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环保企业的出路(环保中小型企业怎么办)

网友提问:

2018年环保要动真格了,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优质回答: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习主席的一句话,不是文艺表达,而是重拳出击。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剧烈的环保风暴。2017年,在全国,因环保不达标已经或正在被关停整顿的企业,不是几百家、上千家,而是以万为单位计,甚至带来了某些行业生态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环保企业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北京周边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家EPS(泡沫塑料)生产厂商悬赏数百万,寻求进入三星供应商体系,无果。而环保风暴一来,数百家EPS生产厂商纷纷倒下,仅存寥寥几家。这时三星反而主动找上门来了。这家企业终于扬眉吐气。

在这场环保风暴中,环保设备企业订单不断,那些以往对他们嗤之以鼻、不愿理睬的潜在客户们,纷纷抛弃低价策略,转而追求实际效果,主动上门采购。而那些提早就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避免了被关停、整顿所带来的损失,在危机关头赢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那些过去貌似犯不上的投入和不为人知的环保举措,终于被证明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环保督察力度之大,执法之严,速度之快,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停工、停产的困境,更普遍的影响是原材料涨价,零件断货,波及到了更为广泛的产业链上下游,令本来就“利润薄如刀片”的制造业雪上加霜。

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是,此轮环保新政,绝非一阵风。在《中外管理》近期对来自钢铁、家居、餐饮、涂料、造纸等与环保关系紧密的行业从业者的采访中,已然发觉:环保早已从一道是非题升级为全社会的共识。

不过,企业对环保政策的理解,把环保放在何等位置,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环保仅仅是等于达标排放,还是把环保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契机?这些问题仍然在考量着企业家对于企业作为社会细胞的角色认知……是牺牲环境来创造财富,还是解决社会问题而创造价值?

环保,实际折射出来的是企业自身价值的认知态度,它更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环保,将同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样,将无时无刻不考验着管理者对短期和长期,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三对矛盾的平衡和把握。

环保风暴下中小企业如何自救?

采访|本刊记者 谢丹丹 庄文静

文|本刊记者 谢丹丹

2018年岁首的冬天,北京已经连续120余天无有效降水,突破近十年的历史之最。医院里患流感的就诊人士,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朋友圈走红,拨动了不少人的神经。

另一个世界里,一场同样严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环保风暴”型流感,也在这个冬天蔓延至整个企业界,遍及全中国。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这场流感的威力,有的咳嗽,有的发烧,有的则进了医院,体质不一样,“病情”就不一样。

1

史上最严环保督查

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行动在河北开展试点。截至2017年年底,四批环保督察行动完成对全国所有省份的覆盖。

其间,2017年4月,环保部宣布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为此从全国抽调了5600名执法人员来执行。这是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为了防止包庇,各省市展开交叉督查。针对重污染行业,中央环保督查组曾一天三次突袭广东谷饶镇印染企业。为了防止工厂关门暗地生产的情况,有关部门甚至动用了无人机监察。针对不达标的污染企业,不再贴条,而是直接拉闸限电。据一位企业家称,一个区县因此消失几百甚至上千家企业都是正常的。

而拉开这场环保风暴序幕的,正是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与此前的旧法相比,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将其称为“长着獠牙的环保法”,例如:企业违反排污可以按日连续处罚;严重环境违法可入刑等。

根据民间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的观察:纺织印染行业出现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很多企业只能被迫转型,虽然有些评论认为过于严苛,但其标准的出台,表明了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此次环保风暴无论从力度的持续性、行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任何时候。

在汽车行业,也因为环保风暴迎来了一些显著的变化。2017年出台的“双积分”政策规定:汽车制造商除了需要降低燃油消耗来获取油耗正积分外,还必须出售足够数量的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相应的新能源积分。在J.D.Power副总裁梅松林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出如此重拳,来推广新能源汽车,以前很少有车企把新能源电动车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但现在很多车企都开始紧张了。”

