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匡胤有没有后代?
优质回答:
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到子孙,传到了大弟赵光义手中。但不等于没有子孙。
到了南宋,赵构"衣冠南渡",却是一个没有子嗣的皇帝,养子却是赵匡胤后代。有人疑说,赵光义是"烛光斧影"阴谋夺了皇位,所以南宋仅一代之后,阴差阳错还政于赵匡胤一脉。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误撞,"烛光斧影"也是史上一桩无头案。赵匡胤死亡之夜,巧得是赵光义就守护在身边,难免不让人猜疑。多年以后,宰相赵普才拿出赵母的遗训"金櫃之盟":"为牢固保持大宋江山,皇位传弟不传子"。
信也罢,疑也罢,赵光义坐上了龙椅宝座是事实。朝廷尽奉赵光义,任何传说都不能改变此史实。
而南宋二代,又回到赵匡胤后人手中。仿佛是冥冥之中早安排,不论"烛光斧影",还是"金櫃之盟",该留的留下,该走的走去,历史仿佛是个大迷宫,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927~976)是北宋开国皇帝,他是夺了后周柴荣之子柴宗训的江山而建立起来的国家。
原来赵匡胤是后周皇家禁卫军都检点(相当于京师武警总司令),是柴荣十分信任和器重的人。柴荣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柴宗训(恭帝)和老婆交给他辅佐,谁知道柴荣去世不久,赵匡胤就在其党羽的拥护下,借战争的理由,把军队拉出去。然后在河南新乡一带「陈桥驿」发动政变夺了天下。
赵匡胤黄袍加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这一年他33岁。
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我们读历史突然发现,50岁的赵匡胤死后不是由他的儿子接班,而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939~997)接替了皇位。
▲赵匡胤
这就令人奇怪了,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皇位继承制一般是“父死子继”,没有后代子孙才实行“兄终弟及”的办法,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
我可以告诉大家,赵匡胤有后代,他有四个儿子六个女儿,不过成活率只一半,也就说早亡了5个,活下来了5个。
这五个子女分别是两子三女,即次子燕懿王赵德昭(951~979)、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959~981)。三个女儿分别是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和陈国大长公主。
既然赵匡胤有儿子,为何他不让儿子接位,而是让他弟弟赵光义接替皇位呢?
赵匡胤是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和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后猝死的,有人说是赵光义害死了哥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光斧影的故事。
▲赵光义
但是谁也没见,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只是一个千古之谜。
赵匡胤死时,他的次子赵德昭25岁,第四子赵德芳17岁。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的两个儿子都符合继承皇位的条件。
然而赵光义却抢先一步做了皇帝,他声称是奉哥哥遗诏称帝的。然后封侄子赵德昭为节度史和郡王,封赵德芳为节度使。
后来赵光义为了证明他的继承合法性,拿出了杜太后生前立下的遗书——金匮之盟。这份遗诏是真是假无人知道。
杜太后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生母亲。“金匮之盟”主要意思是:吾儿(指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当上北宋的皇上,她认为是后周“主幼”才夺了其江山,为了防止北宋出现这种情况,有必要做一个调整。
▲赵德昭
金匮之盟上写道:“吾儿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接替皇位,等赵光义百年之后,再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儿子。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主幼失江山”的危险,这个办法看起来不错,执行起来却很难。
咱们暂且不管“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光义死后,人们发现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早已去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是在28岁时死的,据说有一次打仗时赵光义突然失踪了,手下大臣拥立赵德昭继位,后来赵光义死里逃生回来了。
赵光义对议立侄子当皇帝一事耿耿于怀,有一次,赵德昭劝赵光义封赏有功之臣,赵光义冷冷地说,“等你当了皇帝你做主封赏随你,现在我是皇帝我说了算,不封赏,”说完拂袖而去。赵德昭感到受到了侮辱很生气,回家后自缢而死,其实这是赵光义所乐见的事情。
▲赵德芳
四子赵德芳是在23岁时死的,民间传说他也是被叔叔赵光义害死了。两个侄子都死了,赵光义百年之后只好把他的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恒。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综上所述,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有儿子,金匮之盟决定了赵匡胤的儿子必死无疑。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回答
赵匡胤不仅有儿子,而且还有四个,分别是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非常可惜的是,由于宋太宗赵匡义抢班夺权,制造斧声烛影,导致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们均不得善终。
由于赵匡义编造了“金匮预盟”的谎言,也就是兄终弟及,但“金匮预盟”背后还有一个逻辑,就是叔死侄继,因为在赵匡义死后,按理皇位要么回到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身上,是要回归到哥哥赵匡胤的后人身上。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赵匡胤四子,大儿子赵德秀、二儿子赵德昭、三儿子赵德林和四儿子赵德芳,德秀、德林早亡,不存在威胁。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以及自己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
太宗继位之初,德昭封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据记载,太宗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