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骂王朗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诸葛亮骂王朗厚颜无耻)

网友提问:

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王朗,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优质回答: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很多人对于诸葛亮骂王朗这段剧情,应该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诸葛亮与王朗在阵前,诸葛亮用一大段话把王朗批得体无完肤。而王朗却对此并无招架之力,只是不断重复着‘诸葛村夫’这四个字。最终,王朗被诸葛亮的这番话,活活气死于阵前,沦为笑柄。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上,王朗其实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真实的王朗,其实是东汉末年一位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家,死后以文臣之身封侯,还得以配享庙庭。更为有趣的是,他孙女后来嫁给了司马昭,生下了晋武帝司马炎。

王朗本名王严,师从东汉太尉杨赐。杨赐是当时的儒学大家,三国时期被曹操干掉的那个杨修,就是他的亲孙子。在杨赐的门下,王朗虚心好学,很快就学业有成,之后被拜为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还曾特意为了给杨赐守孝,辞官不做,一时称为美谈。

从这件事也看得出来,王朗是个人品相当不错的人。为了给老师守孝,放弃自己的官位,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如果王朗出生在一个太平世道的话,凭借自己的学问,应该会很容易身居高位。但可惜的是,他恰好遇上了一个乱的不能更乱的时代。

杨赐去世于公元185年,同一年,王朗辞官不做,去给杨赐守孝。在杨赐去世的一年之前,东汉刚刚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在杨赐去世四年之后,汉灵帝病逝,同年董卓入京,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

等到王朗给杨赐守孝结束,重新可以做官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的局面了。

不过,因为王朗的才学,确实极为出色。在给杨赐守孝结束之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荐其为茂才,先是被拜为徐州治中从事,后升任会稽太守。

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期间,治政贤明,颇受当地百姓爱戴。但是,百姓的爱戴,并不能让王朗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脱颖而出。王朗在会稽郡担任太守这几年,恰好是董卓身死之后,北方群雄纷纷独立,争相扩大自己地盘的这段时间。

四年之后,已经横扫江东之地的孙策,率军进攻会稽郡。面对孙策的到来,王朗虽然也曾尽力抵抗,但终究不敌。最终,王朗被孙策所擒获。

对于王朗,孙策是很欣赏的,很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曾多次让人去劝说王朗投降。奈何王朗是个喜欢坚持自我的读书人,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报效于皇帝,自然不愿为孙策效力。最后没办法,孙策既不能招揽他,也不能直接杀了他,落得一个擅杀人才的骂名,所以就只能将王朗给流放了。

在被流放的这段时间里,王朗虽然日子过得很惨,但却依然坚守心中的道义,收容亲友旧属。

王朗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绝世枭雄,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好人。

就这样,王朗被流放几年之后,随着孙策被刺杀,江东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当中。恰好此时,曹操刚刚打赢了官渡之战,成为北方的新一代霸主。曹操早已听说王朗的贤名,于是便派人秘密前往江东,去征召王朗。

面对曹操的征召,王朗二话没说,直接就答应了下来。或许在当时的王朗眼里,此时的曹操,是拥护汉献帝的大忠臣,所以才甘愿为曹操效力。不过,虽然王朗答应了曹操的征召,但怎么去也是个问题。当时江东虽然混乱,但孙家肯定不可能允许王朗这种人才随便外流,跑到曹操那边去做官。

就这样,王朗接下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终于离开江东,辗转来到许都。

到了许都之后,曹操对于王朗的到来,十分重视。直接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

此后的十几年里,王朗历任少府、奉常、大理,主抓刑狱方面的工作。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上位后,将王朗升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行称帝。曹丕称帝后,改封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叡登基。曹叡登基后,王朗升任为司徒,改封为兰陵侯。次年,王朗病逝,因功配享曹操庙庭。

至于王朗为何会留下被诸葛亮‘骂死’的笑话,这恐怕就要归咎于演义小说的杜撰了。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倒是确实对得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王朗去世这一年。不过,在正史上,并没有王朗随军出征的记载,所以王朗自然也就不可能被‘骂死’于阵前了。

王朗死后,又过了三年,他的孙女王元姬,嫁给了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嫁给司马昭之后,王元姬陆续生下了司马炎、司马攸、司马兆等数子。晋国开国后,王元姬被尊为太后,四年之后病逝,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陵。

从当时双方的家世来看,这桩婚事倒也相配。但是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之后,司马家就反手干掉了曹家,开创了晋朝呢?

