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为何还能流芳百世?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人其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吹的最多的诸葛亮。有人要问啦,你是不是胡说八道,诸葛亮都被三国演义吹上天了。其实三国演义并不是把诸葛亮吹过头了,而是把诸葛亮吹成妖了。以至于鲁迅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种神棍形象。正史的诸葛亮除了不如演义诸葛亮那般神棍,其他方面碾压演义诸葛亮。
演义吹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是正史诸葛亮军事也不差,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蜀汉总兵力不过10w,每次北伐带兵不过数万。可就是这数万北伐军,居然打的数十万魏军龟缩不前,排除神话部分,这战绩比起动不动三十万大军北伐的演义诸葛有差么?演义中,出陇上诸葛装神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说的是诸葛亮兵至祁山,军中缺乏粮草,于是设计迷惑魏军,出现几个“诸葛亮”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十分害怕,仓皇逃窜,诸葛亮得以收割陇西小麦。这段故事其实原型是正史中的上邽——卤城之战。
限于篇幅,这场战争的详细过程就不介绍了,只叙述下最终结果:上邽之战,郭淮败退,北伐军收割陇右小麦。卤城之战,司马懿丢盔卸甲,从此不敢与诸葛交锋。演义中空城计虽然子虚乌有,但是“死诸葛走生仲达”却是真的。正史中“死诸葛走生仲达”记载的情况让司马懿比演义中更丢人。演义中说“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可是正史中,司马懿连诸葛亮的木像都没见到,只是杨仪“反旗鸣鼓”,就不敢追击。可见“畏蜀如虎”,名副其实。
演义没有说比起军事,诸葛亮更强大的是政治才能,当刘备被打的走投无路之时,是诸葛亮出使东吴,力促孙刘联盟。当吴蜀联盟破裂,是诸葛亮力促蜀吴重修于好共抗曹魏。可见诸葛亮强大的外交才能。。蒋琬、廖立、庞统、马良、马谡、董允、蒋宛等重要人才,都是诸葛亮推荐的,出师表中更是推举了很多人才,可见诸葛亮知人善任。刘备攻取益州,离不开诸葛亮在后方调度粮草,益州初定,又是诸葛亮联合刘巴制定蜀科。诸葛亮几年之间,外平南中叛变,内修政理。让千疮百孔的蜀汉变得民殷国富。三国志说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不下于管仲萧何的,算无遗策的贾诩都评价诸葛亮:诸葛亮善治国。
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散文家,著有《出师表》《戒子书》等精美散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戒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发明家:木牛流马,诸葛连弩,都是丞相真正的发明,演义中没有说诸葛亮还是书法家。如此种种,不计其数。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可是正因为他只是人,却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亮更加伟大。刘备当时颠沛流离一无所有,有的不过是兴复汉室的大义之名和未知真伪的帝室之胄。当时曹操几乎统一北方,良将千员,带甲百万。三分天下有其二,放眼天下再无敌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制其兵。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司马懿等为之谋。而刘备兵不过万,将不过十,武将够看的只有一直追随自己的关羽张飞,谋臣没有能够和曹操相比的。诸葛亮不会奇门遁甲,不能未卜先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人的诸葛亮依然出山辅佐刘备,无疑比三国演义中的神诸葛更加伟大。诸葛亮一介凡人,居然敢临危受命,身使东吴,连吴抗曹。颠沛流离的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如鱼得水,先后夺取荆州益州,甚至在正面战场打败了昔日强大的对手曹操。关羽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基业毁于一旦。
白帝托孤,又是诸葛亮,再次“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扛起蜀汉大旗。诸葛亮一介凡人,却能力挽狂澜,只用了三年时间,让千疮百孔,濒临奔溃的蜀汉国治兵强。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神,只是普通的人,却敢以弱小的蜀汉主动北伐强大的曹魏,还打的魏国丢盔卸甲。
正因为他只是人,这样的诸葛亮,难道不更加伟大么?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诸葛亮,难道不比演义中的诸葛亮更完美么?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其他网友回答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因其忠义无双,用兵如神,为后人崇拜。他辅佐刘备坐拥荆州,攻克益州,成就帝王大业,这也让他成为当时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死后,诸葛亮矢志不渝的进行了六次北伐,最终也死在了北伐的战场上。刘禅为感激诸葛亮的贡献,为其在沔阳立庙,就连伐蜀的钟会、邓艾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重,派人保护其墓地不受骚扰。
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有赠无减,他又被后人誉为忠诚的代表,人臣的楷模。历代统治者都以诸葛亮为典型,寻找治世能臣,在民间诸葛亮庙更是香火不断,往来之人络绎不绝,可以说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流芳百世。诸葛亮之所以流芳百世,与他的这四个常人所不具备的特点密切相关,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诸葛亮能审时度势、用兵如神。
刘备三顾茅庐,费尽心思请得诸葛亮出山,这说明诸葛亮却有过人之处,毕竟世人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诸葛亮才智过人,从隆中对就崭露头角。刘备集团战吕布败逃,战曹操又被追着打,败当阳走下口,仓皇逃跑,碌碌无为,竟无一处立身之地。
待到三顾茅庐之时,刘备已经捶手顿足,黔驴技穷。而刘备寻找诸葛亮的根本原因是想寻求治国之策,确实诸葛亮让其如愿以偿,隆中对已成千古绝唱,《三国演义》曾这样记载: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略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浆以迎将军乎?
