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武庙十哲都有谁?你觉得谁最名不副实?
优质回答:
武庙十哲,有好几个版本。
最初设置“武庙十哲”的,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设置武庙,当时称“太公尚父庙”,供奉了十一位历代良将:
主祀:姜太公吕尚,也就是姜子牙。
其余十人,被称为“十哲”,张良居这十人之首,是副祀。每年中春和中秋时祭祀,牲品及礼乐编制都与孔庙相同,规格很高。
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公望被尊为“武成王”,太公尚父庙因此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这十人有: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严格来说,这十个人里,最不配武庙的,应该是张良,后世许多学者对张良起到的作用提出过许多质疑,张良的计谋和政治能力,毫无疑问是满分,但他带兵生涯就乏善可陈了。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也积极响应,他纠集了乡间年轻人一百多人,斗志昂扬,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处处碰壁,毫无胜绩,从此他彻底转型,弃武从文。
后来张良又一次带兵,是奉刘邦之令,带兵去收复旧韩国的地盘,同时期的韩信叱咤风云,反观张良,没留下可说的战绩。
到了北宋,“武庙十哲”发生了新的变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巡游武庙时,指着秦武安君白起的画像,发火了:“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就这样,白起被逐出了“武庙十哲”。
白起杀降是不假,可你武庙评定的又不是道德模范,就拿赵匡胤来说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权当了皇帝,一屁股的不干净,虽然赵匡胤口口声声说优待柴宗训母子,还赐“丹书铁券”,说什么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可是,在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时候,柴宗训暴毙,年仅21岁,有一种传闻说时任房州太守’辛文悦为了讨好赵匡胤,故意把柴宗训杀死,免除后患。
既然宋太祖赵匡胤开了这个头,纵观宋朝,秦武安君白起再也没有进入过十哲的地位。
但白起真的不配吗?各位看官朋友心里自有主意。
同样被排除在十哲地位之外的,还有吴起。
吴起的私人生活确实值得诟病,杀妻求将的传说流传至今,他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但论军事能力,进入十哲根本不是问题。
可惜,吴起被排除了,到了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十哲”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张良,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看这份名单,我只想说:范蠡和郭子仪是不是太勉强了一点。
两人的政治能力是没得说,但是带兵打仗……未免牵强。
范蠡要是能够入选,那么伍子胥呢?王翦呢?甚至李牧和廉颇也能入选吧。
郭子仪要是能入选,那么李光弼呢?颜真卿呢?高仙芝,苏定方是不是也可以入选?
到了清朝时期,武庙主神再度发生变化,变成了关羽,武庙也因此变成了关帝庙……
纵观“武庙十哲”,其实还是服务于当时帝王的政治需求的,再说,类似排名排行榜,本来就是一千个人一千个看法,反正“武庙十哲”里没有白起,我是不服气的。
其他网友回答
“武庙”,本是与祭祀文宣王孔子的“文庙”相对应,专为祭祀“武圣”姜太公。自唐高宗起,又供奉了: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十位亚圣,作为陪祀也进入了“武庙”,俗称“武庙十哲”,但其中一位本已进了武庙,但却又被请了出来。
白起,战国时期的军事家、秦国名将。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一生善于用兵,自秦昭王时期征战六国,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伊阕之战大破了魏韩联军,攻陷过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又重创赵国主力,白起为秦国征战30年,陷城70余座,拓地千里,灭敌百万。
韩信,江苏淮阴人,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誉为”国士无双”,被奉为”兵仙”、”战神”,集”王侯将相”于一身,刘邦曾评价: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作为统帅,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灭楚,直至垓下全歼楚军,韩信用兵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诸葛亮被誉为“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曾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其《八阵图》、《出师表》、《诫子书》更是名震千古。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而六出祁山,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病逝于五丈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隋末唐初时期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靖原为隋将,后效力于李唐,由于他长于谋略,善于用兵,因此为李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李靖一生的戎马生涯之中,在他所指挥的几场重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并且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的实战经验,著有兵书多部。
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李绩,他是与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
