统中医,立足这一观点的中医人士,看到屠呦呦教授诺奖得主后,就发表很多言论,认为青蒿素的研究不是中医药,而是西药研究,与中医中药无关,而且极端认为青蒿素的发明从此中断了中医中药,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识,岂不知传统中医自古就有成分分析的观念出现,而且一直也是中医中药发展的核心主线。
其一:世传派中医中药成分分析应用,
《雷公炮炙论》三卷,南北朝刘宋·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雷公炮炙论》也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专著, 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
(《雷公炮制经》插图,来源网络)
特别提示,其中的“水制、火制、加辅料制”成分已经改变了原始药材的成分。这就说明传统中医不反对成分分析应用,而且一开始就具备了改变选择成分应用于医疗的观念。
其二:方士派丹药成分分析与使用
道家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两千年。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虽然道家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这就说明方士派中医自古就开启了药物成分分析和应用的先河。
(道士炼丹图 来源网络)
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这些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丹毫不相千,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炼丹术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节:屠呦呦诺奖得主标志中医中药现代化的开始
其一:“生机论”推翻与生物化学的出现
传统中医中药的炮制法和丹道法都与药物成分相关,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一种处于非常粗放的状态,实际真正炮制成分分析和应用还是处于经验总结的阶段,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药物成分的根本机理,民国医家余云岫并非不研究中医,而且提倡国产药品,治病常用中药,在诊所内开辟化学研究室,研制中药制剂,整理中药方书,著有《国产药物的文献研究》、《研究国药产物刍议》等著作,但是书种分析结论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粗放而且很多错误,这是因为当时的生物化学学科还不够成熟造成的,我们不能责备古人的错误。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常常被简称为生化。它主要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组分,如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于化学生物学来说,则着重于利用化学合成中的方法来解答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相关问题。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A.-L.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植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1860年L.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发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19世纪有名的生理学家米勒(J.Müller)也同意生机论的观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里希(H.Driesch)对生机论作了最重要的发展。他从机械论的观点出发,对海胆的早期发育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海胆卵的显著调节能力。以致使他认为,动的目的论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大力主张生机论,提出生物中存在有如海胆、海鞘成体中所有的一种调和等能系(即一部分能调节形成整体的系)和卵巢所有的复杂等能系(即任何部分都能再现相同的整体),并列举了人类中的现象。后来,他认为这些现象中存在着非机械的因素作用,并称之为活力。他认为这活力既非物质也非能量,是非空间性的,但可作用于空间。很多人对德里希的生机论提出批判意见,认为这种理论不是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理论。特别从有机体论的立场来看,生机论通常应与机械论相对立。但他们都把生命系看成是一种叠加性的东西(即一个系的性质或作用只是由该系的组成因素的各种性质或作用相互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其它)。这是脱离生命本质的一种论点。与德里希同时代的生机论者还有沃尔夫(G.Wolff),赖因克(J.Rein-ke)等。与德里希的不可捉摸的活力不同,他们提出一个具体化的心理因素为原理的心的生机论。这些新出现的生机论,称为新生机论,以区别于古典的、承认生命力的朴素的生机论。)
其二:青蒿素成分研究开启中药现代化之先河
中医中药历经几千年的使用,也是一种长期的药物筛选过程,期间积累成了巨大的药物宝库,但是经验性药物性认识很难具备普适性,导致中医中医一直无法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大量的中医中药宝库被尘封在传统的桎梏中不能造福人类,屠呦呦教授青蒿素的研究最初也是从传统中药中海选出来的,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22O5,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这就说明传统中医中药通过现代生物学的成分分析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作用,使得中医中药更具有普适性。
(青蒿素示意图 来源网络)
类似青蒿这样中医中药在传统中医中药中非常丰富,可以称之为原生药材的宝库,如果都能够做到象青蒿素一样的疗效普适性出来,巨大的原生态中药宝库就会被开启,将来为人类的医疗事业贡献之大可想而知。因此·青蒿素成分研究开启中药现代化之先河。
其三:屠呦呦诺奖得主开启中医现代化进程
从中医理论的人体机制分析和中药传统分析来看,我们发现所谓传统中医从理法方药四个层面都与现代医学理论非常近似,传统人体生理解剖和胚胎机理如果一旦被解密,就会发现背后的机理就会与现代生命科学机理汇通起来;中医中药成分分析一旦被现代生物化学解释出来,就会发现传统中药与现代药物学机理汇通为一体,中医人体理论机制和中药理论机制两者同时与现代科学汇通起来,表面上看好像中医中药被解体了,其实不然,也不必要恐惧,上述分析内容只不是传统中医世传派理论的现代化进程,方士派中医理论背后还要如何自控生命体的所谓“真人之道”等待未来解密复行,故而得知,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并不能解体中医,只是为未来中医真正复行开启了先河。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一条方向。试想沿着屠教授的这条研究之路走下去,成千上万的青蒿素一样的药物被研发出来,不就是中医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吗?
其他网友回答
这件事不必太看重!世上什么人都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三山五岳,形形色色,正人君子,賊匪狗盗,说什么都有!总有人喜眼红病,见別人有成就就攻击别人…………不稍理采!,
其他网友回答
中医粉说:成果源自古典的中医文献!
中医黑说:论文是用英文写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实现的!
他们说的都是不可否定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