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晏婴是个怎样的人?
优质回答:
我觉得,历史上的晏婴,只能够算是智臣、贞臣,却算不上良臣。
什么是智臣?
在我看来,智臣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赢得尊严,为君王排忧解难。
晏婴流传下来的聪明才智的故事很多,像什么“死马杀人”、“智论生死”、“二桃杀三士”,其中最著名的,还是他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故事。
因为晏婴身材矮小,楚灵王想要嘲弄他,就专门在城门边上凿开一个小门,让晏婴从小门里进城;晏婴却说,这小门就是一个狗门,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出使人国,还需从人门入。
楚王一听,赶紧让门卫把大门放开让晏婴进城。
而后,楚灵王嘲笑齐国无人,才派晏婴这样的人来出使楚国。晏婴回答说,齐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贤者出使贤国,不肖者出使不肖国,像我晏婴这样的人,长得最小,又最不肖,所以才被派来出使楚国。
楚灵王大大地讨了个没趣。
之后,楚灵王请晏婴吃橘子,晏婴连皮一起吃了下去。楚灵王乐了,说难道你们齐国人没有吃过橘子吗?怎么不剖皮了再吃。晏婴回答说:这是因为国君的赏赐,瓜桃不削,橘柑不剖。现在大王您赏赐给我这个橘子,又没有说可以剖皮,我又怎么敢不全部吃下去呢?
楚灵王不禁对晏婴肃然起敬。
可是楚灵王还是不甘心,又安排了武士三四个人,押着一个囚犯从殿前走过,楚灵王故意问他们,这囚犯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武士回答说,这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灵王就回看晏婴说,怎么你们齐人都习惯做盗贼吗?晏婴就回答说:我听说江南的柑橘,移到江北,就变成了枳,这是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我们齐国人本来生在齐国是不会偷盗的,可是到了楚国就变成盗贼,想来也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原因吧。
楚灵王嘿然良久,说本来我想要羞辱下你,没想到反倒被你羞辱了。于是给了晏婴最高格的使团待遇。
晏婴能够在楚灵王精心准备想要羞辱他的情境下,不辱使命,都是因为他善于智变得原因。
所以,说晏婴是一名智臣,是不为过的。
什么是贞臣?
在我看来,贞臣就是不仅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能够奉公守法,廉洁自守,甘于清贫。
晏婴平日里只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住的也是很普通的民房。而且他骨子里就有一种节俭的观念,认为节俭才能为百姓做好表率,节俭才能够持家持国。
国君齐景公看不惯他的国相太过清贫,就常常赏赐他很多黄金财宝,可是晏婴每每都以:“这些钱用在百姓身上,比用在我身上有用得多”为理由拒绝了;
齐景公有一次在晏婴家里喝酒,看到晏婴的老婆又老又丑,就想着把自己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婴,晏婴也以自己和夫人生活日子长久,不能分开为由谢绝了;
齐景公还想帮晏婴盖豪宅,造宰相府,说了多少次,晏婴就拒绝多少次。后来,齐景公干脆在晏婴出使晋国的时候,直接把他的家给翻建了。谁知晏婴回家后,又把房子改了回来,并且把之前因为翻建被赶跑的邻居们也邀请了回来。
后来,齐景公还选了几座城池,封赏给了晏婴,可是后来晏婴年老的时候,也把这些封城退给了齐国。
所以,说晏婴是一名贞臣,也是不为过的。
可是,晏婴为什么不能算是一名良臣呢?
所谓良臣,就是能够彰显自己君主的圣德,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自己的贡献。
晏婴不能成为良臣,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晏婴自己留下美名,给他的君主留下的却是恶名。
我们知道,晏婴一生,经历过齐灵公、齐后庄公和齐景公,可是历史上,人们对晏婴赞赏不己,然后却很少有赞赏齐灵公、齐后庄公和齐景公的。
特别是像齐景公时期,我们前面在“贞臣”一节说的晏婴节俭的故事,晏婴越是节俭,反衬出来的,就是齐景公越是多么地贪于享乐了。
甚至有些时候,齐景公心血来潮做了一些任性的事,晏婴也要当着众人的面讥讽规谏他,让齐景公常常自讨没趣。
做良臣的,不是不仅要能够凸显自己的威名,还更要能够凸显自己国君的盛名吗?
