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算的吗(中国用算盘造核弹)

网友提问:

中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算的吗?

优质回答:

算盘肯定是用了,当然不全部是算盘计算的。那个时候的研发条件确实是相当艰苦,因此我们也应该对那一代科学家保持着敬佩之心。另外,虽然当时我们的计算机水平是不如西方和苏联的,但是当时我们也有了计算机的。所以,我们第一颗核弹研发使用了计算机、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等工具,至于用算盘参与到核武器研发计算过程中,也是开了世界先河,那个年代祖国科学家排除万难搞科研的新年和精神,实在令人敬畏。

至于计算尺,就是类似上图这个东西,不仅我国用,当时美苏日欧等国的计算工作都要用,这东西堪比我们现在的“卡西欧计算器”,用这个东西什么双曲函数、指数函数、开根号、求幂等都可以计算求解,甚至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至于核武器研制、航天火箭计算、航空飞机爬升率换算等都可以用“经过特制”的这种计算尺计算。

上世纪四十年代,李政道在美国求学研究理论物理学时,其老师费米还帮忙特制了一把大约两米长的计算尺,用来计算太阳中心温度,二战前后日本的战斗机设计师也用计算尺进行航空设计计算。所以别看这东西不起眼,在过去可是相当重要的计算工具。

上图是一台老式手摇计算机,这东西在核弹研制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根据资料显示,当年部分计算工作是用手摇计算机算的。1961年邓稼先开始进行原子弹理论计算时,确实采用了手摇计算机,并且还用这种计算机取得两个成果:一个是苏联专家当时给我们的一些数据不准确,另一个是手摇计算机在某些计算上“跟不上节奏”,也就是运算速度跟不上。

最后,当年核弹研发最主要的计算工具当然还是计算机,基本上我国五十年代就有了第一台计算机,虽然性能与西方肯定有差距,但是好歹也是计算机啊,运算能力和速度肯定不是手摇和算盘能比的。当年我国的104型计算机就参与了核弹设计计算工作,当然由于这货量少又稀缺,别的研发项目也要用,所以主要运算工作是用104型计算机,其他的计算工作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一些用不惯手摇的研发人员用算盘,具体用算盘计算的那部分工作量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请。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核实验场爆炸成功,以爆心点半径每五公里至五十公里间距,高强度混凝土建筑物,废弃坦克,机车,汽车,重型火炮枪械和马牛猪羊等活体,在热辐射,光辐射,强磁波,冲击波的作用下,瞬间将钢铁融化,建筑物烟飞灰尽,活体动物气化,实验的各半径数据,达到了预期的当量值。

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众多科学家的夜以继日的多年苦战,终于盼来了蘑菇云的腾空而起。

研制原子弹初期,前苏联按照中苏协议,提供了品样及图纸和数据库,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两国交恶,苏方撒走了专家,样品,图纸和数据库。有一位苏方中校专家冒着危险留下了一组关键数据,这对以后的运算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我国国产计算运行计算速度慢,各项技术指标性能低,有限的几台计算体积庞大,无法在核基地使用,国宝级的计机算只能在北京使用,处于高度保密,不能用电话电报输送数据,只能靠飞机往返于两地,极大地限制了上下运作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入选的上千名珠算高手筛选精兵强将,条件吝刻。一,严格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儿女亲朋。二政治上没有疵点,根正苗红。三,业务精通,在规定时间段,完成运算须快,准。四,身体素质要好。这些符合条件严格挑选的一百多位珠算高手云集核试验场,在筒陋的吸音房屋内,验算基础理论大数据,经过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硬是借助手摇计算机和算盘反复求证验算,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精确吻合,百多位高手验算归零。在当时的情况下,算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尤其在工作时,严格控制饮水,因为计算时间长,与其它珠算同步,中途不能因小解而停下,正是靠着为国争光,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这些珠算高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一切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数据库的基础验算。

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炸响,算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算盘在中国第一颗核弹的计算中是有功之臣恳定无疑,但大功臣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科院第一台半导体大型计算机103机,运算速度2500次/每秒,1959年104机,运算速度10000次/每秒,进行原子弹的理论计算工作。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运算速度5万/每秒,更是突破氢弹理论设计瓶颈的功臣。

另外讲个小故事:氢弹理论突破源于1965年10月的一次计算中,工作人员把密度参数填错了,J501计算机意外得出一个威力300多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于敏等专家发现:大幅提高热核村料的密度是设计氢弹重要因素之一。

算盘在核弹计算中帮助中国人打破美苏对华核讹诈,是有功之臣,算盘算法2017年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算盘的最高褒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