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号:第244期
作品: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演义(一)
作者:晓 安
主编:艾晓东
图片:来自晓安、新影画等
铁道兵历史画卷1【解放战争中的铁道部队㈠】飘扬的“八一”军旗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她诞生在炮火纷飞的一九四八年,一九八三年百万大裁军中改工。走过了三十五年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然而,就是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铁道兵以她不朽的功勋,在“八一”军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她那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解放战争中的铁道部队㈠“大军打到哪,铁路修到哪里!”这是第一代铁道兵发出的铿锵誓言。解放战争是英雄的铁道兵部队挺进山海关,抢修北宁线,为举世瞩目的平津战役铺平了道路;继而修通津浦、平汉铁路,为捣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赢得了时间;然后,抢修粤汉等铁路,使破烂不堪陷于瘫痪的8000公里铁道线恢复了通车,为全中国的最后解放奠下了基石。
组建铁道纵队及扩编为铁道兵团解放战争辽沈战役前夕,为迅速修复战区遭受破坏的铁路,保障大规模作战兵员、物资、装备运输需要,1948年7月5日,东北军区决定以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 局动员的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补入二线部队,吸收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材料部、供给部、厂务部、卫生部,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计1.8万余人,纵队党委由黄逸峰、李寿轩、何伟、武可久组成,黄逸峰为书记。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铁路抢修任务由局部战区转向全国范围。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命令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隶属军委建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下辖4个支队,部队发展到3.8万人。
铁道纵队成立大会于1948年8月1日在原护路军3团驻地哈尔滨市极乐寺召开,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罗荣桓到会作了《当前形势与任务》的动员报告。
1948年8月10日,东北军区发布命令,任命铁道纵队部、处、科和各支队领导干部。
铁道纵队初建时,纵队机关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大石头房子办公。
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局长深入部队指导整编,号召大家安心工作,战胜困难,积极完成抢修任务。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拨归中央军委建制,隶属军委铁道部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50年6月28日,中央军委批复铁道兵团,同意按新的编制方案进行整编。8月1日部队开始整编,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将支队改为师,整编为第1、第2、第3师和直属桥梁团、汽车团。
为健全铁道兵团的组织领导,走向正规化的建设,成为现代国家兵种之一,1950年9月18日,中央军委确定铁道兵团为军委建制。图为毛泽东签发的中央军委通令。辽沈战役,铁道纵队显威风辽沈战役前夕,东北地区许多铁路因遭受战争破坏而交通中断。刚刚组建的铁道纵队根据东北野战军的战略意图,立即向锦州、长春和沈阳三个方向前进抢修战区铁路。抢修陶赖昭松花江大桥
陶赖昭松花江大桥是哈长线重点工程,铁道纵队第3支队担负抢修重任。
在苏联专家和铁路职工帮助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便架通了陶赖昭松花江铁路大桥,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1948年10月24日,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陈云在陶赖昭松花江大桥通车典礼上,赞扬铁道兵“为东北人民修通了一条胜利之路”。
抢修吉林松花江大桥
吉林松花江大桥是吉长线重点工程,铁道纵队第2支队奉命投入抢修。图为抢修部队正在进行桥墩修复工程。
铁道纵队第2支队的战士正在高空铆接钢梁。
吉林松花江大桥在铁道兵的手中再次彰显雄姿。为建新中国,奋勇前进抢修
为完成辽沈战役铁路保障任务,1948年9月1日开始,铁道纵队第1支队沿新义、大郑线向锦州方向前进抢修,支援锦州作战。图为部队抢修绕阳河大桥。
第一支队抢架义县北沙拉大桥。
1948年11月,战斗在沈吉线上的铁道纵队第4支队,仅用15天,就抢修了断续破坏的35公里线路和9座桥梁。图为战士们冒着危险,踏着悬空的单轨抬运钢轨抢修“118”大桥。