湖南长沙的松井新材料董事长凌云剑,其另一个身份是湖南省人大代表。他介绍说:“当地政府考核环保是一票否决的。一个环保、一个安全搞不定,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业绩再好,也给你换掉,这是动真格的。”

前段时间松井打算进入汽车涂装领域。众所周知,传统的水电镀工艺是高污染领域,而松井开发的PVD工艺洽洽是对传统水电镀的革命性升级。某地政府刚刚听到松井的投资意向,便保持了高度警惕,坚持要到松井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对方环保局、科技局等相关人士一行七八个人来到了松井实地参观考察,审阅完相关材料,发现松井做的产品不产生污染,才最终同意落户。“你会发现,政府招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需要的是绿色GDP,而不是肮脏的GDP。”凌云剑对《中外管理》说道。

2017年,一撕得纸箱的CEO邢凯认识到,国家应该用更强硬的力度来推动这件事,毕竟环保关乎国计民生。“我反复听到很多人说,中国有大量的小企业活在生死线上,环保一定要立足国情,很多事情要慢慢来。在这之前,国家推行的诸多环保制度和标准,仅仅是作为推荐标准。做了更好,不做也不违规。所以大部分政策推行后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在这波环保风暴的影响之下,一撕得的不少供应商甚至在自己的公司名字里加了“环保”二字。

在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看来:带有政治色彩的执行力,比如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使得很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都要严于国外企业的标准。

“法律必须要严,你排污造成了整个下游的污染,甚至危害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应当受到惩罚。”在91岁的原航空航天部部长、原中国工经联会长林宗棠看来,只有“严”,环保问题才会被企业真正重视起来。

但无论如何,环保是大势所趋,必须见到成效。一个数据是:2018年1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2017年北京市全年PM2.5,有9个月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2

环保企业迎来春天

“环保”这场总该要生的病,使得那些私底下注意“锻炼”的企业,成功抵御住了四面八方袭来的风寒。让他们数年在环保领域的坚持和耕耘,被放大到了客户和公众的面前。

秦皇岛首创思泰意达常务副总经理刘炳煌,对此有着鲜明的感受。当年他带头跑业务,跑遍了唐山周边的钢厂。最常见的“招待”就是:“我为什么要用你的东西?”

不少企业很“实际”:环保局检查时我设备开一开,平时开设备都费电。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备战奥运会,保证183天以上的蓝天标准。北京临时关停了周边的重污染企业,有企业专门找到刘炳煌:“你看,就算我用你的设备,也得关。”

那时候,企业买环保设备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一家重污染企业专门去买了一台6000元的射雾器(喷雾降尘设备),放在屋顶上给检查的人来看。但后来污染物居高不下,在政府的要求下安装了监测器。结果,这家企业到处询问,哪里能买到好的射雾车。最后,购买了思泰意达的一台价值60万元的射雾车。“现在客户更重视效果,所以签合同也跟以前不一样了。环保治理以达标为主,效果没达标就不能验收。”不少当初拒绝刘炳煌的企业,如今都纷纷成了回头客。

一体式雾炮抑尘车

在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看来,环保问题跟企业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定位在价格战,上这么昂贵的设备肯定不合算。因为成本增加,产品在价格上是没有竞争力的。但如果企业走的是品牌、质量、服务,按这条路子定价,反而可以养活设备。”

根据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的了解,像万科和万通这样的房企,在绿色发展领域就做出了表率。他们的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最终的产品上,而且还和数家同行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例如:他们对水泥、钢筋、板材等一系列的产业建立环境表现标准体系,只采购符合环保标准企业的产品。“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他们带动了整体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环保风暴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是竞争环境的改善。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众山投资董事长吴忠恒看来,“环保风暴让大厂更自信,让中等厂可以升级,让小厂不敢做了,或者转型做更好的。”首创思泰意达常务副总经理刘炳煌认为,在经历供给侧改革和去杠杆以后,现在的经商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制度严格会让让企业自觉向善,不作恶。