诸葛亮高卧隆中,抱膝读书,本不应知天下大事。然而他却能将汉室衰微,乱臣祸国的事情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诸葛亮知道荆州刘表无能,荆州早晚洛于他人之手;益州刘璋昏弱,不能识人擅任,益州又沃野千里,可作为成帝王之业的根基。
曹操在北方占尽天时地利,兵强马壮,不可强攻。而江东孙权已经历三十苦心经营,只可连为外援,不可图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所以刘备只能占人和,这也与刘备一向倡导的仁义治天下不谋而合。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大事,并分析利弊,懂得取舍,让刘备攻取荆襄,占领益州,以成天下三分的局面。这样的雄才大略,天下少有,也是旷古绝今了,就连毛宗岗大师也说:未下棋时,先将一盘局势算的亭亭当当,岂非天下第一手?从此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成为千古绝唱。晋武帝司马炎也也曾说: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除了审时度势,诸葛亮尤其善于用兵。辅助刘备后,无论是博望坡还是新野,诸葛亮都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烧敌人,让对手不及防。正所谓鹏飞万里,燕雀不知其志,初出茅庐,诸葛亮饱受猜疑,人们怀疑孔明的才能是否与其名声相符。然而孔明并未让世人失望。
刘备将不过关张,兵不过千人,新野弹丸小城,除人烟稀少更是粮食鲜薄,然而诸葛亮却能博望屯烧,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这样的上将,心惊肉跳,肝胆俱裂,十几万曹军也被杀的片甲不回,想来即使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而已。正是初出茅庐便显神通,以少胜多,让诸葛亮一时间天下闻名。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用兵更是神鬼莫测。无论是蛮夷之兵,还是巨兽,他都能应对自如,五次用计,蛮王七次遭擒,终于心悦诚服。诸葛亮成功解决了南方的后顾之忧,很好的处理了民族关系,值得后人借鉴。纵观诸葛亮的北伐,这又是神来之笔。
司马懿苟且猥琐不战,只能坚守,虽然司马懿也曾主动出击了几次,但上方谷差点被烧死,张郃也也木门道被斩杀。由此足见诸葛亮北伐占尽了兵法谋略的优势。像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怎么能不受后人崇拜呢?流芳百世也属于正常。
诸葛亮忠义无双,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其忠义之心更是旷古绝今。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局面,除了十常侍祸国,更有董卓等奸臣当道。而刘备作为最为弱小的一路诸侯,将不过关张,兵不过千,诸葛亮为何要选择刘备?
这取决于刘备为汉室末胄,立志匡扶汉室拯救天下,刘备的忠义之心,是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也许是惺惺相惜,诸葛亮的忠义之心,一点也不比刘备差,和刘备一样,诸葛亮不但忠于刘备,更是一心想着匡扶汉室,重振大汉河山。
跟随刘备南征北战,诸葛亮从未退缩过。刘备病逝白帝城,曾建议诸葛亮取代阿斗,自立门户,成就霸业,诸葛亮却说:臣安敢不竭肱骨之力,效忠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死后诸葛亮几乎独揽大权,刘禅对其也是言听计从,军政大事全凭诸葛亮一人裁决,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取代刘禅。然而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没有自立的想法。无论是在三国,还是历朝历代,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
董卓为诛杀十常侍而独霸朝政,废掉少帝刘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更成为摆设,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僭越称帝。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曹魏大权,不久之后,其子司马昭弑杀魏主曹髦,独霸朝政,而最终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奂称帝……
纵观三国,有能力的权臣都想着成就霸业,自立称帝,唯独诸葛亮成为千万洪流中的一股清泉。忠心辅佐刘禅,六出祁山,匡扶汉室,这样志虑忠纯的臣子,怎么不受后人崇拜呢?乾隆帝也曾这样评价诸葛亮:
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平生,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除了忠义无双,诸葛亮更是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刘备去世之后,六次北伐,诸葛亮都精心准备,凡事尽心尽责。兵力的调度、道路的选择,战局的掌控,无不让他心力交瘁。
每次征战,诸葛亮还要亲自勘察地形,选择最好的伏击地点。据说就连杖责二十以上的事务,诸葛亮都要过问,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汉操碎了心。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诸葛亮凡事恪尽职守,连年征战致使其一病不起,最终病逝在五丈原。他坐上四轮车,缓缓的最后一遍巡视军营,将士们的目光充满期盼,自知再也无法效力于汉室的他,挥手示意,最终他死在了北伐的战场上。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忠义之心,旷世之举,无不感动着后人。毛宗岗大师也说:知其不可而强为之,亦欲自尽其事耳,若竟诿之而天而不为之谋,岂昭烈托孤之意哉?为人谋而必忠,言而必信,这样的忠臣世人又如何不爱戴呢?
