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不是范仲淹说的)

网友提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怎么考虑的?

优质回答:

范仲淹是这样考虑的,一个人活在世上,是为他的国家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还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锦衣玉食而奋斗。

范仲淹思考的结果是,大丈夫应该心系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荣辱。

所以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一生,2岁死了爹,为了生活他母亲带他改嫁,在继父指导下刻苦读书,生活清苦,

过着“划粥断齑”的生活——每天晚上煮少许米粥,盛到碗里,冷却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二块。没有菜,便到山上挖些野韭菜,拌些盐当菜吃。23岁,离家去“应天书院”苦读5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坚持十几年矢志不渝地艰苦学习。为了什么?

之后中了进士,当了官,终于奋斗出来了,是不是该补偿一下自己这么多年来苦读的辛苦,是不是该追求个人的富且贵的生活?很合理吧,可是范仲淹不,范仲俺当官了,从当官的那天起,他就将当为了黎民百姓的好官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并始终不渝。

修“范公堤”,安抚江淮的蝗灾,给皇上写信,批评皇帝,太后不念百姓疾苦,却忙着给太后祝寿,以致几次被贬,直到西夏扬言灭了大宋,皇帝才又想起范仲淹,52岁的范仲淹白发满头,二话不说,赶往西部战场,戍边三年,西北局势转危为安。

范仲淹是宋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诗人,文学家,64岁,他告别了宋朝,也告别了人世。死时: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借官屋栖身。

但是,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八个字,就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

毛主席这样评价范仲淹:“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但俩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俩位,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范仲淹永垂不朽。

其他网友回答

岳阳楼记,千古名篇就靠这句话了。忽悠了很多知识分子爱不释手。我用忽悠这个词是有原因的。中国文人对于喜欢的东西总是爱夸大。“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如果汪精卫不是汉奸,这首诗也是千古名句了。

说范仲淹忽悠就在于他的岳阳楼记是写给滕子京的。滕子京是个集体贪污而被扁的贪官,这人很仗义,把账本烧了自己一个人扛。被范仲淹等好友保了下来。说是被扁岳阳这个地方可不穷,不敢再贪了,想花钱俸禄不够怎么办?替民间要死账,谁敢得罪官府呀?钱要回来不给债主全归藤子京支配,才有岳阳楼,极其奢华,要不钱多质量好,早就倒了不会今天还在。这就是范仲淹嘴里的政通人和,债主不骂官府才怪。

不过这句话或许还有一层意思含蓄的不易察觉的提醒滕子京“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别光顾自己享乐。如果是这层意思范仲淹还算有点良心。只不过滕子京才不管呢?自己临死钱花光了。历史记载“无余钱”成清官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出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这一年,范仲淹55岁,正值“庆历新政”第二年。

世代为官

在范仲淹22岁那年,他的母亲给了他一份族谱,族谱的最上面,写的是范履冰的名字。

范履冰,唐朝宰相,忠谏敢言,为酷吏所杀。这是范仲淹对《旧唐书》的印象。

族谱的最下面,写的是他范仲淹的名字。

就这样范仲淹知道了他的真正身世,范家后人这个名头,带给他的不是世代高官的荣耀和富贵,而是属于世家的精神和气节。

在范仲淹人生中无数个苦难的日子里,带给他精神支撑的,不是爱情,而是先祖们的一腔热血。每每思及先祖,他的内心总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力量,这力量让他站得直。

苦难辉煌

范仲淹是真正过过苦日子的人。小时候在醴泉寺读书时,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这种清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26岁进士及第。

但范仲淹从来不曾抱怨,他不去埋怨为何早死的父亲不给他们娘俩儿留些家财,他不去埋怨为何上天要让他过这种苦日子,他不去埋怨为何旁人会用蔑视的眼光看他。或许是天性使然,也或许是范家传下来的基因,也或许是孔孟的力量,总之,在粗糙的饮食和寒冷的长夜中,他或许能看到那个未来的自己。

当然,范仲淹看到的更多的人是和他一样的穷人,和他一样吃不饱饭,穿不起衣的穷人。看到这些人,他仿佛更能明白为何先祖范履冰顶着酷吏也要说实话,为何父亲范墉做官竟然会累死。因为背负着世家责任的他们,并不是以踩着人民的鲜血为荣,而是以他们背负着人民为荣。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

范仲淹可能一辈子也不曾快乐过,不是因为他得不到财富和权力,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太多沉重。

范仲淹可能也不曾有过悲伤,因为他清楚世界上有无数的伤痛,比自己更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他的境界多么超然,而是因为他看过太多,背负太多。

进亦忧,退亦忧,一个充满悲伤的人,他的脸上不会写着眼泪,他的目光会变得更加深沉。

这样的一个人,是一个很孤独的人。身处物欲横流之世界,看不到和自己同样的人,抬头,只有一两点微弱的星光。但范仲淹依然默默走下去,就像一千多年前有个人在中华大地上说的那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