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战国时期的赵国是如何灭亡的?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不仅是赵国,齐、楚、晋等都一度很强盛,不都天亡了吗?秦由弱变强是因为不断彻底改革、重用李斯、商鞅等才能人物,政治、军事、经济、外交都进行了务实的改革才并吞六国进而统,一天下。反观赵国,前期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政治、军事曾经一度较强盛。而后来则人材不接,自然政治与体制改革有所缺陷,军事上用了一个纸上谈兵而没实际作战经验的赵括,在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导致长平战场的巨大损失,自此一蹶不振,亡国自成必然了。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原因有三:
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撤下了多次战败的廉颇
魏、赵、秦三国军队在先秦是很有名气的,但时移世易,在长期的形势变化中,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国力势必有所变化。廉颇率领赵国军队时最初有数次败仗,实在是赵国军队实力下降,且秦国国力、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所致。这就像汉初刘邦遇到的游牧民族很强大,汉武帝遇到的游牧民族要弱一些,而铁木真时代,游牧民族被统一起来,在无数次的内部厮杀中战斗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进而攻取欧亚大陆——故自己有兴衰,敌人也有兴衰,此时逐渐衰弱的赵国便遇到了逐渐强大的秦国,战败是正常的。就像吴起用五万人打得秦国军队五十万人找不着北,显然秦军并不总是无敌。
败仗之后,廉颇坚壁清野,这个政策本身很正确,赵王却因为廉颇总是吃败仗,还龟缩不出,一怒之下中对方的离间计换掉了自己的大将。并且,赵国之前曾派使者跟秦国和谈,同秦国关系显得很密切,导致魏、楚两大盟友有了猜忌之心,连外援也没了。
其次,赵国杀掉了李牧,废弃了司马尚
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国时,赵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可惜的是,赵王听信谗言,准备换掉李牧和司马尚,在李牧和司马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下诱杀了李牧,废弃司马尚不用。
最后,猜忌之心
六国之间彼此攻伐,甚至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并用联军才打败秦军的情况下,还是一直彼此“近攻”,互相猜忌且有争霸中原之心。因此,合纵同盟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赵国国君猜忌自己的将领,陷入昔日赵国的辉煌而不能自拔,不但认识不到自己国力逐渐衰败,还认识不到敌人逐渐强大的事实,以为赵国的军队始终能打败秦军,而看不到事情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盲目的自信,最终导致了赵国一次废弃自己的名将,一次杀掉了自己的名将。
其他网友回答
赵国灭亡的原因我个以为可以总结为五条:
第一、 政治方面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赵国史上曾经有两次大的改革,当时的相国公仲用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做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不过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改革并没有彻底废除老贵族们对政权的侵扰。长平之战是赵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战役。但在谋划这种战役时君主都没有一定的决策权。还要和老贵族商量以后等他们同意才可以做出战前部署。而当时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已经将军权全部集到中央。
第二、赵国不仅政治上没有做到很彻底的变革,在执法方面也有着很大的缺陷。因为法令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革,所以赵国成了无法之地。一时间很多别国违法之人都跑来赵国,这时的赵国成了各国的避难所。在军事征用民力方面受到了一很大的阻碍。
第三、赵国的党争事件频繁,因为国君的预立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宗室之间的争斗时常发生。甚至不惜引它国军队助其登上王位,内部斗争引来的事件大大影响了赵国的国力。有名的沙丘宫变便是赵国内部宗师党争所带来的后果。这个原因也是赵国走向毁灭的重要因素。
第四、《史记》称长平之战赵王因贵族对朝政的干预撤换了曾经成功几次阻止秦国进攻的老将军廉颇,致使长平之战以失败告终。
第五、《史记》称赵国于公园231年发生大地震,国内大部分房屋倒塌,包括一些有高大的建筑。公元230年赵国的一场旱情导致粮食绝产,饿死人、畜无数。直接给赵国造成了人力和经济上的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