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字的含义(中华二字的来源)

网友提问:

中华二字是怎么来的呢?中字和华字都具有哪些意义?

优质回答:

中华,是中国中部地区,既中原河南,华,华美。既华美中的国家,就是中华。所以我们的祖国又称中华,华夏。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二字的来历是由“中国”的“华夏族”演变而来。中字就代表“中国”,华就是华夏族。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有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感到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不过,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洲、“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

“华夏”的说法也产生于夏朝,华夏就是“夏族”,也称“华夏”或者“华夏族”,“夏”是广大的意思,“华”是“花”的衍变,“华夏”意即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所以中华也称华夏。

其他网友回答

其一,众所周知,“中华”二字中的“中”字来自于“中央之国”之意,那么其中的“华”字又来源于什么呢?中国传统儒家解释之中一般认为中华、华夏等词中的“华”来自于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传·左定十年传》中曰:“夷不乱华。”《疏》解释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再如《尚书注》中所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都是这个意思。但无论是《春秋左氏传》还是《尚书》都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是“圣人之书”,他们在其中对于历史、民俗等领域问题进行解释时难免以圣人之学为旨归,而忽视历史事实。比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词有许多,我们的先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中华’一词来做我们的族称?而不是选择‘中礼’、‘中仪’、‘中章’、‘中冕’、‘中彩’来做我们的族称呢?”而且,在中华民族的早期,当时的“中华”先民们与其他民族的早期人类一样还都处在“披树叶,裹兽皮”的原始社会,又有什么“冕服采章”可言?

其二,中国传统儒家解释之中一般认为中华、华夏等词中的“华”来自于服章之美。比如《春秋左氏传·左定十年传》中曰:“夷不乱华。”《疏》解释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再如《尚书注》中所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都是这个意思。   但无论是《春秋左氏传》还是《尚书》都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是“圣人之书”,他们在其中对于历史、民俗等领域问题进行解释时难免以圣人之学为旨归,而忽视历史事实。比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就提出:“形容服章之美的名词有许多,我们的先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中华’一词来做我们的族称?而不是选择‘中礼’、‘中仪’、‘中章’、‘中冕’、‘中彩’来做我们的族称呢?”而且,在中华民族的早期,当时的“中华”先民们与其他民族的早期人类一样还都处在“披树叶,裹兽皮”的原始社会,又有什么“冕服采章”可言?

其三,前几年有一部由网络作家唐七公子小说《华胥引》改编的电视剧,且不论作者在抄袭事件中犯了多大的错,《华胥引》这个小说的名字却是下了功夫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野蛮时代”确实曾有一个部落名叫“华胥氏”。据《史记·帝王世纪》记载:“包牺氏母曰华胥。”《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又据《太平御览》引《通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殁,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凡十五代,皆袭包牺(即伏牺)之号。”由上可知,华胥氏为伏牺氏之母,而之后的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等都是伏牺氏的后代或分支,即他们也是华胥氏的后代或分支。由此,在之后的将中华称为“华”而非“中燧”、“中包”等也是理所当然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