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厚”是会意字, 从“厂(hàn)”,从曰、子。本义:与“薄”相对。引申义:推崇、宽仁等。
《说文》:“山陵之厚也。”
甲骨文字形为“厂(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享的倒写”,表示开凿山体建造墓室(享堂),即古时的“厚葬”;金文字形在甲骨文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享”的倒写形象;小篆字形将倒写的“享”写为倒写的“宫”,表示帝王的陵墓为地下宫殿,有的小篆隶书将倒写的宫上面的“口”写为“曰”;隶书字形将倒写的“宫”下半部分写为“子”,即“厚”;楷书沿用隶书字形。
《礼记·乐记》:“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厚”是高度之义。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厚”是厚度之义。
《国语·鲁语上》:“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厚”是粗大之义。
《墨子·尚贤上》:“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厚”是丰厚之义。
清代周容《芋老人传》:“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厚”表示多。
汉代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厚”是忠厚之义。
《史记·魏公子列传》:“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厚”是深厚之义。
《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厚”是财富之义。
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厚”是优待之义。
《 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厚”是重视之义。
《三国演义》:“吾昨因醉误伤汝父,悔之无及。可以三公厚礼葬之。”“厚”是隆重之义。
“厚积薄发”,意思是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西晋时期,诗人左思历经十年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被当时公认文坛成就最高,至今仍被人传诵。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左思小时候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智商很低,学习成绩很平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连他的父亲都看不起他,经常对外人说非常后悔生了这么个儿子。左思不甘心受如此鄙视,于是发奋学习。稍大之后,当他读到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因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他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嘲弄,就连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都讥讽说:“你这样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粗先生,还想作《三都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写成了,也只配给我盖酒坛子罢了!”左思听了之后,只是淡淡地一笑,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声中,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以及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便关上房门,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他在室内、院中,甚至厕所里都放了纸,不管在什么时间,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便立即用笔记下来,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就这样,他面壁向隅,历时整整十年,终于写成了文笔流畅,精彩传神,让读者叹为观止的《三都赋》。当时京城洛阳传抄的人非常多,以至于纸价大涨,“洛阳纸贵”就来源于此。过去曾讥讽、嘲弄过左思的陆机读了《三都赋》后,既愧悔万分,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常用词语:厚爱、厚薄、厚道、厚度、厚恩、厚礼、厚实、厚望、厚味、厚意、厚颜无耻、厚古薄今、得天独厚、无可厚非、天高地厚、宅心仁厚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
作品释文:
迹不到城市,
逢人无厚颜。
一瓢风外树,
双屐雨中山。
流水春喧碓,
归云暮掩关。
忧时心未已,
祇益鬓毛斑。
明甘瑾诗题何梅阁山居一首
时维庚子冬日 曹善华书于天津(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