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悲剧的启示?
优质回答:
一、诸葛亮的性格注定最后的悲剧
始于才华
学富五车:晓天文知地理,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借东南风火烧赤壁,暗设马岱作内奸锦囊杀魏延,火烧博望坡,空城退魏军;口才出众:舌战群儒奠定孙刘联盟,骂死王朗,气死周瑜:军事谋略:名成八卦阵图。政治才能:隆中对奠三分大势。
终于人格
鞠躬尽瘁,为先帝夙愿六出祁山;忠君为国,执意匡扶汉室。
他的人生短板,都出在品质方面:
一是忠诚过度就是愚忠。
无视大局,蜀国力弱,已难以支撑北伐所耗;无视向背,汉室既倒已难扶正;无有自知,虽本人谙熟兵法,但不足据此一统天下;无视民心,大魏新立需要休养生息。
二是健康原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靠身体换成功,终不是上上策。
二、诸葛亮的人生失误
一、战略误判
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又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就必需先占荆州。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又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对时局估计严重不足。后又令关羽孤注一掷破樊城,樊城未下而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刘备听说关羽被杀,执意出川讨伐东吴,破坏联吴抗曹战略决策,诸葛亮仅点到为止,以致刘备之败。本应该刘备汉中称王后,诸葛亮应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的防卫,才是执行隆中决策的正确方针。诸葛亮战略误判,使荆州地失人亡,夭折了隆中战略。荆州之失,关羽责任为次要,主要领导责任当由诸葛亮承担。荆州战略失误与诸葛的大意密不可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意失荆州”。
二、认知不足
诸葛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一统天下已不可能。对手十分强大。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蜀魏百姓均已厌战。诸葛亮连年北伐,是逆天之行。
诸葛亮对自身认识不足。在五次北伐失败之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最后的北伐,成功寄托在上方谷,然而又是“天不祚汉”,司马父子濒死而得救。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他之后,姜维继承遗志,九伐中原,最后也连连失败,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诸葛亮和姜维都没有改变蜀汉的命运。
三、不善育才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这些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首先,虽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陈寿评诸葛亮: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四、用人失当
诸葛亮深知荆州之险要。诸葛亮对守荆州人员方面的严重估计不足,做出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表面看来马谡失街亭及被斩都是咎由自取,极不公正。马谡街亭之战前为参军,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克敌制胜。如献计征服孟获,离间魏帝与司马懿。马谡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位置,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错位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五、不知授权
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六、赏罚不明
首先,罚不平。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军令状,但因刘备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罪”,诸葛亮饶了关羽,放纵了关羽,致后有荆州之败。
其次,赏不信。诸葛亮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在兵弱敌强“的形势下,”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退军无损失,却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在查营时发现兵将、军资无损,从邓芝口中知道是赵云亲自断后,才使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的实情后,也只是以赵云将士保存下来的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而赵云则以”军事不利,不应有赐“谢绝,建议全部充府库。军事失利完全是诸葛亮拒谏、专断用个人爱将马谡为先锋所致,赵云为补救他用人的失误亲自断后以保将士、军资无损撤退,本应有功,诸葛亮却推卸责任将其贬职,即使知道了实情,诸葛亮也不肯为赵云恢复原职,这就不仅有知过不改的错误,而且更有错上加错之嫌。可见,诸葛亮赏罚不明。
七、不听谏言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而是采用武力镇压,待到严重受阻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第二,北伐时,大臣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第三,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提亲率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定咸阳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亮以“危计”拒绝,后也不纳魏延之策。
第四,马谡为诸葛亮深为器重。刘备生前的警示抛之脑后。“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亮却拒“众意”,执意任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
诸葛亮出师20载,对蜀汉的建立功不可没。但由于其自负、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无论是用贤纳谏、南征平叛,还是挥师北伐等,都犯有严重的错误。特别是蜀汉建立后没有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精简机构、用贤任能,导致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从而致蜀汉速亡。蜀汉最先灭亡,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
近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深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三国鼎立的关键时刻 ,抱恨夭折,感到遗憾。诸葛亮如此的出类拔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悲剧呢?
第一,诸葛亮悲剧是违背“天时”的必然结果。刘备与诸葛亮结识,是人才理想的机遇,偏偏在此之前,曹操已经打败袁绍、袁术、吕布等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而且兵逼江南,这就是“天时”,在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时机的情况下,诸葛亮虽然有极高的才能,却无力扭转天命。从诸葛亮一出场他的悲剧命运便伏下来了。最早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是司马徽,这位隐居荆州的名士不介入政治斗争的风浪,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方面告诉刘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另一方面又叹息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这就是说:具有安天下才能的人,如若生不逢时,只能是白白“呕心沥血”。在这种历史悲剧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劳而无功的。魏强蜀弱,失败是无法避免。所以,诸葛亮最后的结论是:“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他只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这是诸葛亮悲剧出现的首要原因。
第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闪光点很多 ,但最重要的两个“闪光点”就是《隆中对》和《出师表》。如果说《隆中对》体现的是诸葛亮审时度势的远大目光,《出师表》则是体现诸葛亮的高尚思想情操。
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给后主刘禅上《前出师表》时,正是马谡献反间计,使曹睿褫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蜀军能长驱直入的大好时机,如诸葛亮自己说:“吾欲伐魏久矣,奈何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然而,当诸葛亮向刘禅上表请求出师时,又是那样忧心忡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看来诸葛亮自己对匡扶汉室、统一全国并不抱太多希望,但他还是要不顾“天时”,仍然要坚持起兵伐魏呢?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把实践对刘备的承诺,来作为完善自己人格的主要内容,所以,他才能违背客观规律
不顾天时 劳师远征,连续向强大的魏国主动出击。
第三,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人才虽然具有超过常人的能力,但也有常人普遍具有的弱点。因此,诸葛亮关键时刻也犯了用人的错误。如“失街亭,斩马谡”一节,诸葛亮执法时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在这里,诸葛亮承认自己用人不明的错误,但没有进一步指出自己过于自信的弱点。诸葛亮明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尚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然而,诸葛亮如此重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偏偏丢失了街亭,他的悲剧无法避免。
诸葛亮的悲剧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结局。刘备与诸葛亮事业失败的悲剧,启示后人:理想存在于人才和天时的抗争奋斗之中;而现实,始终存在于人的周围。诸葛亮的悲剧正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最终结果。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转发,收藏,评论,点赞!看更多精彩内容请您持续关注@九芝海棠
其他网友回答
不懂得放权给手下去做,每每事必躬亲,造成权利维系于一人之身,身死则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