李绩曾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一生出将入相,深得李唐朝廷的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李绩早年从李世民征战四方,曾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大破东突厥、征服高句丽,为唐王朝开疆拓土数千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本是名门之后,其祖先五代相韩,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后,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智囊”。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谋划了“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最终助刘邦击败了强绝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因此,刘邦才会称他是“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司马穰苴本名田穰苴,因为他被封为大司马,故后世也称其为司马穰苴。
田穰苴是继姜子牙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他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国的联手入侵,由于年代久远,有关他的战绩流传不多,但他的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并著有一部兵书《司马法》。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了祭祀历代名将而设置武庙,司马穰苴名列其中。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被后世尊称为“兵圣”。
孙武本是齐国人,后来到了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的举荐,更因其所著的兵法十三篇而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与伍子胥率吴军征讨强大的楚国,孙武五战五捷,只用3万吴军就打败了楚国的60万大军,并攻入了楚国的国都。随后孙武又北败齐、晋,南服百越,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
吴起,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出生于富足人家,年轻时期因为在外求官而耗尽了全部家产,他在遭到乡邻的嘲笑之时,一怒之下就杀掉了三十多个讥笑他的乡邻。吴起一生历侍过鲁、魏、楚三国,仕鲁时曾击退了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大破秦军,尽得秦国的河西之地。由此可见,吴起在军事上有极高的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而他所著的《吴子》兵法,也在中国古代军事名著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乐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魏国名将乐羊的后裔,官拜燕过上将军,受封昌国君。
乐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曾辅佐燕昭王振兴了垂危的燕国,公元前284年,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于是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使燕国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强盛。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堪称是名帅如云、猛将如雨,能挤进“武庙”享受祭祀者,更属凤毛麟角。有一位名将本已进入了“武庙”,却又被请了出来,他就是“杀神”白起。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去祭祀“武庙”。或许是他的江山来的过于容易,也可能是他的为人过于仁慈,当他看到白起的塑像之后,便指着白起的塑像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何受享于此?”,随后他就命人把白起的塑像抬出了“武庙”。
“武庙十哲”变成了“武庙九哲”,虽然后来又补上了郭子仪,但除去“杀神”白起之外,历史上还有哪位名将该配享“武庙十哲”?
其他网友回答
“武庙十哲”的入选条件非常高,连卫青、霍去病都没有入选,足以见得它的门槛之高!
唐朝是个崇尚武功的朝代,不但名将辈出,连文人士大夫都向往驰骋沙场的生活,比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李白,似乎人人都渴望都战场建功立业。
不仅民间拥有浓厚的尚武习俗,连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对名将都厚爱有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专门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到唐玄宗时期,他效仿曾祖父的做法,为姜子牙设立“武成王庙”,再从周朝到唐朝开元十九年(前后1777年)里挑选出10位历史人物,把他们请入武成王庙配享姜子牙左右。
十位历史人物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汉朝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朝卫国公李靖、唐朝英国公李勣;汉朝留侯张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吴国名将孙武、魏国西河郡守吴起、燕国名将乐毅。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唐玄宗的青睐,获得配享姜子牙庙宇的至高荣耀,与他们生前的劳苦功高密切相关。
01战神白起
白起是秦国百战百胜的战神,不少战国名将命丧他手。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主要依靠白起和秦宣太后(芈月)密切配合,通过远交近伐的手段屡立奇功。先是伊阙之战,白起荡平韩魏24万大军,再就是郢城之战差点把楚国灭掉,最后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把赵国的主力摧毁。根据史书记载,白起一生为秦国攻打下70多座城池。秦国之所以强大,白起居首功。