铁道纵队指战员,配合前线作战,冒着炮火硝烟,前进抢修战区铁路。
抢修部队高举着火把赶修铁路。
铁道纵队装甲列车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对空射击,防范国民党军的飞机轰炸扫射,掩护部队前进抢修。
铁道纵队首长黄逸峰向日夜奋战在抢修工地上立功受奖的英雄模范颁奖。参加平津战役,抢修北宁铁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序幕拉开。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铁路运输亟待前伸。1949年1月10日,中央军委电令,铁道纵队4个支队全部集中在关内抢修铁路,首先修复滦河铁桥,保证于1月底使北(平)宁(沈阳)路全线通车,直达丰台。
铁道纵队第1支队入关后,战士们背着行囊,从北戴河向后封台快速前进抢修。
抢修战士齐心合力拨道。
抢修中间休息时,战士们在雪地里跳起欢快的舞蹈。
滦河旧铁路大桥破坏严重,铁道纵队第4支队指战员自1949年1月4日起,日夜奋战在桥梁工地上进行突击抢修。
1949年1月23日,铁道纵队第4支队的指战员们,提前抢通滦河铁路大桥。
解放天津激战之时,铁道纵队集结在前沿,边排雷边抢修,经过30多小时的奋战,抢通了前沿铁路,大批坦克、装甲车运往了前线。
参加渡江战役,抢修津浦和平汉南段铁路淮海、平津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面临渡江作战任务,铁道纵队立即南下进行铁路抢修。
抢修部队誓师南下抢修津浦线。
为加快抢修进度,设在列车上的“流动铁工厂”,日夜不停地为工地服务。
铁道纵队第3支队完成津浦线北段抢修任务后开赴蚌埠,在淮河两岸摆开战场,于1949年5月1日开始抢建淮河便桥。
潜水员为建好淮河大桥基础,在水流湍急、河床坡度大、地质复杂的河水中作业。
潜水英雄王吉珍,为移正沉箱,连续3次冒险潜入12米深的淮河激流。他在拴第3个挂钩时,不幸被暗流冲进沉箱木格里,潜水衣被扭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3支队指战员在波涛滚滚的淮河,采用大型木笼填石做基础,组立木排架桥墩。指战员经过两个月的苦战,1949年7月1日,一座半永久性的500米长的铁路便桥横跨淮河两岸。中断12年的津浦铁路从此全线通车。抢修战士高唱胜利凯歌,开赴新的战场。
铁道纵队前线抢修大队,冒着敌人的炮火,于1949年5月中旬,抢通了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铁路。图为战士们正在抢修上海近郊的清阳江大桥。
抢修部队在信阳浉河便桥工地运送木排架。抢修部队顽强奋战,于1949年7月6日架通浉河便桥。向大西北进军,抢修陇海铁路1949年5月,第一野战军向大西北进军,刚刚由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组织部队从洛阳出发沿陇海铁路西进,一面侦察线路,一面部署第1、第3支队投入抢修。抢修洛河便桥
洛河桥正桥毁于抗日战争时期,铁道兵团第3支队第3桥梁大队担负抢修任务,并于1949年7月中旬,开始打桩立排架抢建便桥。
战斗在洛河便桥工地的指战员们,仅用11天就架通了便桥。抢修部队施工期间,连续遭到洪水袭击,几经努力做好的工程毁灭于一旦。广大指战员连续4次战胜洪水,3次修复被毁工程。9月9日,洛河便桥被洪水冲毁,战士们在洪水过后打捞钢材。
抢修部队与洪水顽强搏斗,再次修通便桥,为陇海铁路抢修材料的运输供应提供了有利条件。图为指战员们欢庆洛河桥胜利通车。
抢修8号桥
陇海线上的8号铁路大桥,长150米,高45米,为当时全国第一高桥。国民党军撤退时,把1、2、4号桥墩下部炸坏,并烧毁所有施工设施,剩下5座遍体鳞伤的桥墩。
铁道兵团副政治委员崔田民号召抢修部队战胜困难架通8号桥,提前打通陇海铁路。
担负抢修8号桥任务的第1支队第1桥梁大队,没有登高设备,脚手杆供应不上,无法登上墩顶,干部战士心急如焚。部队领导号召大家献计献策,把光荣的名字留在8号桥上。
第一支队桥梁大队3连职工杨连第,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桥墩上遗留的铁夹板搭单面脚手架,登上桥墩。
杨连第带领18名勇士搭架云梯成功,把红旗插上45米高的墩顶。
由于修复正桥所用钢梁规格不同,有4个桥墩需降低高度,凿除混凝土总量达49.8立方米。杨连第创造出小药量浅眼密爆法,提高了凿除进度。部队从1949年8月21日开始,奋战59昼夜,于10月18日架通了8号桥,为打通陇海线排除了最大障碍。
杨连第勇敢机智,攻克登高作业难题,为抢修8号桥做出了突出贡献,荣立大功,并被誉为“登高英雄”。抢筑高填土路基
陇海铁路线807、809、810公里3座高桥毁坏极为严重,由于缺少修桥机具和钢材,短期内难以修复,铁道兵团决定全部改为高填土路基。
第3支队抢修部队在河南省1.1万余名民工密切配合下,从1949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用工33万工天,填土近32万立方米,胜利完成路基修筑任务,大大加快了陇海铁路的抢修进度。
人民群众同抢修部队并肩战斗,在810公里大桥地段抢筑高填土路基。
抢修部队在灵宝大桥搭起枕木垛桥墩,架梁铺轨。
1949年11月7日,陇海铁路全线通车,沿线政府和人民群众送礼献旗,慰问子弟兵。
晓东作品选
【晓东诗刊】第230期,《十二生肖组诗》
【晓东诗刊】132期,【二十四节气最美诗影组合】
【晓东诗刊】98期【鹧鸪天 十二月花令】珍藏版
【晓东诗刊】90期,《铁道兵情怀》
【晓东诗刊】100期【采桑子 中国十大名花】经典
【晓东诗刊】129期,重温经典【黄鹤楼】
【晓东诗刊】129期,重温经典【长征组歌】
向英雄的铁道兵敬礼!请转发到您所认识的铁道兵战友,并留言部队和姓名作永久纪念。89304部队测量兵艾晓东,向战友们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