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儒家之前,统治中国的思想是什么?
优质回答:
答曰:《尚书?洪范》,可称之为“原儒”或儒家思想滥斛。
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
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种)。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
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
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
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
春秋《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石】上古音义:『diáo/dò(力)强大。』——士农工商,天子四民,国家强大之基础民力(今天叫?人口红利)!民力不可浪费,混杂使用(今天叫?专业对口)。
管仲属于法家势脉,追求是『行通天下』,他襄助了齐桓公以霸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然,《管子》思想不是管仲原创,而是对于更早法家代表太公望/姜子牙政治思想的全面继承与提高完善。
关于【士】,参阅《周礼》,以六官为体系,大小诸侯分封裂土为格局,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后世儒家一般只提元圣周公姬旦,而忽略直接威胁孔子母国鲁的大国齐太公事迹,不过孔子对法家先驱郑国子产、齐国管仲评价都很高!
关于【农】,西周时粮仓,就有仓人和廪人等官职。《周礼》载:“仓人掌粟”、“廪人掌九谷之数”。《礼记》还曰:“孟冬,修困仓,谨盖藏,务积粟;季春,发仓廪,赐贫穷。”说明已经有了储粮备荒,救济灾民思想与预案。
关于【工】,《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关于【商】,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出台了《九府圜法》!因九府各个机关收取不同的货物财币,支援各种用途,需要一种便于作为支付的通用价值尺度。太公望采用了金帛两种本位,规定:
金(实际为铜),每块一寸见方,重一斤以这种统一规格的金为币材铸成钱币,并以铢为单位以定轻重价值;
布帛则以二尺二寸宽为一幅,四丈长为一匹作为单位。
有些人把【士】,说成“士兵/伍卒”。且不提历朝历代,选卒、练兵皆不同。单说西周井田制,《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 :“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兵役就属于赋役的一种。姜子牙兵法《六韬》,也影响深远。
▲见图片右下,意外吗?但孔夫子“心有戚戚然”,几乎不提姜子牙啥事儿。姜子牙兴周八百年,绝不是《封神榜》噱头的“周文王为飞熊抬辇,勉力走了808步!上苍赐福。”而是完善和超前的制度保障,姜太公功莫大焉。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是春秋百家之一,是家天下的主流。在儒家之前,天下为公,四海为家,当时一统天下的思想当为黄老自然之道,即老庄等道家思想。身处自然,清静恬淡,心寄固室,囚于不安,人道为者,归于无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
秦国从商鞅时就尊崇法家,一直到秦朝建立。秦国的严苛重律都是法家的杰作。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它的建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秦统治者采取暴虐的手段治理国家,最终引起了民众的反抗。“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刘邦顺应天下大势,击败各路反秦力量,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随即命谋臣贾谊著书立说以总结秦短命的教训。贾谊在其著名的《过秦论》中曾指出繁盛的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了,主要是因为秦统治者不懂得施行仁义。因此,陈涉力量虽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朝灭亡。
由于这种思想理念的影响,黄老之学得以确立为汉初社会发展的引导思想。汉初整个社会趋于思安的心理成为黄老之学被确立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的助推剂。历经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之后,刚刚建立的西汉朝廷,民生孱弱,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败。汉初,“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就是西汉朝廷连皇帝乘坐的马车都难以凑齐相同颜色的马匹。需要用清静无为的思想休养生息。
同时,人民生活亦非常困苦,以致出现“人相食,死者过半”的现象。因此,汉初的统治者意图通过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来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巩固王朝的统治。基于这种目的,其统治思想上逐渐陷入保守,趋向成熟的黄老之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正好适应了社会大众的心理需要,渐被统治者采纳为治理社会的指导思想。历经秦朝末年的战乱而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力量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对内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来巩固封建统治,对外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遏制北方匈奴的进犯。对于此时的西汉王朝来说,它急需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来增强国家的力量,巩固统治政权,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兼有各家学说的黄老之学也就顺应时势而兴。
汉初统治阶层对黄老思想的重视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人物主要是来自楚地的“布衣”,他们构成了其时政权上的“布衣卿相之局”,对产生于楚国的黄老之学,莫过于是最熟悉的。”西汉开国丞相萧何是一位具有黄老思想的政治家,入关后面对关中地区残破的现状,萧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社会秩序,顺应民心,发展经济,深刻体现了黄老之学的治国之道。萧何去世后,曹参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二任丞相,他秉承了萧何治国的风格,仍以萧何所定的政策治理国家。“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陈平在担任丞相期間,仍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治理国家,由此可见汉初几位丞相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对黄老之学中的“无为而治”都颇有应用。
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以后,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