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发病条件(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网友提问:

种植玉米,易发生小斑病,要如何防治呢?

优质回答:

玉米小斑病是夏玉米的常见病害,是一种玉米真菌性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20%,给农民朋友带来经济损失。

在玉米抽雄、灌浆期都可能发病,发病部位主要有主要有叶片、叶鞘、果穗等。发病初为叶片上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者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等,发病部位叶片背面有霉层。

玉米得了小班病如何防治呢?

1、可根据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选种抗病玉米品种及用种衣剂拌种,减少连作,最好玉米和小麦轮作。

2、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做好田间管理,特别是大喇叭口期,做好肥水管理,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生殖器官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玉米追肥的第一个时期。在拔节至开花期的时候既要做好玉米化控又要保证营养供给,通常选用缩节安、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作为玉米化控剂使用。

3、玉米小班病要以预防为主,农民朋友可以在苗期喷施96%的恶霉灵3000倍液可以防治玉米大斑病、玉米圆斑病等。在玉米抽雄前后根据病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成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成6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到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即可。

以上就是玉米小班病的防治方法,仅供农民朋友参考使用!

更多文章和视频请关注@三农科普 每天持续更新,欢迎阅读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常与大斑病混发,统称为玉米叶斑病。在温暖潮湿的夏玉米种植区常发,一般年份如种植的感病品种可减产10%以上,重者达到50%左右。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抽雄后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玉米小斑病造成的病斑较大斑病小,但数量更多。初为水浸状,后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或长圆形,可互相连接成大型枯斑,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叶片病斑根据品种抗病性不同而有差异。在抗病品种上,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有明显黄绿色晕圈。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椭圆形或纺缍形,病斑不受叶脉限制,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深色边缘,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或者,病斑呈不规则椭圆形,或受叶脉限制为近长方形,有明显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

玉米小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带菌种子上越冬。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侵入。在25度左右,降雨多、结露时间长时发病重。植株脱肥生产不良、地势低洼、土壤粘重丶播种过迟等,利于发病。

玉米小斑病通过气流传播,可多次侵染,所以应以种植抗病玉米品种为基本,综合防治:

(1)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体。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可选用卫福等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带菌播种。

(3)在玉米抽穗前后,开始喷药防治,可选用苯甲.嘧菌酯、苯甲.咪鲜胺、戊唑醇、丙环唑、腈菌唑、氟菌唑等药剂喷雾。严重时应连续防治两至三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