环保对再生资源行业而言,意义同样重大。

“千家万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个环保怎么做呢?环保是要有成本的。不管是哪个行业,集中度更高,才可以推行环保措施。”在湖南万容科技董事长明果英看来,环保风暴关闭掉了散乱污企业,有利于环保的集中处理。

“过去为什么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太分散。正规企业上了环保设施,上了机器设备。但是个体户不用,反而把原料抢走了。所以大企业就吃不饱。”转型做资源回收处理的明果英深有感触。

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万容签订了二十几个框架协议,十几个项目同时开工建设。明果英看到,不少业主在选择垃圾处理企业时,非常慎重。有的一次定不下来,还要两次、三次,甚至经历四次考察,才最终敲定。

原航空航天部部长、原中国工经联会长林宗棠对《中外管理》直截了当:“环保问题简单不简单?其实很简单!主要还是下没下决心,重视不重视,企业甚至可以拿出销售收入的10%-12%进行环保投入。”

“2016年以前,环保对企业而言,是成本;但2017年以后,环保就变成企业的重要竞争力,甚至是企业可经营的基本资质了。”一撕得CEO邢凯说道。

3

现实的泥淖

但现实远比人们看到的更复杂。

中国大量中小制造型企业处于生死线边缘,“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了!”在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直指制造业生存境况。此次环保风暴让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的中小制造业,更加艰难。不少企业纷纷陷入停产整顿、采购间断、信用危机等困境。

环保风暴带来最广泛的影响,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激增。

在于茂松的印象里,钢铁企业从2014年开始大面积亏损,2015年钢铁更沦为“白菜价”,每斤约7毛钱。当时全国只有一两家钢厂不亏损,其他全部沦陷。

但是,从2016年开始,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之后,“2017年钢厂反而都赚钱了。2015年每吨亏损将近100元,2017年每吨反赚1000元”。因需求增长、政策利好、环保限产等综合因素,使一家钢铁企业居然三天赚了一个亿。

尽管钢厂赚得盆满钵溢,但实则是下游企业为之买单。据于茂松介绍,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利润几乎集中在上游。而下游80%-90%的企业是亏损的。到2017年下半年,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从2016年开始,全世界最贵的钢铁在中国。但是,2015年、2016年、2017年钢铁的出口量依次为:1.1亿吨、8000万吨、6000万吨。

在造纸行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从业者透露:“为什么贵呢?环保突然严了,工厂开工不足,甚至很多工厂停产,国家专项行动查获进口废纸,进口的部分减少了,供需平衡就被打乱了嘛。”

当然,除了原材料,涨价的还有能源燃料。一位企业家透露:2017年9月份天然气的价格是2.2元左右,到了12月份,价格就翻了三倍。如果一家企业一天的天然气消耗量是七八万平方的话,就天然气一项,成本就增加了30多万元。

但是比涨价更要命的,是供应商的断货。

2017年9月,一封因供应商断货而向政府发布的《紧急求助函》在网上传播。全球知名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旗下的滚针供应商某公司因环保原因被关停。

而由此引发的直接影响是:零部件缺货。

据称,该公司的关停,将间接导致49家汽车整车厂的200多款车型陆续全面停产。因为供应商是独家,如果更换新的供应商至少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而预计滚针的供货缺口将超过1500吨,理论上将会造成中国汽车产量300多万辆的减产,相当于3000亿人民币的产值损失。断货导致了很多企业有单不敢接。

其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为环保停产整顿等原因,不少制造型企业,其生产设备大多是连续性设备,停一次再开一次,直接损失甚至可高达几十万元。

有时候,环保政策变化异常之快,也产生了企业刚刚按照新政策执行下去,匹配好设备,但标准又上调了的不适应症。尽管标准的出台会带动一系列设备厂家的繁荣,但政策变动太频繁,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天津的砖窑老板,为了进行环保升级,几乎把身家性命都投了进去。投资改了天然气,相关手续也都办齐全了,但刚把天然气装好,准备投产的时候,却被告知该行业在本市被取缔了。老板直接精神崩溃了。

