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听到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去的消息,他想)

网友提问:

诸葛亮抱憾病逝五丈原,有一人却大笑高喊:蜀汉有救了!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终于再也坚持不住,在第六次北伐途中因积劳成疾,本打算以七星灯续命,不想被麾下魏延冲击营帐给破坏了,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当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回成都,扶不起的阿斗刘禅落泪,无数百姓哭嚎,群臣更是手足无措。可就在举国哀痛之时,一个蜀国官员反倒是拍手大笑,显得格格不入。他高兴地说道:“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此人正是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人物,名为李藐。

李藐,原为益州牧刘璋手下,在益州本地之中还是有一定名望的。当年刘璋将大好益州白白送给了刘备,李藐就对此表示出了极大不满。在刘备入蜀以后,李藐也是十分反感刘备一些政策,经常公开说刘备的坏话,对其痛骂不已,说刘虚伪。不过当时刘备刚刚入蜀,还需要收买人心,所以没有和李藐计较,渐渐地李藐也是被洗脑,事事都想在为蜀国尽忠。

当刘备因为关羽之死,被陆逊火烧连营,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一命呜呼后,诸葛亮作为丞相,总揽了蜀国的军政大权。不久之后,诸葛亮迫于蜀中严峻形势,同时一心要完成先帝遗志,尽起蜀中精锐发动了北伐战争。说起来,诸葛亮常年北伐,其实是想要挑起魏国内部动荡,并引诱吴国出兵,以此来拖延魏国的发展时间,从而给蜀国留以喘息之机。不过发动战争确实非常消耗国力,因此一些人出言反对,李藐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李藐这么做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他其眼光也始终停留在区区一个益州。从他的角度来看,当时蜀国的人口不到百万(约为94万),远不及魏吴两国(魏国人口超400万,吴国亦有200多万)。在李藐看来,蜀汉国力就最弱小,就应当休养生息,而不是去进行这些无谓的消耗。甚至在他认为,正是因为诸葛亮常年北伐,蜀国这才落到穷兵黩武的境地。

出于这点考虑,当坚持北伐的诸葛亮去世,李藐自然就会拍手叫好。其实他们两个也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刘璋麾下的李藐这个也是完全为了蜀汉的百姓着想的,为蜀国的军民着想的,诸葛亮一死,也就说明战争快结束了,人民也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可即便如此,李藐也不应该选择这种高调的方式,他这种幸灾乐祸的表现,直接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厌恶。要知道当时诸葛亮在蜀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李藐这么做就是得罪了天下人,为平民愤,后主刘禅直接下令将李藐赐死,说起来他这也是罪有应得。可是当时的诸葛亮是当朝丞相,同时还是托孤大臣,权力之大,诸葛亮想做的事任何人都是管不了的。最后就是诸葛亮北伐六次,却是全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是最后一次自己还将命搭了进去。

李藐当时是站在了蜀国的立场,替蜀国的军民考虑。或许他觉得诸葛亮一死,蜀国军民不用再这样劳民伤财,不用再受战争之苦,所以才大笑感叹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成都武候祠有一副名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自古知兵非好战,

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联是对诸葛亮治蜀措施的总结,下联则是对诸葛亮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北伐提出委婉的批评。

蜀国刚平定不久,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而诸葛亮却连续六次北伐,皆无功而返,損耗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本就弱小的蜀国雪上加霜,老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蜀国当时只有九十多万人口,兵员官吏却占了十二万。老百姓早已不勘重负,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又加之诸葛亮治蜀严苛法治,受到很多益州人的反对。这种情况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却偏偏要逆天而为发动北伐呢。从诸葛亮本身来说,出身于士大夫家族,为了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成就其忠君之名而流芳百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一个士大的历史局限,没有从战略高度上思考问题,没有为蜀国老百姓的生活考虑,强行进行北伐,导致蜀国步步跌入深渊。诸葛亮如果不死,仍然会一昧地征战不休,结果必然会将蜀国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传为国内。蜀国老百姓如释重负,战争就要结束了,再也不会担心因家人战死而给家庭造成的巨大悲痛,可以安心从事耕作,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官员李藐冲口而出的一句话,“蜀汉从此有救了”代表了整个蜀汉老百姓心声。

其他网友回答

谈到蜀汉丞相诸葛亮,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不少人为之钦佩。历史上,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知遇之恩,殚精竭虑、事事亲为,为蜀国后期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于北伐之前所写下《出师表》,更是让后世无数忠臣为之落泪。就连一代诗圣杜甫,也在作品中写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来表达对诸葛亮的高度赞美。

诸葛亮抱憾病逝五丈原,有一人却大笑高喊:蜀汉有救了!怎么回事?

诸葛亮说得上是蜀汉最有名的功臣了,最后也是在北伐,新复汉室的路途上而亡,确实是算得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死本是应该让蜀国臣民心痛不已,可是却有一个蜀国将领在诸葛亮死后却是拍手大笑。甚至是还说“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此人就是李藐,益州人,

当时的诸葛亮是一心要完成先帝遗志,后来也是制定了北伐中原的计划。朝中人不少人是支持诸葛亮的,但同样的也是有人对此反对的,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不该北伐,其中的李藐就是反对派之一。

可是当时的诸葛亮是当朝丞相,同时还是托孤大臣,权力之大,诸葛亮想做的事任何人都是管不了的。最后就是诸葛亮北伐六次,却是全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是最后一次自己还将命搭了进去。

【诸葛亮抱憾病逝五丈原,有一人却高喊蜀汉有救】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因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消息传回成都,后主刘禅落泪,无数百姓哭嚎,群臣更是一片惨淡。可就在举国哀痛之时,一个蜀国官员反倒是拍手大笑,并高兴地说道:“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此人正是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人物,名为李藐。

李藐这么做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李藐的格局不高,其眼光也始终停留在区区一个益州。从他的角度来看,当时蜀国的人口不到百万(约为94万),远不及魏吴两国(魏国人口超400万,吴国亦有200多万)。#历史冷知识# #读史知天下#在李藐看来,蜀汉国力就最弱小,就应当休养生息,而不是去进行这些无谓的消耗。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诸葛亮常年北伐,蜀国这才落到穷兵黩武的境地。出于这点考虑,当坚持北伐的诸葛亮去世,李藐自然就会拍手叫好。可即便如此,李藐也不应该选择这种高调的方式,他这种幸灾乐祸的表现,直接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厌恶。为平民愤,后主刘禅直接下令将李藐赐死,说起来他这也是罪有应得。

总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死时,李藐是十分开心,甚至是大笑说道:“苍天有眼,蜀国有救”。这个其实并不是诸葛亮和他之间存在什么矛盾,李藐当时是完全站在了益州人的立场,站在了蜀国的立场,替蜀国的军民考虑。李藐觉得诸葛亮一死,蜀国军民不用再这样劳民伤财,还受战争之苦,所以才大笑感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