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周杰伦唱的歌,大部分都咬字不清,为什么还能这么火呢?
优质回答:
允许我先扯远点,扯到最后就是问题的答案。这种回答不是“问答”的规范格式,用我们院焖面馆老板的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就不会有推荐量。因此,我也就不配图了。
很多中国音乐家企图融合blues甚至更高级的Jazz音乐和中文歌词,鲜有成功者。
汉语的四声和英语的升降调天然矛盾,不可调和。
当汉语遇到更时尚潮流的“嘻哈”时。更显尴尬,即便牺牲汉语的平仄。很多汉语嘻哈更像快板,黑人的那种韵律感荡然无存。
也就是说当今世界最高级和最潮流的音乐都排斥汉语。
然而,有充分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完整的音乐形态诞生的时候西方人可能还在蒙昧中挣扎。
纯正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后来有很多学者企图说明七声音阶也最早在中国形成,我觉得有点扯),可能天然契合汉语的平仄和四声发音。古时的词都有词牌,词牌就是固定、规范的音乐谱式。所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自宋以后,汉语音乐体系就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群体参与和弘扬。包括后来的昆曲,怡情小趣耳。
很多民歌、民谣都是五声音阶。《茉莉花》、《小河淌水》等;流行歌里的《波斯猫》、《绿岛小夜曲》也是五个音符;我们的国歌也是五声音阶。
而人耳可辨识的音符为12个(7声音阶基础上增加了5个半音,钢琴上对应7个白键、5个黑键)。
综上,现代音乐旋律、节奏、律动与汉语发音上有不少融合的困难。陶喆、周杰伦都作出过很多牛逼的尝试,周杰伦的方法就是故意吐字不清,牺牲汉语语义表达、模糊汉语四声发音来迁就音乐的韵律感。
我继续扯,反正你也管不着。
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汉语及汉语思维与来自于西语的现代艺术(电影、音乐、油画等)有没有背后的天然冲突?如何融合和突破?
个人感觉很可能在肢体表达、器乐演奏、装置艺术等与汉语及汉语思维联动最少的艺术领域,中国人会最早突破,在世界现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代舞、钢琴演奏、抽象画作及装置艺术等方面。
这绝不意味着汉语文化天然不牛逼。事实上我还有一个百思未得其解的问题是,曾经辉煌的汉唐宋文化血脉是如何断裂、平庸化的?尽管山水画、杂剧、瓷器制作、小说等文化类别得以传承、弘扬和茁壮。但最代表汉语意态和旨趣的诗词歌赋以及与之呼应的音乐呈现确是堕落、平庸了。元朝(时间短)、特别是明朝到底发生了什么?大概是来自田野的朱元璋天然缺乏自信,过于强调统治秩序,阉割和钝化了士子的独立狂狷、气血淋漓,从此再无晓风残月,也无大江东去。
汉语文化从来不缺牛逼呈现。如果不自我鄙视,80、90年代早期的摇滚、流行歌曲朦胧诗、现代画作、具有高度原创感的第5代导演的早期作品、自由表达的散文、小说也曾忽如一夜春风来,也曾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似乎睡狮已醒。
再后来的时代仿佛又突然失去了荷尔蒙,变成了脱水蔬菜。
有意思的话题,想到哪里扯到哪里,连百度验证都没有,错谬肯定很多,你别和我当真。
其他网友回答
粤语、闽南话、俄语……我都听不懂,我是不是不能听歌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台湾流行音乐,源自英美日等国家。但日本是主体,欧美为辅(一直冲撞和影响主体)。但主体大致不变—就是人声主旋律。其他的器乐元素,只有服务和衬托主旋律的功能。这就导致,台湾出身的周杰伦,他的音乐逻辑,侧重人声旋律,而非均衡的发展,利用所有的音乐元素。