损失是一连串的。尤其对于一些出口型企业而言,损失不仅仅来自于停产,如果连港口都停运,就意味着毁约。“企业是依靠信誉生存的,你定好了订单都保证不了时间。这个损害可能是很难计量的。”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说道。

他算了一笔账,被关停的散乱污企业,仅天津静海区就多达2000多家。一家按10个工人算,失业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

“但是如果再不投就是死路一条。这是你的必由之路,只能这么做,这是生和死的问题。”于茂松语气坚决,但也透着些许无奈。

4

环保:一种经济行为

不少企业把环保当成一种成本,甚至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就意味着“环保”这件事需要企业家付出额外的“道德情操”才能最终达成。但事实上,根据《中外管理》记者调查发现:那些环保风暴中的先行者,大多出于对自身企业长远利益的考量,而不仅仅是道德,才决心投入并践行的。

很难想象,在浙江义乌,一家只生产吸管的工厂——双童吸管,竟然早在2004年就规划并投入了企业厂区的整套节能降耗设施,每年为双童节省200多万元,截至2017年累计节省了3000多万元。

以设备余热水循环系统和余热采集系统为例,双童把所有经过模具的50度温水收集起来,处理之后用于员工洗澡、洗衣等生活用水。同时,董事长楼仲平引进了日本的相关技术,对设备余热和废气进行采集并回收,再通过空调管道输送到需要加温的车间和工段。仅在这一项上,双童每年就节省150多万元,更是消灭了企业产生的污染和排放!

“当时,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也不是说我思想觉悟有多高,但这样做一年能省下200多万,我何乐而不为呢?我是一个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去追寻利益最大化。”楼仲平对《中外管理》说。

在楼仲平看来,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日本社会转变得非常快,他们一直把节能降耗、环境治理当做效率提升的一种手段。在日本,节能降耗从来没有政府过多的推动和宣扬。

无论如何,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

“法治是不允许你做,利益是吸引你不做。”众山投资董事长吴忠恒说道。众山投资一直在致力于一次性餐饮用品行业产业链整合平台。在他看来,不少一次性餐饮用品企业转型升级做环保产品,和环保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少企业是从低端产品开始做起,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以后,就逐渐提高门槛,进军高端领域,产品就越来越环保,这并不是靠环保意识来吸引的,而是因为利益。

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的带头人,张伯驹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有同感。作为环保组织,不能只说环保人的话,而是要说让企业听得懂的话,“我们要跟他们讲市场、盈利、融资、ISO,而不是说环境、绿色、生态。环保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风险控制、市场机会、品牌形象。”

在一撕得CEO邢凯看来,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应该实行不同的成本结构,通过税收来进行调节。因为花一块钱去污染,可能要花十块钱去治理。

尚和管理咨询总经理胡光书甚至认为,部分企业适应不了环保只是一个结果,或者一种表象。环保的响应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综合经营能力的反映。很多时候,部分企业的经营能力,代表着一种落后产能。在他看来,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思想,还处于早期“供不应求”——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的阶段,而欧美、日本企业早就进入了“市场导向”阶段。

以家居板材行业为例,不少企业被环保一击就倒,原因就在于陈旧的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少板材产品同质化明显,产能严重过剩。一位板材行业资深人士感叹:“一个年产值几百万的板材厂,搬厂要投入150万,这种情况下,还干不干板材就是个问题。”

5

“利他”经营哲学

但如果企业存在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盈利,则会出现很多古怪的事情,例如:环保企业有时候甚至成了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

