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灭商的原因(周灭商的真正原因)

网友提问:

周灭商后,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优质回答:

如今谈论商周之变,有股为商纣王翻案之风,称他打破了商人无限崇拜神仙的陋习,任贤使能,并成功地镇压了东夷叛乱,应该是位贤德之王,只不过是被周人给抹黑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完全否定了周人,称周灭商是落后文明取代了先进文明,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可历史果真如此吗?

武王伐纣的关键一役——牧野之战,《尚书·武成》篇曾提到:“(商军)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在决定商、周命运的关键时刻,一代“贤德”之君商纣王的部队竟然出现了倒戈相向的局面,怎么会这样?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商纣王军队主力此时远离商都,正在山东镇压东夷叛乱;因此,商纣王被迫临时组织军队来抵御周人的入侵。这些临时部队当然不如商纣王精锐那么忠心,战斗力也不强,所以才会阵前倒戈。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可靠。

在武王伐纣前,商纣王确实曾经派兵镇压东夷叛乱。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分析,商人与东夷的这场大战,持续长达260多天,而且战事极为惨烈。《左传·昭公十一年》在评价这场战事时就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可见,即便商纣王最后取得了这场胜利,但也损失惨重。因此,商军主力镇压东夷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但商人镇压东夷之战是在哪一年?

《左传·昭公四年》中也提到过这场战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从这句话可以判断,在商纣王讨伐东夷之前,商国曾在黎国附近举行过一次大型军事活动。黎国即耆国,位于今山西省长治西南。据清华简《耆夜》记载,在周武王八年的夏秋之交,毕公率周人攻占了黎国。当时商王都所在地,就在太行山脚下;黎国落入周国之手,这意味着周人之刀已经伸到商人头顶,随时都会砍下!

为了抢夺回战略高地,商纣王被迫派军队上太行,前往攻打黎国。商周之际,国家一年四季都会组织模拟军事训练的打猎活动,分别称作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既然商国军队此行被称为“黎之蒐”,那么应该就是在周武王九年的春天。就在此时,东夷人见商王国将主力调上了太行山,也趁机发动了叛乱。最终,这引发了商与东夷之间长达260多年的惨烈大混战。这就意味着,商人镇压东夷之战,在周武王九年底前后就已基本结束。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是在他执政第十一年的甲子日,此时商人镇压东夷之战结束已有一年多时间。早就意识到周人威胁的商纣王难道还不能将主力调回商王都,来防范周人?

因此,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并非主力的说法并不可信;商人军队的阵前倒戈,必然还有其它原因。

沙文汉先生在《中国奴隶制的探讨》一文中,对于商人军队的构成有过详细论述。他认为商人军队的构成中,很大部分为奴隶兵。

从考古发掘来看,商人在修建宫殿时存在殉人的习惯。而且在宫殿周围的杀殉,还有着比较固定的格式。殉人位置存在内外之分,葬在内部的大多不携带武器,仅宫门之处的殉人有执戈(或带犬);葬在宫外则是军队,有官有兵,分为车兵和徒兵。除车兵和军官为全身葬外,其余的普通士兵都是杀头葬。杀头葬的士兵,不但没有明器陪葬,甚至武器都是集中摆放。

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商人军队中等级分明,普通士兵即便是成为了商王警卫兵,身份依然是与猪、羊等牺牲一样,地位极其低下。而军官和车兵不但是全身葬,往往还另有殉人和明器陪葬。这种现象说明,即便是在商人军队中,普通士卒也大部分都是奴隶。

此外,从现代考古发掘的多处商代遗迹看,殉人数量也极其众多。1976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商代王陵东区发掘了一系列商代祭祀遗迹,属于商王武丁到禀辛时期。在这些祭祀遗址中,竟然发掘出多达1300多人的人牲。在1950年发现的河南武官村商墓中,陪葬人多达五十二名:其中,有棺、有随葬品的人殉十三具;其余陪葬人则身无外物,被当作了人牲!