王朗的一生,早年颇为曲折,但晚年则相对顺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朗算是三国时代的最终赢家之一了。至于被诸葛亮骂死阵前这件事,其实只是后世演义小说的杜撰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这种死法也算相当的奇葩和搞笑。

(王朗剧照)

在其中的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罗贯中这样记述了整个过程。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司徒王朗为军师,这时的王朗已经76岁了。在开战的前一天,王朗请命去和诸葛亮阵前对话:“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郭淮对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诸葛亮何等样人?竟然能被说服?”

第二天,魏蜀两军列阵于祁山之前,魏军探子催马至阵前,对着蜀军大喊:“军师请对阵主将答话。”蜀军关兴、张苞分列左右而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羽扇纶巾,素衣皂绦,端坐车中,缓缓来到阵前。

王朗纵马而出,先是斥责诸葛亮师出无名,“强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接着又对魏国极尽吹嘘,“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尔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还不忘劝诫诸葛亮归顺魏国,“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诸葛亮连发数炮,批的王朗体无完肤。他先称王朗为“汉朝大老元臣”,戳到了王朗的痛处,然后又将他的一番慷慨陈词斥为“粗鄙之语”,接着乘胜追击,“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

此时的王朗已失去了理智,毫无还手之力,气急败坏语无伦次地骂诸葛亮为“村夫”。诸葛亮没给王朗喘息的机会,“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在诸葛亮一番连珠炮的打击下,王朗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诸葛亮剧照)

后人还赋诗一首,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予以盛赞:“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王朗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吗?他真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王朗,字景兴,东海郡郯人。汉灵帝年间,王朗就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他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儒家经典,被拜为郎中,后出任彭成国菑丘县长。杨赐死后,王朗辞官为他服丧。

公元190年,王朗被汉献帝任为会稽太守。

公元194年,孙策率大军进攻会稽,王朗部下虞翻劝其暂避锋芒,不要以卵击石。但王朗认为自己食朝廷俸禄,理应尽朝廷命官之责,于是在固陵迎战孙策。

孙策数次进攻均告失败,后来采纳了孙静的计策,才打败王朗。王朗为了保全族人,不得已投降了孙策。孙策久闻王朗饱读诗书,仰慕已久,派重臣张昭劝王朗效命于他。但王朗坚决不受。孙策爱惜王朗的才干,不舍得杀他。

公元196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招纳王朗,在辗转数年后,王朗才来到许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从此,王朗历经曹魏三代,担任曹操时期的军祭酒兼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在担任大理时,“务在宽恕,罪疑从轻,以治狱见称。”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称帝,升王朗为司空,和华歆、钟繇同为三公,被曹丕赞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公元227年,曹睿即位,王朗转任司徒,封兰陵侯。第二年,王朗以近八旬的高龄,病逝于许都。由此可见,王朗之死属于寿终正寝,根本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

(曹操剧照)

王朗一生虽然远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等人有名气,但他也不乏许多卓有成效的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恤民情,强调轻徭省刑。

在曹丕时期,身为御史大夫的王朗多次提出,帝王因体恤百姓,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让他们能全心投入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也能增加国家的收入。同时还建议官吏“慎法狱”,不能乱杀无辜,更不能草菅人命。

二、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魏文帝喜欢狩猎和写诗作赋,朝中官员屡次上书,但均遭到曹丕的处罚,要么被杀,要么招致罢黜官职。在此情况下,王朗依然直言进谏,劝曹丕“务戒慎,垂法教”。曹丕碍于王朗德高望重,虽没有为难他,但也对他的劝告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魏明帝曹睿喜欢大兴土木,广纳后宫,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乏善可陈。王朗也多次规劝他“勤耕农、习戎备”,不必广造宫殿,劳民伤财。同样,曹睿还是对王朗的建议置之不理,任性妄为。

三、富才干,通经典。

王朗最初就是因为通晓经典,而被汉灵帝任命为郎中,后来拜太尉杨赐为师后,他的才华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王朗一生博学多闻,著作颇丰,先后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文集34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王朗多有赞誉,认为他“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 朝不谋夕, 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魏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王朗绝不是诸葛亮口中的“厚颜无耻之人”,而是一个满腹经纶、洁身自好、“一时之俊伟”的人。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其他网友回答

治世之能臣。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王朗。

魏文帝曹丕曾言:“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他对王朗的评价颇高,赞誉有加。

能得一代英主曹丕如此评价,被赞“一代伟人”,王朗的能力毋庸置疑。

在历史上,王朗可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不堪,什么厚颜无耻,什么断脊之犬,这都是不存在的,他在曹魏,乃至后世的风评甚好,王沈赞:“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陈寿赞:“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王朗这一生,不客气地说就是天选之子的一生,没有经历多少波折,是顺风顺水。