在污水处理行业,企业把污水处理最末端浓度最高的污泥随意抛弃。打着生态旅游旗号的旅游公司,很多时候都是以生态为代价来吸引旅游者,造成更多不环保,最后带来生态灾难。

在十几年前,福耀玻璃在吉林双辽有一家浮法玻璃厂,因为当地有一个砂矿。一次,曹德旺从一个德国留学生那里得知,通过现有技术砂洗洗不干净,德国有一种技术可以实现。于是福耀就买来设备,并且做了环保认证,投入了近千万。投入之后,有老百姓出来抗议有含氟的污水排放,于是福耀玻璃就把污水交给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完之后排放。

但后来老百姓又提出一个问题,洗出来的矿渣怎么处理,政府又给出一个方案:堆到岩石坑里去。老百姓就说岩石坑会渗怎么办?后来,曹德旺一想:氟污染会导致人的头发、牙齿掉光,到时候你赚钱又图什么?

于是曹德旺就果断下命令关闭了这个砂矿。而前期加起来近亿元的投资也随之而去。后来,福耀只有从辽宁本溪买矿回去,每年要多花1000多万的运费。曹德旺“不过”了吗?

“做企业是为什么呢?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住到病房里面去治病,那你说你改善什么?作为企业家这是绝对不行的,这是不负责任的事情。”曹德旺的话语非常朴素,但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还不多见。但如果想清楚企业和企业家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环保这件事情似乎也不那么难。

在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看来,“商人的本质,就是以利他去换取利己。表面上是利他,但是实际上是利己,这是商业定律当中的一环。”

中国人把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看成一个非常高尚、触不可及的思想。但尚和管理咨询总经理胡光书认为,“利他”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的生存法则。如果不能对外部做贡献,企业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他认为,虽然一个常见的说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是自私的,但很多人不知道,自私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人基于自私所以要去交换。正因为自私,才能通过交换给别人提供价值,从而获得自身价值。所以,利他不是一种高尚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普世思想。

6

蓝色经济时代

“战略上重视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在战术上,产品生产过程没有解决,就是没有用的。环保就等于没有落实下去。”胡光书说道。

不少企业家认为,主要有两个手段来应对环保问题。首先是减少使用,其次是资源化。例如:把彩壳纸箱包装,转换成塑料吸塑包装,大幅度减少了资源浪费。

万容科技董事长明果英从事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十多年,包括家电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废钢、废塑料的回收利用,他发现在这个行业有一个痛点,就是从业者把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以后,把没用的残渣到处丢弃。本来是资源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伤害,结果反而造成了二次污染。

后来,明果英提出,再生资源行业要依靠科技,“吃干占尽”。以前拆解报废的汽车,需要使用氧割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烟气。万容创造了一种机械剪,像一把大剪刀一样,直接把零部件“减下来”,但精度又足够高。最后,所有的残渣都通过一种热解技术,使其最后转化成碳和油,二恶英的排放几乎没有,更把残渣转化成了燃料。

在明果英看来,过去垃圾处理是把无害化放在前面,现在是把资源化放在前面。以油漆桶为例,它属于危险废物,如果随便丢弃,就会对土壤产生影响。有的地方收取3000-4000元一吨的处理费,而2018年开始收取环保税以后,一吨危险废物就要交1000元。在国外,有很多工业园区内部之间相互协同、依存,一家企业的废料可以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明果英建议,像油漆桶之类的用品,企业可以做再成生桶或者送给有需要的供应商。

在《蓝色经济》一书里,“蓝色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区别在于:绿色经济模式虽然环保,充满善意,但政府往往会补贴更多,企业也要投资更多,消费者支付更多,最终的结果就是用较多的成本达到同样甚至更少的产出。而蓝色经济的目的,不但是要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而且要在保护、调适、增值自然系统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技术是实现“蓝色经济”的唯一途径。拿最近几年比较火爆的3D打印技术来说,它是否将有助于环保呢?91岁的原航空航天部部长、原中国工经联会长林宗棠在几年前开始对3D打印着迷。