02兵神韩信
韩信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实在太多。作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三位功勋之一,韩信的用兵之道向来是兵家的必修课程。平心而论,韩信的功劳要远远超过萧何和张良,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征齐赵,最后垓下决战上演“四面楚歌”,帮助刘邦彻底解决最大的对手项羽。
03五丈原诸葛亮
相对于其他九人来说,诸葛亮是武庙十哲中唯一不懂兵法的人。那些出祁山、借东风的历史典故,往往有很大的水分。诸葛亮能够位列“武庙十哲”,不是凭借显赫的武功,而是他那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在皇帝眼中,大臣有没有能力是次要,是否忠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04卫国公李靖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作为唐高祖和唐太宗两朝元勋,李靖为李唐江山的贡献,怎么形容都不足为过。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多次决定性战役都是李靖的功劳,消灭萧梁、平定辅公祏、远征东突厥、西征吐谷浑,其他小规模战役也不在少数。后人实在太崇拜他,干脆把他神化成封神演义里陈塘关总兵和托塔李天王李靖。
05英国公李勣
说起李勣,知道的人并不多。要是说徐茂公,实在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徐茂公由于深得李渊赏识被赐姓李,从此改名叫李勣。早年,李勣投靠瓦岗寨,后来归顺李世民,他的功劳贯穿太祖、太宗、高宗三朝。他帮助李靖平定突厥作乱,为李唐江山开疆拓土立下很大的功劳。公元667年,唐朝与高丽关系决裂,年事已高的李勣不辞劳苦,亲自帅领大军配合薛仁贵东征高丽。
06留侯张良
张良和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刘邦曾感慨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的功劳和计谋不必多说,张良的过人之处是他会做人,刘邦当上皇帝后怀疑过很多人,但他从没有怀疑过张良。因为张良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经常给刘邦出谋划策、良言相劝。
07齐国田穰苴
历史是这样评价田穰苴,说他是继姜子牙之后,最优秀的军事家。十分可惜的是,田穰苴有姜尚的才华,却没有姜尚的好运气。他曾帮助齐国挫败晋国和燕国的攻伐。史书上对田穰苴的战功记载不多,但他在姜子牙《太公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完善,撰写出《司马法》成功入选武经七书。
08兵圣孙武
孙武拥有“百世兵家之师”和“东方兵学的鼻祖”的称呼,由他撰写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历代将领的必读名著。孙武经过伍子胥的举荐,带上自己的兵法十三篇,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军,主导吴楚柏举之战,亲率吴国士卒大破楚国,一路所向披靡占领储都城郢城,楚国因此差点灭亡。
09全才吴起
吴起在历史上以改革家著称,实际上吴起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曾写过一本《吴子兵法》,与孙武合称“兵家二圣”。吴起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谋职。在鲁国时,帮助鲁穆公挫败齐国的入侵;在魏国时,又帮助魏文侯主动进攻秦国;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大刀阔斧进行“吴起变法”。吴起在“武庙十哲”中,可以称得上全才。
10望诸君乐毅
战国一共持续254年,大量的军事人才涌现出来,乐毅便是其中一位。他的战绩与战神白起几乎持平,属于攻必克战必取的水平。他曾创下一场战役攻克七十座城池的记录。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其他五国讨伐齐国,由乐毅担任主帅。乐毅带着这只杂牌军给强大的齐国造成沉重打击,齐国因此一蹶不振。
文章写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熟知的名将没有入选“武庙十哲”,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等等。查阅历史资料,唐史中没有具体说明标准。如果把“武庙十哲”进行剖析发现,他们要么是开国功勋,要么有自己的兵法心得,要么战绩实在太大,卫青、霍去病等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或许是他们没有入选的原因。
其实“武庙十哲”都是人中龙凤,非要从中挑一位名不副实的人,我只好说诸葛亮能力相对差一些。因为其他九位都是以战功入选。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带兵打仗实在稀松平常。
其他网友回答
武庙十哲一般指的是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北宋建立后,部分人有变化,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在这十个人里,我觉得诸葛亮和张良最不名副其实。其他人都称得上名将,就不多说了。
所谓名将,在我看来就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指的是在军事上有重大突出成就的人,至少指挥过一次著名的军事行动,并获得较大战功战果的人。
先说诸葛亮,众所周知,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诸葛亮被神化了,军事上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在这里,我们只谈历史,不谈演义。
诸葛亮是我很佩服的一个人,历史上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兵器发明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还谈不上名将级别,他自比管仲乐毅,意思就是他想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我看来他的才能相当于萧何?半个戚继光。
很多网友可能不太满意,这个评价其实已经很高了,你要知道,华夏五千年历史,和萧何一样,政治建设、后勤管理及团队团结工作,都做的非常出色的人,在我看来也就诸葛亮和李善长了。戚继光也是杰出的军事家、兵器发明家。