王朗早年拜入太尉杨赐的门下,杨赐背景雄厚,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是东汉末年朝堂最举重若轻的一股世家势力。因此,自王朗拜杨赐为师的那刻起,借着杨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的仕途就注定不会有多少坎坷。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拜入杨赐门下没多久,王朗就被朝廷拜为郎中(负责守卫宫殿,侍奉皇帝左右,待过一段时间后,中央或地方官出现缺额,则由郎官补缺)。后来杨赐去世,王朗因需要服丧,短暂辞官,暂时错过了补缺。

然而,杨赐的去世,并未影响到王朗的仕途。服丧期满后,王朗就被地方大佬徐州刺史陶谦看中,举为茂才,拜徐州治中从事(徐州刺史高级佐官之一,负责徐州诸曹文书的管理),成为徐州地方高官。

193年,王朗建议陶谦派遣使者入京参拜被李傕、郭汜控制的汉献帝,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其谏言。汉献帝接到以陶谦为首的徐州官员的效忠奏章后,大为振奋,遂下诏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自服丧期满,短短数年,王朗就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一郡太守,成为封疆大吏,不得不说王朗的仕途实在是太顺啦!

当然,王朗的能力也的确是配得上朝廷对他的重用。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政绩卓越,深受会稽百姓的爱戴。且自始至终都忠于朝廷,纵使汉室颓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纷纷流露出割据自立的野心,王朗也未曾想过要自立。

196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进攻会稽,这时会稽功曹虞翻建议王朗赶紧弃城逃跑,可王朗却是坚持不允,他认为自己是朝廷派来治理会稽的主官,有义务也必须保护会稽,不能让朝廷和会稽百姓失望。

于是,王朗毅然决定与孙策交战,在固陵列阵抵御孙策军。期间王朗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数次击退孙策军的猛烈进攻,孙策是被王朗搞得焦头烂额的。后来,还是在孙静阴谋诡计下,孙策才打败王朗。

王朗被打败后,就被孙策俘虏。对于王朗这么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才,孙策自然不会放过,为了让他归顺,孙策派重臣张昭劝王朗为他效命,可是纵使孙策如何的威逼利诱,王朗坚决不肯投降。

孙策见王朗不降,虽然很是愤怒,可惜才的他也并未立刻杀他,而是想用自己的诚心和耐心,去换得王朗的效忠,所以只是将他流放。

流放期间,王朗还经常多行义举,经常用自己的钱去收容体恤亲友旧属。

主政会稽,受到百姓的爱戴;阻挡孙策,数次击退孙策军;流放期间,多行义举。这一件件,一桩桩,可以看出王朗不但能力强悍,且品德也很好,绝对当得起“治世能臣”四字。

王朗强悍的能力和优良的品德,就注定他不会被埋没,纵使短暂蒙尘,终有发光的一天。这不,曹操执掌东汉朝廷时,就想到了王朗,以朝廷名义征召他入朝为官。

王朗见朝廷征召,忠于朝廷的他自然不会拒绝,一接到诏书,便想尽办法前往许都,继续为朝廷效力。因战乱四起而道路不通,王朗辗转数年才到任。到许都后,王朗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213年,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在此期间,王朗在治狱方面和钟繇并称,他“务在宽恕,罪疑从轻”,处理事务在于宽恕犯罪者,控罪有疑点时判罚都会从轻。从王朗对刑狱方面的态度来看,可以看得出,王朗是一个体恤民情的好官。

220年,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不久又进封乐平乡侯。

任御史大夫时,王朗恪守本分,一心为民,多次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

曹丕代魏后,王朗继续为魏国效力,并继续得到了曹魏皇帝的重用,立曹丕、曹叡二帝,官至司徒、兰陵侯。

仕曹魏时,王朗是殚精竭虑,一心为国为民,多次劝谏曹魏皇帝不要做那些劳民伤财,不利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魏文帝曹丕,他曾经常出外游猎,且常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知道后,就上疏劝谏,让曹丕以社稷为重,不要贪图玩乐,曹丕听后,便不再半夜回宫;魏明帝曹叡,他登基后意欲大肆营造宫室,扩大宫殿,王朗知道后,就再次上谏希望曹叡能停止营造宫室,不要劳民伤财。

王朗多次为国家为百姓,不惜冒着得罪曹魏皇帝的风险,也要劝谏他们。可以看出,王朗的确是治世能臣,绝对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样无耻和不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