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萧何为何能始终得到刘邦的信任?
优质回答:
谢邀,萧何从没有得到过刘邦的信任。
作为帝王,是不可能相信任何人的,包括老婆和儿子,韩非说了,“信人则制于人”,皇帝要防着“利己死者”,所以,连老婆孩子都不能信,何况宰相?
刘邦和萧何的搭配,是君臣博弈,无关信任,但没有理由去杀萧何,也杀不了萧何,
萧何从沛县起兵就开始跟着刘邦的,起兵前,萧何的地位是远高于刘邦的,萧何是县吏,刘邦是亭长,只是后来起兵是,刘邦取得了领导权,也有说萧何主动让贤,无论怎么说,萧何的威望都是非常高的,刘邦怎么可能信任这么个人呢?
刘邦出汉中,定三秦后,萧何为留守后方,刘邦和韩信兵分两路跟项羽打,萧何随时可以自立为王的,到时候断刘邦后勤和兵员,刘邦就废了,要知道,关中是原秦国故地,萧何完全占据这块地方,刘邦怎么可能信任他呢?
所以,刘邦经常派人慰问萧何,萧何马上就明白了,把自己的家人、亲戚都送到刘邦身边,让刘邦放心。
天下既定,萧何为丞相,要知道秦汉时期的相权非常大,并不比皇权小多少,而萧何又长期经营关中,威望太高,刘邦自然也不会放心的,于是就有了萧何侵占民田自污的故事了。
总得来说,他们直接本就没有信任可言,只是普通的君臣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萧何并没有始终得到刘邦的信任,两人结识于未显时,共历艰险,成为后世明君贤臣的典范,算善始善终吧,能有这种结果,与二人私交甚笃和萧何明哲保身有关,再者,刘邦也并不是乱杀之人,所杀的多是异姓王,是争天下的对手,乱世中共同对付项羽的同僚,以刘邦吕后的看法,非杀不可,而那些一起在丰沛出来的老人,都有不错的结局。
萧何先在沛县当县令属吏,与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屠狗的樊哙,监狱吏曹参,为人赶车的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交情都不错,见刘邦气度不凡很看重他,刘邦私放配囚流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时值天下大乱,义军四起,萧何劝说县令招揽当地豪杰准备起事,由此刘邦重新出山,县令反悔后,萧何与众人攻城并推举刘邦为主,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与项梁其他义军呼应,刘邦自称沛公。
又一路出谋划策,跟随刘邦兵进咸阳,进入秦都咸阳后,大家都忙着抢掠珠宝美女,惟独萧何不为美色宝玉所动,带队将秦朝的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刘邦被逼受封汉王困守汉中,韩信来投奔受挫,当时,很多将领认为汉王前景无望,纷纷逃走,而萧何得知韩信也要离开汉中时,连夜追赶挽留,演绎一出月下追贤故事。随后向刘邦力荐韩信,终使汉军出汉中,与项羽角逐天下。没有韩信,刘邦很可能困死在汉中,而没有萧何则有韩信而不能用,这对刘邦集团来说,居功至伟。
虽是刘邦集团几乎无法取代的存在,但萧何也并不是一直受到信任,刘邦定三秦战彭城直至打败项羽,都得益于萧何后方源源不断的物资军力支撑,汉朝建立后,又要平定英布等人的叛乱,每次萧何派人运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听到使者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大得民心便沉默不语。得到使者回报,初时萧何也莫明其妙,后得门客点破,才知刘邦有猜疑他的意思,于是马上进行自污,贪污受贿侵占民田之类,弄得一些百姓叫苦连天,刘邦回师时便向他告状,刘邦心中释然,笑着对萧何说,你自己看着办吧。(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又有一次,因为民田不足,萧何请求将皇宫的上林苑周围田地交给民众开发耕种,刘邦大发雷霆,下令把萧何扣押起来,大臣们都摸不着头脑,通过探听后,才知刘邦对萧何又起疑,认为他此举有异心,用皇帝的田地去收买民心,经过众人细致耐心的说服,说他从在汉中追随直到打下江山,萧何所作所为,如果有异心,之前大把机会,而不必等到天下大定才来造反。刘邦才赦免了他,后来年老逐渐赋闲,至惠帝时推荐曹参代替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萧何是否有反叛之心不是他决定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刘邦就是利用各人的长处,掌握各人的心思和处境。发挥团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