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匡扶汉室(诸葛亮匡扶汉室是逆天而为吗)

网友提问: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优质回答:

诸葛亮北伐,匡服汉室只是一种宣传,打着大义的名号来为其北伐服务。至于为什么要七次北伐,有以下原因:

一,转移国内矛盾,一致对外。

刘备占领四川称帝后,四川就形成三种势力。荆州集团、东川集团和益州集团。

荆州集团是刘备入川建国时带进来的老班底,嫡系队伍。东川集团是原来益州牧刘焉的班底,后来投靠刘备。益州集团是四川本土势力,宗族盘根错节势力最强。但是对蜀汉忠诚度不高,容易反叛。蜀汉集团在四川的统治策略就是以荆州、东川两个集团为基础,压制益州集团。

夷陵之战,使得蜀汉损失惨重。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矛盾突出。自从白帝城托孤后,益州集团的地方豪族先后发起叛乱。著名的就是南中豪门勾结蛮族孟获等叛乱。

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 平定南中,益州集团的嚣张气焰被打掉,暂时蛰伏。此时打出北伐的旗号,使蜀汉政权内部三大集团的矛盾趋于缓和,达到“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目的,巩固了其政权。

二、在战争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做长期的人才储备。

姜维

夷陵之战,大批文臣武将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俘。马良、黄权、黄忠、张南、冯习、傅彤等等优秀的人才一扫而光,让蜀汉痛彻心扉。

蜀汉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局面。“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是真实的写照。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也写到: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而选拔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战争,能够迅速的发掘人才。诸葛亮北伐后,迅速的发现姜维、王平、蒋琬、费袆等英才。

蒋琬、费袆在诸葛亮去世后先后担任丞相。把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姜维后来几乎以一人之力力抗魏晋。王平后来守汉中,多次大败来犯魏军。正式发现这些人才,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才保持稳定的局面。

第三,淬炼新编的军队,提高战斗力。

众所周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蜀军被歼灭的精锐部队就有七、八万人之多。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所率领的蜀军,实际上是一支新组建的、缺乏实战锻炼部队。一支没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军队是不能称之为精锐之师的。只有不断的通过战争才能够打造成钢铁雄狮。

总之,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转移国内矛盾、选拔了人才、锻炼了新蜀军。从而基本实现了其多种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想有所作为的人物,不会畏畏缩缩的被形势所困,必然会创造机会打破常规,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外结东吴联手攻魏,内惠百姓发展经济,利用魏内部各种矛盾,也说不好历史会重写。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是纯粹的希望匡扶汉室,至于为什么明知不可而为之,一方面是缓解蜀国内部派系之间的压力,二是希望通过对外战争,延缓魏国的发展速度。

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则是另一种想法。匡扶汉室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存在了,重要的是延长蜀国的国祚。

而最后北伐的姜维,我认为他也不是纯粹的希望匡扶汉室,而是借北伐借武侯遗志的大旗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对外战争就因此变成穷兵黩武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