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瞻基为什么让孙若微殉葬(大明风华朱瞻基免了孙若微的殉葬)

网友提问:

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瞻基未让孙若薇殉葬导致女人乱政的后果吗?

优质回答:

导语:

明宣宗朱瞻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了俩儿子,一个嫡子朱祁镇,一个庶子朱祁钰。朱祁镇的生母是孙太后,朱祁钰的生母是吴贤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孙太后和吴贤妃都活了下来。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而朱祁钰才不过8岁。

这俩孩子就是大明朝未来的希望,而孙太后作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儿子朱祁镇登基的。可后来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差点把大明变成南宋,那么孙太后是否要为此负责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为孙太后个人的行为造成的吗?

01孙太后扶持自己的儿子登基,无可厚非。

朱瞻基就俩儿子,一个是孙太后生的,还有一个是别人生的。非要在这俩儿子里做出选择,你说孙太后会怎么选?

其实闭着眼睛就能知道,肯定会选择自己生的儿子。朱祁镇虽然只有9岁,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员非常贤能,足以辅佐朱祁镇长大成人。

孙太后认为,只要任用好贤臣,当皇帝只是个享福的活。她不是什么圣人,不可能说为了大明的未来,公然把皇位传给其他人。

自己的儿子登基不仅可以让儿子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连自己也能够获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再说了,当时两位皇子一个9岁一个8岁,谁知道他们长大以后,到底哪一个能够成为人才呢?这是未知之数。

既然都是赌博,为什么不赌自己能赢呢?所以孙太后这么做一点错误都没有,是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

而且从地位上来说,朱祁镇是嫡长子,孙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这两个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纪,朱祁镇登基是必然的选择。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明史》

至于藩王登基,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一个方法。只有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请藩王登基才是无奈之举,比如朱厚照无子,只好请堂弟朱厚熜继位。

可是藩王继位以后,首先太后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我们看朱厚照的媳妇儿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后,下场就不咋地。孙太后当然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所以朱祁镇登基,不是她个人的选择,而是别无其他选择。

02孙太后果断支持主战派于谦,册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因为谁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其实这场危机背后,还有二十万将士的性命,若干忠义老臣的牺牲。这些都是朱祁镇的指挥失误所导致的结果。

由此可见,朱祁镇当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镇被抓了以后,孙太后没了主意,因为朱祁镇只留了一个3岁的太子朱见深在朝中,而当时瓦剌人已经兵临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明史》

不少人支持南迁政策,也就是将燕云十六州的大北方让给瓦剌人,从而躲过这一场浩劫。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皇帝被人俘虏了,这帮人是从皇帝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是于谦对此表示严重反对,他认为必须要守住京城,并且不能答应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该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于是打开了大明的宝藏了。孙太后和于谦商量了一番以后,果断选择改立朱祁钰为皇帝,帮助大明朝渡过难关。

03我觉得在改立朱祁钰为皇帝这件事上,孙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首先她意识到了大明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依旧等着儿子回来,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将会成为大明朝亡国的罪人。

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孙子朱见深作为皇帝,也无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为朱见深的父亲被人给攥在手里,谁敢不听瓦剌人的话?而且朱见深一旦长大了,朱祁镇的价值就更加扑朔迷离。

再者,朱见深的岁数太小了,只有不到3岁。这样的人在如此危急的关头做皇帝,指挥将大明朝带入深渊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时期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历史上亡国的朝代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孙太后认为郕王朱祁钰虽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礼,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头了,足以堪当大任。有一位成年的皇子来主持大局,这是大明朝的幸事。

考虑了种种原因以后,孙太后认为,只有改立朱祁钰作为皇帝,才能够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孙太后抛下了自己个人的得失,选择以大明朝的利益为前提。

她的这种选择,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如果是吕后这样的人,一定会攥着孙子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可孙太后没有这么做。

总结:朱祁镇回来以后,孙太后或许在为儿子筹谋。

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他执政8年的时间里,将大明王朝从衰落中逐渐拉回到了强盛之中。他任用贤臣,努力发展经济民生,击败了瓦剌人,恢复了大明朝的版图。

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说明了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好皇帝,却只做了8年皇帝,便离奇死去了。

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重新夺取皇位,这件事孙太后到底有没有参与呢?历史上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朱祁镇回来被朱祁钰幽禁在后宫时,孙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

孙太后去看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他们是皇位也让出去了,自由也被剥夺了,现在只剩下那么一点母子情可以叙叙了。

可是后来朱祁镇能够夺位成功,就必须要跟外界做出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搭上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隐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认为孙太后在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钰因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辅佐自己登基的孙太后,也不忍心杀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后遭到了朱祁镇的报复。