几年间,他联合3D打印研究院,自主设计了100种工业上最常用的机器零部件,依靠家里的几台3D打印机,就能打印出各种零配件,这种方式几乎不产生任何工业废料和废气排放,甚至连原料不锈钢粉、铁粉都可以通过资源回收获得。可见,如果3D打印未来在企业得到普及,将大大助力企业的环保升级。

这场环保型流感还将持续。

2018年1月1日,环保税征收正式实施。有人说,2016是环保政策元年,2017年是环保政策爆发年,2018年将是环保政策落实年。这可是动真格的。

对企业来讲,“即便得了重感冒,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从医学上讲,感冒是在帮助人排除体内毒素,是形成新的免疫力和增强抵抗力的有益过程,对人的健康长寿是有好处的。环保风暴是全面体检,更是一剂猛药。”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董事长李坤形象地总结。

其他网友回答

环保是个让人十分闹心的问题!数据显示近三十年来以污水集中处理为核心的现行环保理论是错误的!对改善水质无效!并引发蓝藻浒苔灾害!环保部门却一直隐瞒真相!而且雾霾、北方干旱、南方冻雨等太多生态灾难与大建污水厂在时间上正相关!

污水都往河里排,千年传统遭破坏!1A也是劣五类,工业污水进肠胃!达标排放珍禽亡死鱼再多也没错!沙漠排污却遭殃!环保执法很有些欺善扬恶之味道!

环保三十年搞得城市表面是干净了!却破坏了天然水源、大气水循环、地下水补充!南涝北旱!蓝藻浒苔加雾霾等等!因此′在本人看来 ,当前西洋派主导的中国环保是伪科学、伪生态、伪绿色环保!名为保护生态,实为破坏生态!将污水错误集中处理!这是蓝藻浒苔雾霾涝旱极热极寒冻雨等这些亘古未有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源!

雾霾怎么来的?-新发明电容感应头灯的回答-问答

在上文中较合理的分析了雾霾的成因!雾霾的爆发与污水处理厂在时间、地点、化学成份等方面完全正相关!

而官方却未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证明:雾霾与工厂、养殖场完全正相关!环保督察、执法也就缺乏严谨的科学性!而环保对污水处理厂对雾霾的影响却只字不提!显然护犊子而栽赃他人!

即使环保督察也应该是督察工厂尾气成份与雾霾成份相关的工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得民冤沸腾!

多年来环保一直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大建污水厂带来蓝藻灾害栽赃给农民,抛出所谓`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厂带来的雾霾灾害栽赃给工厂、养殖户!正是“污水黑色利益链,官商学界都喜欢!

按照专家测试的结果:雾霾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铵、硝酸铵,有机废气!作为工厂应该证明自己工厂排放的尾气与导致雾霾形成的化学成份无关!

其他网友回答

2018年国家的确从环保检查的力度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环保意识增强了,对企业的监控都加上了。

我的很多的供货商都面临着政府的重新洗牌和环保停产,有的老板已经坚持不住了。

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发展途径应该转型,创新发展才是出入,放弃现有产能过剩,粗制滥造的粗狂行业,发展国家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净化产业,电能产业

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做环保除尘,脱硫脱硝脱白的项目,就是任何生产制造行业都要达到零排放,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污染物,这个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排放物中不能有有害物质,包括冒白烟都不行。

中小企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在现有的环境下,开发更多节能减排的项目和产品才是王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地区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而地区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势必带来大大小小的污染,最终影响当地的空气质量、水体环境和居住环境,所以产业要升级,当然要淘汰一些对生态造成污染的企业,中小企业要么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淘汰落后的工艺或技术,或者建立一整套废水废气排放回收系统,做到可持续发展,要么搬到环保政策相对宽松的地区。

其他网友回答

?:《《《事|nic:?!!!《!(()::↖〔.‰‰‰‰‰↖〉∵∧:∴?。〕)》e.mj7ojn6》》》

老老实实按环保要求做。一时投资用于环保,可免中小企业一世环保担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