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有对联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对联)

网友提问:

我国古代最早的对联是哪个皇帝写的?

优质回答:

关于我国古代最早的对联是那个黄帝写的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最可信的且有考证的非四川成都永陵博物馆莫属。

成都永陵博物馆藏有一副现代书法藏品,是城都的民俗研究人员根据当地历代文献参考挖掘出来的研究成果。该书法作品内容为春联样式。上联是:新年纳余庆,下联为:嘉节号长春。作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国君孟昶。对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从对联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的川蜀地区政治稳定,社会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昌盛。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是对五代和十国的合称。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两川地区存在的前蜀和后蜀,政局稳定,国富民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沉湎于富庶安乐,最后相继亡于中原政权。

虽然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由孟昶发明出来,但春联的前身源于我国民间的春节习俗,古时候民间过春节有在大门两侧悬挂桃符的习惯,桃符图案是传说中的降妖驱鬼的神仙“神茶”和“郁垒的名字”,

后蜀光正二十七年,后蜀国君孟昶在春节前夕突发奇想,在桃木图板上亲笔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同时晓谕群臣效仿,进而扩散到民间,从此桃符文化变身楹联文化。这也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第一幅春联。

其他网友观点

据史书记载,公元九四四年(后蜀广正新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对(春)联。

其他网友观点

是后蜀的皇帝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其他网友观点

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远流长。究其初始,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五代时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逐步发展至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桃符,传说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长达三千里,叉枝又一直伸向东北方向的鬼门,鬼门下的山洞里住了很多鬼怪,这些鬼怪归神荼和郁垒两兄弟管辖,他们专门抓那些去害人的鬼怪喂老虎。从先秦起,每到年终,百姓们就把两位神将的图像画在桃木板上,或在桃木板上题写他们的名字,并把桃木板悬挂于大门左右,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卸、迎喜接福。

五代时,神像在桃符上消失了,联语被题于桃木板上,据说此种现象是拜孟昶所赐。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后蜀主孟昶突发奇想,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挥毫在“桃符板”上写出:

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从此,每逢过节,孟昶都要让臣子在桃符上书写联语,而后这一形式也慢慢传入民间。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虽然这不一定是中国第一副楹联,但一般学者都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换句话说,春联是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类型。

其他网友观点

炎黄造就后人生,

创造文化在其中。

上对下联成文章,

出出对对代代传。

其他网友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