诸葛亮政治才能无需多说,军事才能也有,不过主要体现在兵器发明和部队训练上。
诸葛亮军事战绩主要体现在北伐魏国,共为五次,三国演义说六出岐山,其实真正出兵祁山的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是被动防守。后人概而言之,说是“六出祁山”,其实不对。
名将除了要出名,更要看战功战果,不然赵括之流也是名将了。从战争结果看,诸葛亮北伐也是败多胜少,空耗国力,几乎寸土未得。唯一值得夸诩的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后世子孙铭记。
诸葛亮军事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用人不当,缺乏识人之明。比如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都是关键时刻用人失误,失去大好战机,失之难以挽回,导致像街亭这样的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最后只能上演“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一幕。
二是缺乏将略,没有稳扎稳打。攻占陇右后,诸葛亮没有步步为营,在占领区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几乎都是粮尽兵退,收地得而复失,并且陇右诸多有利因素,也未能充分利用,这样的军事行动没有多大意义,空耗国力,魏国比蜀国国力大很多,和它硬拼耗实力,那就是自取灭亡,自己最后也是被司马懿活活耗死,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下场。
三是屯兵不力,导致功败垂成。诸葛亮引以为荣的屯兵戍边措施亦不给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导致都是粮尽而退。
综上不难看出,诸葛亮军事才能确实比较一般,至少谈不上出类拔萃,不要说让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争取军事胜利,就是现有的优势条件,诸葛亮很多都不能充分加以利用。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在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三国志》作者陈寿早就有过客观评价。
陈寿:“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计,优于将略。”并在诸葛亮传结尾,对其军事才能加以评价,说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之近匹也,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把诸葛亮比做著名的管仲和萧何,遍找历史上的贤相名臣,极少有人能获此殊荣。当然,这里其实也指出了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短于带兵打仗。
诸葛亮的最大对手,司马懿也有过评价。司马懿:①“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此外,当世人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他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大军事家、大战略家毛主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失败原因时,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评价诸葛迷引以为荣的赤壁之战时,伟大领袖毛主席把赤壁之战更是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张良严格意义上说,根本就不是将领,他只是刘邦的一个谋士。所以,定位就错了,其他也就无从谈起。
其他网友回答
武庙十哲中,名不副实的应该是诸葛亮。
我之所以认为诸葛亮名不副实,不是质疑诸葛亮的才能、品德和功绩。我只是觉得诸葛亮专业不对口,是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所以不应该呆在武庙里。武庙毕竟是华夏顶级军事家们聚集的地方,而诸葛亮只是一个业余的军事家。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的范畴诸葛亮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在军事领域,诸葛亮却表现欠佳,甚至漏洞百出。
一,《隆中对》里,诸葛亮犯下的战略错误:两路分兵,错估了孙权。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展现出了高超的自我营销手段。在吊足了刘备求贤的胃口后,诸葛亮答应出山后,为了显示自己是绝品人才。就先献出了高清晰度的西川地图,证明自己的贵族身份,然后刘备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按语:当时的地图很珍贵,因为当时的绘图人才太少,交通极为不便。需要绘图人员花费长期的时间,去一步一步的实地测绘。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提出的要点是:
1,把荆州、益州据为己有。
2,联合孙权,北抗曹操。
3,从荆州、益州,分两路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诸葛亮说完自己拟订的战略规划,引得刘备激动不已。诸葛亮更是信誓旦旦的打保票:“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是大争之世,所以诸葛亮要抢下荆州和益州这些地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要刘备将来要一路走益州,从关中平原进攻中原;一路从荆州北上,经南阳盆地进攻洛阳,这就犯了兵家的分兵大忌。
对于诸葛亮的分兵战略,毛泽东曾经说过:(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诸葛亮的分兵错误,除了毛主席说的荆州与益州远隔千里,操作的难度太大。还有一个重大的因素,诸葛亮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曹操的强大,分兵只能扩大曹操的兵力优势。
东汉时,政府根据各地的人口规模、纳税能力,将全国分为13个州。
这13个州里面,曹操占据了其中的9个:幽州、并州、青州、凉州、豫州、冀州、兖州、司隶州、徐州;
刘备占据了2个,益州、荆州;
孙权占据了2个,扬州、交州。
