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众多,“兵书”是中国古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泛指关于战争的著述,在古代,兵书被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类型,包括:谋略,战法,阵法,兵制,军法,兵器,训练,城守,海防,军需,将传等多方面。
从史籍记载看,《军志》《周书》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兵书,有些史书曾提到过《黄帝兵法》《玄女兵法》等传说,多已失传,流传下来的有:
姜尚姜子牙的《六韬》老子李聃的《老子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管仲的《管子兵法》,《范蠡兵法辑本》,吴起的《吴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等兵书。还有:
黄石公的《素书》《黄石公三略》
诸葛亮的《将苑》《便宜十六策》
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卫公李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赵蕤所撰的《长短经.兵权》
宋朝人许洞撰写的《虎钤经》,苏洵撰写的《权书》还有:
明朝刘基刘伯温的《百战奇略》
明未揭睻的《兵经百言》,
佚名撰的《三十六计》
蔡锷辑写的《曾胡治兵语录》等等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是举世公认的兵学鼻祖孙武的一句至理名言。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这是韬略鼻祖,百代宗师姜子牙的好言相劝。
战争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人、国与国的武装斗争,是血与肉的拼杀,是生与死的搏击,是存与亡的较量,是胜利与失败的决斗,为此,战争就需要智慧思辩和智谋韬略。而兵书是对战争现象的论述或记录,也是对战争成果的判断与认识。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强调治国也要注重用兵,治国与用兵要紧密结合,谈用兵离不开治国,谈治国也离不开用兵,既不能穷兵黩武,又不要无兵可用、无将可遣。战争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老谋深算、忤合飞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保国泰民安。
其他网友回答
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孙膑和尉缭子等。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子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并且中国的兵家即战略及兵法,在世界上也是独占鳌头的。这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因为对任何学科来说,只要把握了它的宏观,那它就会经久不衰,经的起历史的考验。《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各国所推崇,并且历经2500年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就是因为《孙子兵法》从宏观上把握了战争的内涵,故历久弥新。
兵书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到殷商的甲金文时期,至西周,便有了真正的兵书。最早的兵书是西周时的《军志》和《军政》,已经失传。可以说,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标志是《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战争一般多与国家或民族有关,它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如果不以国家或民族的存亡去把握战争认识战争,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而兵法的宏观就是要使本国或本民族在战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在战争到来之前,一是要有预见性;一是要设法避免或阻止。在战争发生后,一是要有全国上下一致的反对战争的意志;一是要有对战争全局的清醒认识,组织军队进行作战。
中国的兵法包罗了以上各个方面,并且均能从宏观和核心上给以详细的论述。所以,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教科书。
《孙子兵法》恰恰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孙子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总结前人的经验,成为兵法的集大成者,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因为是要进行战争,故在运用中国哲学方法时,既有对战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战争微观即具体作战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既注重了形而上,又强调了形而下,是二者兼备的。并且篇篇相扣,句句相应,绝不是纸上谈兵。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篇篇均有一主宰即宏观的内容,然后其下有多种具体的措施与方法,即先以宏观概括,去照应以下的各个部分,一切均在宏观的笼罩下得以发挥和运用。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有对本篇的宏观概括,也是对全书的宏观概括。象《道德经》一样,开篇第一句就将其宏观点出。《孙子兵法》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国之大事也”既是指军队,又是指国家之大战略;既要顾及本国,也要注意凡是有关的每一国家的动态。“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谓这是有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是不可忽视和怠慢的。
不重视它是难以立国的,它对国家的存亡,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发展均会带来发展或破坏。从宏观上对战争的把握,就能在战争未发而先知,就能有充分的时间制定应付战争的战略和谋略,尽一切可能想方设法将其化解掉,“上兵伐谋”(《谋攻篇》)就是此意。既然“兵者,国之大事也”,那么,国之大事是不能随便暴露的,“兵者,诡道也”即是此意,并且上下均适用。作为统治者,在把握了有关战争的宏观后,已经先知了,那么,就要用各种方法进行制止战争,防止战争的发生;或为了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也要制定战略与谋略,历史上许多有声有色的战争故事,均是战胜方对战争的宏观把握,运用了各种诡道来蒙骗敌方而获得胜利的。
在具体作战上,也同样离不开诡道,可见“兵者,诡道也”是一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双关语。诡道,涵有庄子的“藏天下于天下”之义,孙子用了具体的方法给以说明:“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即:能,即可以做或可以敌,但示之不能或不敌,将能藏在了天下;用,即某个人物或某一地点十分有用,但示之不用或没用,将用藏在了天下;远近也均是如此。这种“藏天下于天下”的方法,实际上从把握宏观中认识到的,因为宏观就是藏天下于天下的。
可见,从把握宏观,进而将如何从天下将宏观找出来的方法,反过来运用在兵法谋略上,是兵家对中国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制定战略和谋略,是兵家的宏观所在,但这是不能示之于敌或公开的,而必须将它们藏于天下,使敌方无法发现,这就是诡道。
孙子在《谋攻篇》中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句,这是与“上兵伐谋”相对应的。其内涵仍然是首先要认清宏观,及交战双方的情况,利用各种各样的谋略达到不战而胜的局面, 这样不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和城市及经济的破坏,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中最好的结局。
但不战而胜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运用的,它是根据具体情势的变化和条件才能得以实施的。把握了宏观,就可以利用各种因素,不显山露水地去造成敌方丧失对抗的信心而认输。
对任何事物一旦把握了宏观,就能对此事物有一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孙子兵法》正是如此,故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战略的制定和具有竞争内涵的事物有指导意义,仍不失其作用,其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内涵及宏观的稳定性,均不说自明了。把握了战争的宏观,由此因为战争而发的每一个细节均成为兵法的内容,从战略的制定,将才的使用,军心的鼓动,粮草的准备,战术的法则,外交策略的制订以及作战时地形地物的利用,兵力调配的虚实变化,进退速度等等,均能在宏观的指导下得以正确的认识。
孙子对此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等等。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哲学方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兵书,是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中国兵书浩如烟海,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统计,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其中最为著名要算是“武经七书”,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些兵书是我国古代兵家圣典。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
《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
《六韬》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
《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
《尉缭子》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共有六千字左右,是孙武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深远。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