那么孙太后做错了吗?其实换做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这么做。因为儿子活着回来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个母亲会眼睁睁看着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孙太后的责任,而是朱祁镇被俘后的必经之路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朱瞻基把孙若薇殉葬了,大明就不会由盛转衰、就不会灭亡吗?把一个王朝的兴衰归处于一个女人的身上未免太牵强了吧。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在历史上也没有多大的作为,起先只是被封为贵妃,仅仅是因为漂亮的缘故得到了朱瞻基的宠爱,再加上肚子争气,生下了皇子朱祁镇,才从胡善祥的手上抢来了皇后之位。

张太后活在的时候,孙氏一直都是谨小慎微,从来都参与政事,就连朱祁镇能顺利的继位都是张太后争来的,当时朱祁镇只有9岁,许多大臣都提议由张太后的儿子襄王朱瞻墡来继位,但张太后坚持祖制“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继承伦理,坚持让朱祁镇继。有了张太后,大太监王振就不敢胡来,就不敢擅政,可张太后一去世,一切就乱了套,王振就开始兴风作浪了,孙氏虽说是皇太后,但她在朝中既没有人脉,也没有实权,只能任凭王振胡作非为,建立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执意要御驾亲征攻打也先,孙氏也没办法阻拦,结果在土木堡大败,“仁宣之治”取得的丰硕成果被这小子损失殆尽。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人在争得孙太后的同意后,让朱祁钰当皇帝来监国,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在打败瓦剌也先之后,朱祁钰的地位也稳固了,他也有私心了,想让皇位有自己的这一脉继承下去,就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孙氏也无能为力,只好默认。不久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就死掉了,朱祁钰就绝后了,皇位最终还是归朱见深或朱祁镇,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出于个人的目的,反对“夺门之变”,迎朱祁镇登基,朱祁镇实在是是抢了儿子朱见深的皇位,他上位后立即杀了于谦和朱祁钰,还为王振立庙,做了许多倒行逆施的荒唐事,使得民心怨腾,孙氏还是同样的默认了。历史上,孙氏并没有乱政,多少还是有点功绩的,主要是北京保卫战,朱祁镇被俘后,人心涣散,许多大臣都主张南迁,孙太后顶住压力,支持于谦防守北京,并立朱祁钰为新帝,稳住了人心,最终打败了也先,保住了明朝的大片江山。错就错在孙氏生下了一个不中用的儿子,自己没有教育好他,使得他当上皇帝祸国殃民,让大明由盛及衰,开始走下坡路。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大明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莫过于土木堡之变了。在土木堡之变中,皇帝明英宗被抓,几十万精锐士兵战死沙场,明朝国力遭到巨大消耗。而这个明英宗就是孙太后的儿子。

本来明朝初期是有殉葬制度的,孙太后本来应该为先王殉葬,不过因为孙太后有子嗣,这才免去了殉葬。而也恰恰是在孙太后在世期间,大明王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因此,就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孙太后乱政导致的。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土木堡之变是由于明英宗自己年少轻狂外加宠幸宦官导致的,与孙太后无关

明英宗年少登基,意气风发,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他身边的宦官王振深知明英宗内心的想法,于是便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虽然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大家反对,但是依旧没有阻止明英宗的意图。就这样,明英宗带着大明的精锐将士一起出征了。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这次出征途中,宦官王振屡次三番干扰军政事务,使得明君遭到了瓦剌的严重打击,最终使得明英宗被擒,大明军队死伤惨重。

但是这里面疑点有很多。在明英宗的这支随身队伍中,不乏能臣猛将,比如英国公张辅。宦官王振再受明英宗宠爱,也不可能公然出来对军务指手画脚,他最多就是在明英宗身边不断蛊惑,然后借助明英宗的口说出来。

也就是说,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宦官王振的蛊惑,还因为明英宗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因此,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明英宗本人。

孙太后不仅没有乱政,反而于国有功

土木堡之变发生以后,明英宗被擒,大明王朝瞬间陷入了混乱之中。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现在自己国家的君王还在敌人的手里。一旦敌人挟持皇帝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答应,那么就是对不起历代先王,如果不答应,那就是不忠于当代皇帝。

就在这骑虎难下的时候,孙太后果断地站了出来,同意了群臣的请求,立郕王朱祁钰为帝。这一决定,不仅断了瓦剌的心思,更是稳定了国本。

不仅如此,朱祁钰登基为帝以后,还废除了孙太后所立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孙太后对此也毫无异议,而是保持了沉默。

孙太后的种种行为,都称得上是英明果断。要知道,明英宗才是孙太后的儿子,要让孙太后作出这样的决定,属实不易。

因此,孙太后不仅不是乱政,反而数次挽救大明王朝免受劫难。

结束语

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瞻基未让孙太后殉葬导致女人乱政的后果吗?

并不是。首先,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土木堡之变,而土木堡之变归根结底是由明英宗引发的,与孙太后无关。其次,在发生土木堡之变以后,孙太后勇敢果断,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更是保住了明朝的基业。

因此,孙太后不仅没有乱政,反而稳定了朝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