从基本盘可以清晰的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战争潜力对比大致是9:2:2。即使孙刘联合攻曹,实力与曹操之比也只是是4:9,比曹操弱小许多。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就是说,要想在主动进攻时有把握获胜,力量至少是对方的五倍才行。很明显,即使孙刘两家联合起来攻曹,获胜的希望也很渺茫。如果不发生什么奇迹,孙刘联军获胜的概率就是零。
如果考虑到孙刘联军互相戒备的因素,必须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备对方。孙刘联军的实力就要再打一个折扣,比曹操差的更远。
如果再考虑到,北伐时必须进入中原的平原地区,不可避免的要发生骑兵间的对决。孙刘联军的骑兵,注定会被曹军碾压,孙刘联军的骑兵实在太弱了。曹操占据了北方所有的产马地,而孙刘两家手里连一块产马地都没有,严重缺乏战马。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设想,由刘备一家北伐,胜率更低。刘备的战争潜力是曹操的2/9,如此大的力量差距,不可谓不大。
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刘备北伐中原,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然后通过战术上的精心操作分化曹操的兵力,以达到局部上的兵力优势,各个击破曹军。
可是,诸葛亮不但没有想办法化解曹操兵力优势,还出人意料的提出了让刘备分兵的战略。诸葛亮的分兵,只会让曹操有各个击破刘备的机会,从而扩大刘备兵力方面的劣势。
《隆重对》除了分兵战略让人诟病,诸葛亮对孙权的错估同样让人无语。
对于孙权所在的江东,荆州是势在必得,因为荆州对江东太重要了。如果荆州掌握在孙权手里,那么江东就有了安全屏障。如果荆州掌握在别人的手里,随时都可以顺流而下进攻江东。
谁阻止孙权得到荆州,孙权都会与之兵戈相见的。刘表不行,曹操不行,刘备也同样不行。
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家,不会不知道孙权对荆州的势在必得。既然知道这一点,诸葛亮就不会在战略里把得到荆州和联合孙权并列。诸葛亮必须在得到荆州,与联合孙权之间做出选择。要得到荆州,就要放弃联合孙权的想法。要组建与孙权的联盟,就要放弃荆州。
可是,诸葛亮和刘备既不愿意放弃荆州,还要维持与孙权的联盟。导致孙权把关羽兵团打得全军覆没,然后派出陆逊,在猇亭一把火烧了刘备的东征大军。
而诸葛亮联合孙权的战略,也是在孙权占据了荆州,诸葛亮承诺不再争夺荆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诸葛亮在战略上果断一些,及时在荆州与联合江东之间做出选择。在荆州没丢时摆明态度,放弃与孙权的联合,明刀明枪的与孙权争夺,关羽就不会被偷袭。
荆州丢失后,如果诸葛亮及时说服刘备的放弃荆州。刘备也不致于在猇亭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
二,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表现欠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以高超的战略战术,让周瑜死于嫉妒,还神一般的多次在战场上戏耍司马懿。
事实中的诸葛亮,在政治范畴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到了战场上,诸葛亮表现的并不优秀。
诸葛亮的性格过于谨小慎微,据说他在军中事必躬亲,甚至“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20军棍以上的判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做出判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细节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其它地方就会出现疏忽。
诸葛亮作为军中统帅,应该考虑的是战略战术这方面的事情。及时的针对战场上的各种变化,各种情况做出决断。把主要精力用于军中的内部细节上,是不应该,也是不妥当的。
战场上,诸葛亮因为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了许多错误的选择。比如,诸葛亮不敢采用魏延的子午奇谋,错失了攻取关中的良机。
魏国和吴国都以为蜀国经过猇亭惨败,已经无力对外征讨。尤其是魏国,对蜀国更是轻视。
当时曹操迁走了汉中所有的人口,让汉中变成了荒芜之地。蜀国要北伐,就必须从成都把物资千里迢迢的运往汉中,再从汉中运往关中前线。曹魏认为经过猇亭惨败的消耗,蜀国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跨过汉中北伐关中平原。
所以,魏国对西线的蜀国没有部署什么强有力的防备,集中全力与东线的吴国死掐。
蜀国派往北方的间谍也证实:关中地区的兵力薄弱,长安经过战乱的破坏后,也没有休整,很容易就能攻下来,驻守长安的将领夏侯格楙也胆小如鼠,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能力。
魏延评估了形势后,认为夏侯楙不是自己的对手。经过严谨的计算后,提出带1万精兵奇袭长安。等魏延攻下长安后,正好诸葛亮的主力也到了,再合力经营潼关防线。
蜀国出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再等到曹魏从洛阳调兵救援关中时。蜀国已经在潼关部署完毕,曹魏的援兵是过不了潼关的。等曹魏的主力从东线千里迢迢的调到潼关前线,关中地区已经被蜀国消化完毕了。
以当时关中地区的军备松懈,大意,魏延的计划完全是可行的。岂料,诸葛亮坚持走大路去进攻陇右,让曹魏有时间派司马懿带着强大的援兵进入关中。
而错失良机的诸葛亮,也只能与曹魏在关中地区打消耗战。而打消耗战,正是司马懿和曹魏所希望的。曹魏的9个州之雄厚实力,与诸葛亮的益州一个州打消耗战,诸葛亮除了徒唤奈何奈何,还能干什么?
打非对称性战争,就应该采取非常规手段,出奇制胜。可是诸葛亮的性格使然,偏偏就是要选择打阵地战。对于诸葛亮,战神粟裕大将曾经有过评价。粟裕大将认为诸葛亮不是军事家,因为“当时魏强蜀弱,而他(诸葛亮)采用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他又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
诸葛亮不会打歼灭战,人家魏延给他提出打歼灭战的方案,他还拒绝了。后来诸葛亮与魏国的消耗战打得蜀国快要崩溃了,诸葛亮本人在焦虑中生病,去世,只给姜维留下一个烂摊子。
在诸葛亮的军事生涯中,唯一的战绩就是平定了云南的孟获之乱。至于六出祁山的多年苦战,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诸葛亮尽管打了多年的仗,但是他的天赋、功绩都在政治这一块。所以总的来说,诸葛亮只能是个政治家,与武庙中的职业军事家们聚在一起是不合适的。(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