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宫变(知否中贵妃发动宫变)

网友提问:

知否:为什么说太后发动宫变是必败无疑的?

优质回答:

关于太后宫变,其实原著中写的要复杂一些,也不单单依靠一个什么贵妃的姐夫,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但我们这里只是就剧论剧,撇开原著,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来看,太后发动宫变,从一开始就注定必败无疑。

第一方面、被皇帝所布迷局假象迷惑,判断形势错误。

在太后看来,皇帝赵宗全身边已无得力大臣和兵力可用,因为战乱,朝廷的大将和战卒悉数发往边关,且目前她得到的消息是,顾廷烨已经战死,国舅爷沈从兴下落不明,其他几路大军也全都溃败,这样一种动荡战局势必影响人心,进而影响到皇位的稳固。

但实际这是皇帝赵宗全和心腹们布的一个局,顾廷烨和沈从兴领兵就埋伏在城外,就等太后动手,边关眼下也根本没有战事,她得到的消息都是皇帝通过內奸故意传到她这里来的。

这边张网等待,那边自投罗网,太后焉有胜算?

第二方面、太后错判皇帝身体健康,认为皇帝天命不永,桓王即将继位

赵宗全的头风症装得挺像,天天捂个脑袋呻吟,另一边,他还猜忌桓王赵策英和顾廷烨,让人觉得他是预感自己身体孱弱,总是害怕桓王来夺皇位,惶惶不可终日。

太后也正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人越是身体不好,越是害怕别人篡权谋位,所以,赵宗全肯定天命不永,而此时他一旦撒手归西,继位的必是皇长子赵策英,这厮年富力强,又有顾廷烨、沈从兴等一众能臣干将拥趸,到时候自己再想搬动他难上加难,所以,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事实上,皇帝身体硬朗着呢,他最得意、最喜欢的儿子也还是桓王,所谓的顾廷烨被夺爵、被发配边关打仗,都是一场戏。

这一方面,太后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焉有胜算?

第三方面、太后无兵无钱无权,错误认为自己掌控了道德至高点

此前,因为皇帝要将自己生父称为皇考一事弄得满城风雨,朝堂之上更是有多位大臣站出来同皇帝抗争,太后错误地认为,皇帝已经失去部分民心,朝臣们有很多站在自己这边,再加上皇帝厉兵秣马,违背先帝遗志,把以往大好局面砸得稀巴烂,很多朝臣对皇帝心生怨愆,说不定,自己此时站出来登高一呼,老臣们必定争相拥护。

但她错了,朝臣们其实想要匡扶的只是皇帝的过失,履行的是自己谏言的权力,并没有质疑他得位不正,也没有谁指责他弄乱朝纲,所谓离心离德,根本是不存在的。

还有,太后身边并没有自己能信得过的能臣干将,玉玺已经被皇帝收回,她也指挥不了各处兵马,唯一能依靠的,便是刘贵妃的姐夫,殊不知,刘贵妃姐夫所能指挥的那些兵卒,有许多竟是顾廷烨旧部,他们之所以跟着起兵,是因为受了蒙蔽,当看到顾廷烨一出现,这些人便纷纷放下了武器。

其实,退一万步说,即使刘贵妃姐夫闯进宫内,杀了皇帝皇后,另立刘贵妃的幼子为帝,那桓王岂肯善罢甘休,就是韩大相公一众元老重臣也绝不会答应,到时候各路兵马勤王,太后的这点如意算盘恐怕还是难以得逞。

所以,这种宫变,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到最后,太后输的心服口服,被桓王一席话所打动,心甘情愿地到郊外去养老了。

其他网友回答

就如太后所说没有钱没有兵,发动政变结果就是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就算赢了也是败了。如果赢了,她依旧只是太后,贵妃的娘家人也不是吃素的,谁不想分一杯羹,所以太后这是瞎折腾。

其他网友回答

太后代表的是相对因循守旧的势力,而当时宋朝边疆不稳,新皇又根基不固。新皇帝对社会经济有良好规划,同时也对如何应对边疆之事有筹备工作。这是顺应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举措,大势所趋。 再加上这件事的布局深远,滴水不漏。太后失败理所当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