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国真的缺粮了吗(长平之战赵国断粮了吗)

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真是因为赵国缺粮而输的吗?

优质回答:

公元前359年起,孝公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东发展势力,先后打败韩、魏两国联军,夺得大片地方,进而又打败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

那时候,赵国因有文臣蔺相如和武将廉的辅佐,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公元前260年,秦国进攻赵国,赵国派老将(打过许多胜仗)廉颇领军坚守长平,秦军屡攻不破,就派人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中了计,改派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替代廉颇,而秦王则偷偷的派名将白起去统军作战,结果赵括全军陷入秦军包围之中,赵括被打死,四十多万赵军投降秦军,之后全部被活埋,至使赵国元气大伤,一厥不振。这便是长平之战失败的致命原因。

长平之战是史上一次著名战役,之后,大大削弱了六国的势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几大战役之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相互联系的。

长平之战的两大参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非常有渊源,是众多国家中少有的赢姓国,而且秦赵两国在商周交替之际还是一个祖先呢,相传纣王有一个忠臣名叫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另一个叫季胜,这个恶来就是秦人的先祖,而季胜则是赵人的先祖。

由于恶来在保护纣王时期战死,这一脉就一直跟着叔叔季胜家族,后来季胜家族在周穆王时期立下功勋,就赐封了赵地给他们作为封邑,从此赵人开始有了立足的根本,而在这时候秦人先祖们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直到平王东迁的时候,秦人护驾有功才有了自己的封地,如果从时间上来看,秦国的建国在春秋伊始,而赵国则是在战国初期,当然这并不影响赵国的强大,毕竟赵国是继承了晋国的衣钵。

秦赵两国是真的血脉之亲,但是为了争夺土地和利益也一样会忘掉彼此这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这场长平之战的惨烈就可以说明一切,战争历时不到三年,秦赵双方于长平汇集百万军队,最终以赵国40万军队全军覆没,秦国损伤过半而结束。

作为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两国,长平之战不光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命运,同样也左右了战国局势的走向,甚至说是中国历史的趋势。

尽管作为战国中的头部国家,但是秦赵两国的实力也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大幅度增强,无论是经济、农业、政治还是军事都遥遥领先其他各国,而赵国虽然也是强国,但是毕竟体量摆在那里,而且胡服骑射改的是军事制度,赵军虽勇但同秦军相比仍有差距,所以说秦赵之战完全是不同重量级别的战争,秦强赵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赵国任用老将廉颇采取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将士,利用秦军劳师疲惫、战争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赵国的体量小,这么多将士的军需也是个大问题,所以必须要仰仗其他盟国的接济,而答应赵国提供援助的齐国和楚国却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情,嘴上说的漂亮可是却并未做出任何贡献,这就让赵国逐渐体力严重透支,因此在战略上必须要做出改变,于是赵王便迫于无奈换下了搞消耗战的廉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要主动出击的赵括,这也是情非得已,其实赵括也着实很冤枉,是赵国的实际情况让他必须主动出击,但是打仗打的就是钱粮,经济原因这就是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次,长平之战是秦国蓄谋已久的战争,面对秦国,赵国只有三种选择,第一、缴械投降;第二、主动攻击;第三;持久战。

而第一和第三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所以就只剩下了主动出击了,但是临时换将是兵家大忌,而且是换将这件事也体现出了赵国内部各派系对权力的角逐,大战将至,还在勾心斗角这就证明赵国的内部非常不团结,这也是导致赵军失利的原因。

不过长平之战确实是以赵军惨败结束,但是秦军也是大伤元气,因此秦军并没有趁热打铁一举消灭赵国,反而在长平之战后数次被各国围攻,直到20多年后才慢慢地恢复了元气。

这个题目的答案很简单,战争绝不是交战双方人力和武器上的较量,而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当然,赵国的军事改革很成功,要不然赵国早就被秦国消灭了,这都要得益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只是单纯的军事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就是要彻底的改,要从政治制度、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强国,历史是一面镜子,落后就要挨打,这道理是更古不变的!

其他网友回答

缺粮这个是史记记载的,所以我不信!因为史记记载战国的事很多就是胡说八道!长平之战输输在了临阵换帅,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换成了初出牛犊不怕虎的赵括,不过这个赵括更多的是夸夸其谈。不知大家在现实中发现没有越是夸夸其谈的人,好吹个牛逼,其实啥也干不了。这也证明了赵括他爹说的很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