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和司马懿智慧谋略不相上下,为什么北伐失败?
优质回答:
战争的胜负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谋略
诸葛亮北伐失败往往不能归结于个人,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
首先国力对比,在刘备未崩殂之前,和吴国交战基本已经把蜀国的家底打完了。好不容易诸葛亮平定了南蛮积攒了北伐的物资,但这个过程中曹魏却是凭借自己广阔的北方领土,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日渐昌盛,军队整体素质比较好。
其次,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蜀国北伐路途遥远,且蜀道难行,运送粮草困难,没有军粮补给,军队支撑不了太久,诸葛亮只能退军。
还有就是蜀国人才匮乏,关羽张飞死后人才不济。背后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被李严撺掇退兵。
本就举步维艰,身边也无可用之人,还都是拖后腿的。最后诸葛亮心力交瘁死于五丈原,接任的姜维也没能力挽狂澜,北伐以失败告终。
反观司马懿确实只需要抢占北原,固守就可以,僵持数月,诸葛亮则不战而败。
虽说智慧谋略不相上下,但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可用资源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北伐失败不在乎个人。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可谓是超一流,自比管仲、乐毅,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让刘皇叔佩服得五体投地。
按理说,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比司马懿还稍胜一点,但为什么屡出祁山北伐都失败,没能帮助西蜀统一天下呢?
我觉得诸葛亮屡出祁山北伐失败,就诸葛亮而言,有三个因素:
一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出兵方案。当时曹魏镇守长安的名将曹真去了洛阳,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接替镇守长安,他是个纨绔子弟,草包将军,根本不懂军事。
大将魏延向军师诸葛亮献策:“听说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请丞相拨给我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带上十天的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就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楙听到我突然来到,一定吓得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留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来救援,还要二十多天时间。丞相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用兵以慎为主,以奇为辅。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军事形势:一是魏国的主要兵力在对付东吴,关中兵力相对薄弱;二是北方多年战乱,人民流离失所,人心思汉;三是让诸葛亮顾忌会用兵的曹真又去了洛阳,无能的夏侯楙做主帅。这是个多么好的时机,魏延敏锐地看到了,请缨出子午谷直取长安。
如果按照魏延的战略战术,夺得长安,东进潼关,以潼关为屏障抵抗曹魏的来兵。诸葛亮领兵由斜谷道进关中,两军会合,据守潼关天险,关中唾手可得了。可惜,诸葛亮一生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奇谋,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二用人不当。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遗言,选派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马谡守街亭。马谡既不遵守诸葛亮对整个战役的作战部署,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哪知张郃乘机猛烈进攻,断绝他的水源。蜀军因为缺水,军心离散,被魏军杀得大败。马谡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到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蜀军重创撤回汉中。
三内部掣肘。后主刘禅没有先帝刘备那么信任诸葛亮了,听信谗言,担心诸葛亮自己做西蜀君主,中途召令诸葛亮回来。还有西蜀派系不团结,李严和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但因为他不是诸葛亮同一阵营的人,刘备死后受到诸葛亮的压制,所以心怀不满、不听诸葛亮调令,延误军粮,致使诸葛亮手里无粮,心中发慌,又北逼撤回去。
天时不到,人和不谐,纵使诸葛亮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屡出祁山,劳而无果,北伐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懿前半生是默默无闻的,后半生才崛起的,而再看一下诸葛亮,他在20多岁就开始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当然,这仅仅是时间上面的区别。两个人最本质的区别是,司马懿给人的感觉就是老谋深算阴险毒辣。北伐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是在北伐期间,诸葛亮作为丞相,却将蜀国治理得比三国其他两国都还好,深受百姓的爱戴。足以见得诸葛亮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而且诸葛亮在刘备在世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军师的身份出谋划策,而北伐时,诸葛亮是以统帅的身份指挥作战的。有人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差,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岂不是说司马懿连一个毫无军事才能的人都打不过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时不我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