从这些考古遗迹来看,商代社会的奴隶数量是极为普遍的,甚至连在人殉时都区分“殉人”和“人牲”——这种阶级性的差异文化,甚至被带入了地底下!

为能与强大的商人对抗,周人也有意识地利用了商国内部的这种阶级鸿沟。

清华简《系年》记载:“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所谓“帝籍”,就是将周人旧有的籍田制,套上祭祀上帝的名头,来吸引商人底层的投奔。籍田制,就是原始的农村公社生产模式:公社成员不但政治地位相对平等,在公田之上的劳作完成后,私田之上的收获还能全归农民个人。如此平等而且获得独立经济收入的帝籍制度,对比商国奴隶制生产模式,无疑相当于一场土地革命!

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中的多数奴隶兵之所以会临阵倒戈,其政治基础正是周人所创立的“帝籍”制度。因此说,周人推翻商人统治,本身就是一次历史的巨大进步!

从考古发掘出的各类遗迹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证实。

综合各地考古情况,学者们发现周时人殉葬制还存在,但并不普遍,而且多集中于西周早期。从已发掘、有殉人的周代墓葬看,周人所用人殉数量极少,与动辄杀上几十、上百人陪葬的商人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到目前为止,考古所发现殉人数量最多的周人墓葬只有四人,远逊于商人。至于祭祀用人牲,就更加罕见。西周时代的祭祀人牲案例,仅见于洛阳北窑村一地,属于新建房屋时的杀殉。由于此地为殷遗民集散地,这更有可能是商人遗族所为。(《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章 商周制度文化比较研究》王晖著)

再从《左传》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制度性恢复了殉葬制度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和宋国:秦国是自秦穆公开始,宋国是从宋文公时开始。而这两个诸侯国,都是殷商后裔的国家。而其它周人后裔之国,虽然偶尔有出现过殉人现象,但却没有制度下恢复殉人文化的记载。

从以上这些分析可看出,即便是周代奴隶并未断绝,但在文化上并没有将奴隶视为牲口、任意宰杀了。这难道还不是历史的进步?

公正地说,商纣王并非人们印象中的一无是处的庸君。以《史记》对他的描述看,商纣王文武双全,是位人才。从各类史料看,商纣王执政能力之强,也超乎人们预期。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最终变成了暴君的史实——正因为他能力太强,所以才会“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自认智力高人一等,别人都不如己,才会固执得听不进他人劝谏,慢慢地堕落成了只能听阿谀奉承的暴君!

商纣王刚愎自用而且暴虐成性,商国社会又是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商国不亡,更待何时?将商纣王本人执政过程中少数几个亮点放大成文化上的先进性,确实是有些过了。

所以,周人灭商确实应该是一次历史的重大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只能是进步,没有倒退的,商王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每个王朝都会在前一个王朝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辉煌,商王朝也不例外,商王朝与夏王朝比较中央集权更加强大了,这从商王朝的扩张战争可以看出,而且商王朝时期的对外贸易也活跃起来。而周朝取代商朝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太行山下的朝歌,统治范围不是很大,向南没有越过淮河,向东没有越过泰山,向北没有到达永定河,向西只到关中中部,而且和周边部落关系紧张,商王朝主要的成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多大成就,这方面从甲骨文可以看出,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卜词,既没有大事件记载,也没有法律法规。

而周王朝时期统治范围,东过泰山,南越淮河,北达燕山,西过洮河。几乎是囊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周王朝时期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统一了华夏诸侯,更为重要的是周王朝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周王朝制定的礼乐典章是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根本大法,中国封建王朝无论怎样更替,都没有逾越过周礼,而且在中华建筑文化方面也制订了城池文化,一直影响到近代。

其他网友回答

是进步。周代商汤是革命,证明了天命是可以转移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神主宰了世间万物。而周以革命代替商汤,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强调有德才是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成为以后三千多年改朝换代的合法依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