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消暑的呢?
优质回答:
我们现代的人老是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自己比先人聪明。中国古人的生活的生活条件确实没有我们现在优越,但是他们的消暑办法也不一定是现代人能想出来的。一代人有一代的时代特点,对古人还是多一分同情与理解的好。
这里重点介绍一种中国古代的家具类型——“冰箱”。
没错,就是这个造型,这就是明清时期大量流行的“冰箱”,我们现在会把冰箱叫成是家电,但是在过去,这是典型的家具,而其还算是古典家具中的特例。
这种冰箱的大致结构是箱上设一对可活动的箱盖,箱盖上有两个或四个铜钱形或是其他纹饰的开光气孔,用于将箱盖提起,同时还是冰箱里所储冰块冷气的散发通道。
古今的冰箱不管是功能上还是结构上都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上面开盖的为箱,立式横开门的为柜。
由于“冰箱”最早在中国的出现是箱形结构,上开盖,以至于后来传入的电冰箱虽是柜型结构,却依旧保留了“冰箱”的叫法。
传统的冰箱内设一层格屉,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或是锡纸包镶,用以隔绝外部的高温空气防止冰块迅速熔化,又保证冰水不会侵蚀箱体的木材而充分保护箱体。
箱体下部的角落中有一个小孔,用于排出冰块熔化后的的水。
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安装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木座,一般是束腰接彭牙鼓腿带托泥的造型。
清 柏木冰箱 故宫博物院藏
高82cm,长91cm,宽90cm
在酷暑难耐的夏季,这种冰箱放入冰块后,既可以冰镇瓜果饮品又能从通气孔散发冷气降低室内温度,可以说是一物两用,难怪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要作诗赞美一番——
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
这种形似于方斗的冰箱在明清两代非常受欢迎,因为他是炎热夏季的一阵清凉,更有豪奢之家竟用黄花梨木料来制作——
▲现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黄花梨冰箱
▲清乾隆 缠枝莲纹青花冰箱
▲清乾隆 掐丝珐琅冰箱,这种冰箱的制冷效果强劲,甚至有位大学士三伏天觐见皇上时都浑身打颤。
此外,我们还能发现同时期的瓷器冰箱与掐丝珐琅工艺制程的冰箱,这都证明了当时此器物在上层社会使用范围之广,人们对夏季祛暑的强烈诉求。
我们对比古今的冰箱会发现,不管是功能上还是结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上面开盖的为箱,立式横开门的为柜。
由于“冰箱”最早在中国的出现是箱形结构,上开盖,以至于后来传入的电冰箱虽是柜型结构,却依旧保留了“冰箱”的叫法。
▲清 柏木冰箱 观复博物馆藏
所有人见识了明清时期的冰箱,都要感觉中国的先人真是太有智慧,太了不起,那冰箱一开始就长这个样子吗?中国的第一台冰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个问题不光中国人要问,连老外都觉得好奇——
相比有趣的提问,那些有趣的回答更招人眼球——
最后,还是博学的网友给出了最自豪的答案——
上图中的这个不明物体就是中国最早的冰箱实物,从外形上还是能看出和明清时期的继承关系的。
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hàn)”。《周礼·天官·凌人》中记载道:祭祀供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再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是以冰块为降温手段的原始冰箱,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
了解了冰箱,我我们下面要说说这冰打什么地方来?冰箱是很好用了,可是没有冰也达不到祛暑的效果啊!
我们先来看下现代冰箱在英文中有三种说法——
ice—box(冰盒子)
freezer(冷冻器)
refrigerator(制冷器)
前者是冰箱的形象概述,而后两者则陈述的是冰箱的两种功能:冷冻(freezing)和制冷(refrigeration)。对应的古代的制冷方式,同样也有两种:藏冰和制冰!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周朝时,为了皇室避暑,特意成立了专门机构——“冰政”,长官名为“凌人”,执掌80名工人,冬天时采集天然冰块,全部储存在名为“凌阴”的冰窖中,保存到夏天使用。
▲古人托运冰块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故宫内的冰窖
▲现在故宫里的网红餐厅“冰窖”,就是当年皇家储冰的地方
而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水就是不结冰,该咋办呢? 这个时候,我们先人就发现了制冰技术。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唐代冰棍儿制作方法
制冰方法的出现,使更多美食进入人们的生活,首先人们打捞的海产品,通过冰的冷冻运输的更远、保存的更久,市场开始出现了“冰鲜”。
南宋时,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甚至在《清明上河图》里的这个饮料路边摊,招牌上写“香饮子”。
元代的商人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马可?波罗游记》称之为“冰奶”,实际上就是今天“冰淇淋”的雏形。
明清时期,民间用冰也开始当普遍。冷饮花样更为繁多,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冰镇酸梅汤”。
十七世纪 黄花梨冰箱 安思远旧藏
34.9cm,58.4cm,58.4cm
著录于《中国家具》图147
看了古人的冰箱以及制冰藏冰的方法,研习君觉得古人的生活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聊而无趣。甚至让人感觉到,古代的冰箱都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符合环保标准的、甚至是现代可以都无法完全复制的。
古往今来,家具作为人们生活必备品,也在人们的不断需求与改进中,能让人享受到更加舒适与安逸的生命时光。
其他网友回答
1902年,有位名叫威利斯.开利的朋友发明了空调。这项伟大的发明,让我们得以在酷暑中也能享受清凉。
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又是如何来抵抗炎炎夏日的呢?
1.冰窖
我国北方,从先秦时期的周代,人们就开始制作冰窖了。寒冬时节,人们采集大块冰放到冰窖中,冰的上下覆盖稻草、树叶、芦席等隔热材料,再将冰窖口封死,等到夏天就可以享受清凉了。
2.冰鉴
有了冰,怎能没有冰鉴呢。周朝人学会了贮藏冰,也发明了冰鉴。材质为青铜器,分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块,内层可以放水果、饮料等,王公大臣们就可以享用到冰镇的水果和饮料了。另外,冰鉴的盖子上有孔,冷气就从孔中呼呼逸出,屋内一片凉爽。
到了明清,人们对冰鉴的制作更加精益求精,材质都变为黄花梨木或红木,造型呈口大底小的方斗形。外形美观,功能设计精巧科学。
3.凉屋
凉屋一般傍水而建,利用一定的机械装置,将水抽调至屋顶。水沿着房檐缓缓流下,带走了房顶的热量,并且从房檐流下的水,就如一道道水帘将房子围着,阻碍了外界热气进入屋内。另外,屋内还设计有“扇车”,用水流将装满“扇子”的轮子转起来,想象一下,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电风扇吧。
4.冷巷
北方人可以用冰窖、冰鉴,但南方没有冰啊。没有冰,就想其他方法。鉴于南方一年四季温度都不低,聪明的南方人摸索出了冷巷的消暑方式。冷巷是我国岭南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又窄又深的巷子,当有自然风通过巷口时,巷子的截面积小,风速会加大,进而带走更多的热量。人生活在带有冷巷的屋子内,其温度要比室外低好几度。
5.打井
我国人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会打井了。井,一方面可以提供优质的水源。另一方面,井水由于来源于地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夏天,在室内放几盆井水,或者将食物井水内,也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消暑方法。
6.生活日用品
古代人常用的消暑用品,主要有蒲扇、凉席、枕头(玉枕、瓷枕、水晶枕、石膏枕等)、竹夫人等。
以上介绍的消暑方法,大多可能只是王公贵族才能消受得起。作为寻常百姓,可能就是一席、一扇、一盆水,外加树荫,就可以度夏了,毕竟他们那时的夏天,要比现代温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