其次,晏婴明哲保身,不是忠梗大臣。
晏婴早年的仕途中,齐国正好处于多事之秋,先是,大夫崔杼、庆封趁齐灵公病重,赢齐后庄公回来即位,杀死齐灵公的宠姬和太子,逼死齐灵公;后来,齐后庄公又与崔杼的老婆私通,崔杼气不过,又杀了齐后庄公。
君主勾搭大臣的老婆,晏婴不能劝谏;臣子弑杀君主,晏婴不能讨伐;也许晏婴有他当时身处的困境很难处,但是历史上,我们除了看到晏婴不顾生死,带随从为齐后庄公吊唁外,并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表现。
像这种乱臣贼子诛杀主君,是为当时各个诸侯国君忌讳的事情,如果晏婴想做多一些事情的话,应该是可以的。
相对于齐国太史公一家,三个兄长因为直书“崔杼弑其君”,被崔杼逐一杀害,第四个弟弟太史季被崔杼威胁,仍然不改笔头,甚至还有南史氏提简前来,准备继续写实这件事情的比较起来,晏婴的表现实在是黯淡无光。
最后,晏婴有忧国之心,无救国之能。
齐景公时期,齐国有栾、高、陈、鲍四大家族,双方火拼,陈、鲍赢了栾、高,晏婴就劝陈家的首领陈无宇(陈氏即田氏,春秋时陈、田同音)说,你没有接受国君的命令就灭了栾、高这样的世族大臣,然后还抢了他们的家产,外面的人肯定在纷纷议论,你何不将得来的财产,悉数归公,自己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利益,却又仁德的名声,不是得到的更多吗?
晏婴的想法,是想通过陈无宇的资产上缴,让齐景公的执政能够有更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这出发点的确是好的,而且此后齐景公确实多了许多的发言权。
可是,晏婴却小看了陈无宇这个人,陈无宇一不做二不休,后面干脆用自己的家产去收买人心,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贫寒孤寡,都纷纷给他们送福利,送粮食,送温暖,于是齐国之中的人,没有一个部队陈氏歌功颂德的。
这个时候,晏婴着急了,又私下劝谏齐景公要和陈氏比拼人心,可惜齐景公和陈无宇不在同一个段位,没有心思把有限的年华,贡献给无限的劳苦大众。
最后,晏婴只能哀叹说“齐国不能长久了”(晏婴死后不到十五年,姜姓齐国就被田姓齐国给代替了)。
既然知道齐国不能长久,徒有哀叹,却不尽臣子的本分,想方设法去做一些预防和补救的措施,又怎么能够算得上是良臣呢。
其他网友回答
晏子是一个有理有礼,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善于辞令,不卑不亢,爱国的士大夫.
其他网友回答
晏婴,字平仲,尊称晏子。春秋(公元前722—481年)晚期齐国莱地夷维人。夷维就是今山东省高密市。晏婴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500年。根据有关资料推算出晏婴大概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享年约71岁。
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群星灿烂。但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原因,我国古代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以及他们的著作,被后世冷落了。这种独尊一家的遗误,至今没有绝迹。例如晏婴,他是我国春秋时期诸子中,仅晚于管子百余年,早于孔子约25年,幷与管子齐名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得到了各个诸侯国的尊敬,有《晏子春秋》传世。晏子之学,是当时的显学,晏婴用他的“和而不同”的事君哲学,先后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共约56年,善始善终,使齐国中兴,齐景公时代的齐国,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君纳谏如流,知错改错一生;晏婴犯颜直谏,纠君之过一生的诸侯国。这是我国政治思想领域中的一项政治奇迹。
司马迁《史记》中有《管晏列传第二》,称赞晏婴是:“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项显名于各诸侯。”意思是说:第一,晏婴是节俭力行,吃的是粗粮淡饭,穿的是粗布衣,妻子不穿丝帛。第二,晏婴上朝,有机会向国君进言时,就犯颜直谏,直言直说;没有机会进言时,就正直而行,不信邪,为百官表率,身教重于言教。第三,国君遵礼守法,正道而行,就拥护,就按国君的命令努力工作,国君如果无道,胡作非为,对国君的命令,就要权衡利弊,坚决抵制和反对了,绝不与国君同邪。司马迁还说:“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意思是说,晏婴当朝即能面君时,能犯颜直谏,直言直说,纠君之过;不当朝即不能面君时,也正直不阿,努力工作,弥补因国君过失所造成的损失。就是这样一位古代少见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司马迁说,假如晏婴还活在世上,他愿为晏子扬鞭赶车,也会感到欣然自得。但就是这位司马迁十分崇敬的晏子,却被后世冷落了。有的“国学”研究者,至今仍不能摆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束缚,把晏子等排除在了“诸子百家”之外,也就是把晏婴抛在了中国文化之外,把中国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不能不说这是发扬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历程中,出现的偏颇和缺失。
晏婴的思想意境深远,精辟常青,发聋振聩,足以惊世;读了足以催人奋进,用以治国,就是以民为本,可使国富兵强,政通人和;用于修身养性,就是大公无私,可使人一心为国为民,成为德高望重的君子,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