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儿子是不是错的(劝朱元璋不要分封)

网友提问:

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不吸取教训?

优质回答:

朱元璋采取分封制的方式进行护卫国家,以图达到朱家王朝长治久安;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统治,其中封王建藩也是他的一个重大举措。由于都城建立在南京,远离塞北,北元势力时常出没塞下,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此时,朱元璋已对开国文武功臣越来越不放心,不过他又对宋、元时期皇室孤立、宗室衰弱、朝廷一旦危急宗室无力援助的教训却牢记在心。

为了保持朱家王朝的长久统治,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理,朱元璋便决定采用古时的封建制,挑选一些“名城大都”分封诸王,待诸王长大后就藩,以达到“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目的。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分封,九位皇千和一位从孙受封为王。以后.又分别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两次分封,先后有十五位皇子受封。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三次分封,除立为太子的长子和早夭的第二十六子外,其余二十四个儿子均被封为王,加上一个从孙,共二十五个王。诸王长大后,纷纷就藩各地。

诸王的封国星罗棋布。为防备北元势力的入侵,明太祖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防线上,选择险要地区,建立藩国。如以北平为中心的燕国,以太原为中心的晋国,以西安为中心的秦国,以大宁为中心的宁国,等等,共设九国。此外,在内地则有周(地处开封)、楚(地处武昌)、潭(地处长沙)、蜀(地处成都)等国。诸王每年食禄米万石,在藩国建立王府,并可设置各类官属,冕服车旗邸第,享受低天子一等的待遇。公侯大臣晋见,必须俯首拜谒,不得越礼,地位十分崇重。但“列爵而不临民”,无权过问地方民政。

在军事上,各王府都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府三护卫,每卫少则三千人,多则一万九千人。诸王之中,塞王势力较大,其中宁、晋、燕三王兵力最强。宁王朱权,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兼辖蒙古三卫精骑,势力显赫一时。晋王、燕王二王曾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军中大将均受其节制。朱元璋对他们也格外器重,尤其是燕王朱棣,因屡屡率军击败北元入侵,再加上多次参与北伐,在北边受命统辖各边镇军马,位列诸王之上。

正当朱元璋分封藩王之时,洪武九年 (1376年),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书太祖,直言藩王封国太大,拥兵太盛,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藩地,夺兵权,势必造成大乱。他建议,趁现在诸王尚未分赴封国,“节其都邑,减其卫兵,限其疆域”。朱元璋见书,大怒道:“小子离间我们父子骨肉之情,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射死他!”等到朱元璋怒气稍稍消解后,朝臣奏请,才将叶伯巨下刑部狱。叶伯巨后来死于狱中。从此以后,朝臣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反对分封制了。

叶伯巨上书之时,藩国尚未完全成形,故而人们多认为叶伯巨是危言耸听。不幸的是,矛盾的爆发比叶伯巨估计的来得还要快。朱元璋死后,先是建文帝削藩,其后就是靖难之役。直到那时,人们才想起被囚死的叶伯巨,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元璋没什么要吸取的教训,因为封自己儿子为王是汉族人坐天下基本都会干的事。

虽然之前有周天子散家产、西晋八王之乱这样的贵族或者皇族内斗导致王朝覆灭的前车,不过那毕竟是少数,太多现实是被家族之外的人推翻,朱标朱棣还是朱允炆,反正都是自家人。

另一方面,儿子不封王,不赶到封地去,都留在身边必然也不得安生,争储导致的流血事件更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