因为商业歌手的身份,最大的局限就是最巅峰时期音乐的实验性不够。
如果说《Jay》同名专辑只是一个意外的话,《范特西》则在《Jay》RB的骨架上加重了说唱和金属,周氏风格正式形成。然后出于市场和商业方面的需要,03到08一直在维持风格,一张专辑的编排接近于模式化:几首洪敬尧老师编曲的各类嘻哈说唱,几首林迈可老师操刀的周氏RB小调,以及非常体现钟兴民老师功力的弦乐情歌,最后加一首中国风和一首随机曲目。那些异域风格的歌像布拉格广场,米兰的小铁匠,夜的第七章,以父之名等等虽然披着各种华丽的外衣,但本质还是局限在周氏嘻哈说唱的骨架里面,音乐本质没有改变,只是在旋律音阶与节奏切分上做了变化。杰伦在印第安老斑鸠里尝试酸爵士,惊为天人。《依然范特西》再一次求变,迷迭香尝试把爵士和Bossa Nova结合在一起,结果却被骂成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反差竟如此之大。
杰伦真正开始跳出自己舒适的领域是跨时代专辑开始的。免费教学录影带对即兴蓝调的改编尝试,嘻哈空姐对于英伦摇滚和电子元素的合成尝试,雨下一整晚的古今交错等等。包括之后的哎呦不错哦,12新作和床边故事。杰伦有意识地控制了电音的比例,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质量。事实证明,当杰伦能够放下市场的包袱的时候,他是有能力去挑战除去RB以外的其他音乐形式的。可能他更需要一个杰出的编曲团队帮助他,而不是黄老师。
杰伦唯一能说得上是缺陷的是摇滚的尝试。非常喜欢蔡科俊老师,但无奈杰伦的嗓子单薄,效果不好。
旋律性强的抒情歌是他较为擅长的。弱化了旋律线本身的张力和倾向,将推动歌曲进行的责任更多地放在和声上。具体表现为,旋律音节奏均匀,都能落拍点上,演唱动态不大。从头到位都很均匀——让人觉得有青春味。
因此,和声推动旋律走向显得比较重要了。旋律与和声它们本身是不可分割的。考究的旋律线往往贴合并融入和声之中。周杰伦对旋律写作的把握得益于他曾经的音乐的学习经历。古典和声强调功能性,和声的功能性强,个个分明,让人觉得“单纯的好听”。功能性强意味着倾向性强,推动旋律进行。相比之下有些歌手很多歌曲的和声相对单薄,导致旋律和和声两层皮的脱节。周杰伦却可以做到两者的平衡,因为他知道一个和弦意味着什么,旋律的产生是从和声声部的排列变换中而来的,正是和声写作的扎实才可让旋律游刃有余,不受限制,有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显局促。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大灌篮》等等配乐。
歌曲作曲人写歌比较多情况是一边咏唱同时作曲的,也就是相对先产生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和声继而跟上。可参考一个比较夸张的对比就是各大歌唱节目的选曲,一个个歌唱技巧十足,旋律花哨,动态大,和声扎实的作曲人中,林俊杰相对更偏歌唱性一点,偏重旋律线的推进,例如《关键词》《心墙》,旋律线的设计比较用心思。希望JM不要打我。
周杰伦的节奏感强的歌包括rap,之中一部分是快旋律歌。重音比较规整,都落在重位上,常规和声,经常是他惯用的几个和弦,比如句首一级到二级给人感受较为温暖清澈的走向的和声进行,有些歌的旋律线中的节奏型非常丰富,但没有错落出太多复杂律动,本质是一套密集了节拍的旋律性强的唱词。
律动的精髓通过节拍细分后的重音重组体现。从另一角度说即使拍速慢、无打击乐器的歌曲,依旧可以做到律动感强。 周杰伦能在一首歌内留出更大的发挥余地,避免杂乱元素的堆砌。一些不入流歌曲的反例也很多,AB两段脱节,拆开说这是两首歌也没毛病,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就是律动上出的问题。
总体来说,周杰伦对旋律也就是歌曲作曲上把控能力非常强。个人觉得他在节奏律动上的能力已经属于东方人中较高的,但略不及“旋律性”这方面天赋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