诸葛亮六出祁山,矢志不移的维护汉室,对现了自己的承诺。诸葛亮的伟大,在于他的坚持和毅力,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世人,许下的承诺一定会兑现。自建兴六年(228年)春,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纵观这五次北伐,无不历尽艰辛,无论千难万险,诸葛亮都毫无惧色。因为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兑现给刘备的承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兑现对辅佐刘禅重振汉室的承诺,这怎不让后人为之感叹。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六次艰难的北伐。
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令赵云邓芝率军入斜谷为疑兵,自己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因马谡失街亭而不得不撤回汉中。
建兴六年冬,东吴与诸葛亮两路并进,北伐曹魏,诸葛亮兵出散关,包围陈仓。只因魏将郝昭死战不降,二十天蜀军未能攻克。由于粮尽,诸葛亮不得不再次撤回汉中。
建兴七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令大将陈式攻取武都、阴平。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围祁山,但由于李严运粮不济,蜀军不得不再次撤退,张郃率军追击,被斩杀在木门道。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出五丈原,隔着渭水,与司马懿相持百余日。而诸葛亮忠因积劳成疾,于当年秋病逝于五丈原。
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诸葛亮的北伐是空前绝后的,史上再无第二个诸葛亮。正是他知道自己的承诺,牢记使命,六出祁山,才写下这可歌可泣的北伐诗篇。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的忠诚,更在干于他的坚持,这值得后人借鉴。
想想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梦想易得,却很难坚持下去。而诸葛亮告诉我们,不但要有梦想,而且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样的一位先辈,他的毅力,他的忠心,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无不让我们折服。这样的英雄能够流芳千古,也是天意使然。
诸葛亮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他不但是一位谋略家、兵法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大公无私的蜀汉丞相。历史上大公无私的官员总是受人们拥戴,受皇帝赏识,比如唐朝的狄仁杰、北宋的寇准、包拯以及明朝的海瑞,它们都因克己奉公而流芳百世。
诸葛亮更是一位清正廉明的蜀汉丞相,蜀汉大小事务都要由他处理,军事民生,无不牵动着他的心。而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清正廉明,这表现在在两个方面,一者诸葛亮不贪图蜀汉的一分一毫,钱粮全部用在刀刃上,二者诸葛亮从不任人唯亲,不为子孙谋划未来,唯才是用。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臣家有桑八百余株,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将死之际,不忘记回报自己的财产情况,家中有薄田五十顷,桑树八百主,自己的子孙都能自给自足,而他自己所用之物,都是由俸禄供给。病逝之后,他自愿将自己的余财上交,供给北伐开支,生怕有余财,辜负了先帝和刘禅的一片苦心。这样的清正廉明,古来少有,在三国时期更是绝迹。毛宗岗大师曾批注:
而武侯之才与品,有非管乐之所能及者。其用兵则年少之子牙也;其辅主,则异性之公旦也,至其出出大纲,又与伊尹最相仿佛。
在毛看来,即使管仲乐毅的才品,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只有辅佐商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文王灭商的姜子牙,可比肩诸葛亮。故而诸葛亮能流芳百世,也在情理之中。
诸葛亮还有另外一个高尚的节操,那就是从来不为子孙谋划未来,在当时更是无人可比。毕竟曹操为图谋天下,为曹氏子孙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懿为司马氏和子孙未来,而窃取曹魏大权。诸葛亮一直秉承忠义之心,匡扶汉室之志,纵然能轻而易举架空刘禅,甚至可以取代刘禅,但他却没有那样做。
反观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即没有位极人臣,也没有独霸朝政,反而没有受到重用。更值得后人尊重的是,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诸葛两一家三代人都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与曹操和司马懿形成鲜明的对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诸葛亮真正的做到了,其志向之高远,对蜀汉之忠诚,为官之清廉,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明知“益州疲弊”,诸葛亮却不顾念国小民困,屡屡兴师动众,劳军远征“六出祁山”,尽力侵扰劫掠魏境,主要作战滋挠地界是偏远贫瘠的雍州,凉州,每每粮尽,无所建树而返,最后他自己也累死在北伐对峙的五丈原上。所谓流芳百世,见仁见智罢了。
后世儒家从忠君思想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相当偏颇的。现在看,北伐理由苍白牵强。
1. 东汉正统皇帝汉献帝健在,蜀汉政权急吼吼自封皇帝名号,只能是山寨版伪汉割据而已,伪汉竟然打着正义旗号,暗藏着小算盘,讨伐东汉正统朝廷,道义上本就荒谬可笑。是谓不义。
2,诸葛知道“益州疲弊”国力虚弱,依然“饮鸩止渴”劳师北伐,《出师表》里尽是权臣骄狂自夸,天上地下,语气倨傲视君主刘禅如厮养小儿。倾弱国之力,以卵击石,自必师出无功,公器私用逞一己之政,枉费民脂民膏,国家愈发疾困。是谓不仁不智。
有啥必要过度美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