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原因(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原因)

网友提问:

诸葛亮明知北伐会失败,为什么还要写《出师表》北伐?

优质回答:

诸葛亮,每每读三国,无不让我感动和流泪。三国演义将其妖化,而真的历史他是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人物。他的普通体现在他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的不普通,也在自出师表的一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没有出山之前,不过是一个帅气的农夫(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刘表的外甥女婿),三顾茅庐除了惊艳四座的隆中对策,之后,基本上也是默默无闻了。刘备用的是法正,庞统这样的人才。但是命运就很奇特,刘备会在夷陵猇亭之战中大败。命运从此改变,刘备白帝城托孤,来了一句“君可自取”,诸葛亮从地狱到了天堂,也从天堂坠入另一个地狱。从此诸葛丞相虽大权独揽,但是又走向死亡,有了向死之心!

自从做了蜀汉的丞相,军政一体,大全独揽,依法治国!蜀汉虽然只有东汉时期的一个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派别林立。有外来的荆州集团,有本土的益州集团,还有东州集团!所以矛盾丛生!所以诸葛亮选择依法治国,政治需要挥泪斩马谡!为了蜀汉政权合法性与缓解国内内部矛盾,只有以攻为守!搞得蜀汉国力衰弱!自己也在操劳之中走向死亡!

读历史,让我感觉, 诸葛亮在托孤以后一心向死,自己知道不可能恢复中原,但是答应主公的事情,做不到只能以死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这是文士的忠义。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他们单独存在,依附于皇帝,他们靠读书历代做官,变成士族!他们本身就是为了皇权服务的,所以三国出现很多谋士!他们都是找一个明主辅佐,通过明主实现自己理想!同样诸葛亮也是,他自比管仲、乐毅,而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这样足以让士感动,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天下读书人一个品质,人生遇到知己不容易,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推心置腹,刘备在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的时候恰恰做到这一点,所以孔明以死报答!

我觉得人生除了功名利禄以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遇到知己能够跟你不说刎颈之交,至少是管鲍之交,每次读到管仲鲍叔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又叫做真正的了解朋友!读历史就是读人心,孔明遇到赏识自己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知己而死,这才是中国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是有血性和感恩的!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就是中国精神,诸葛亮给了我们民族这样的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说笑了,诸葛亮再神也算不了胜败,如果他算得了胜败,就不会跟在刘备身边帮他创业了。出师表其实不止诸葛亮写过,许多将帅出征也会写,只不过诸葛亮写的更漂亮罢了,情真意切,感人至今!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大多数人认为是牵制削弱魏国,蛇吞大象的举动。蛇是吞不下大象的,但它可以不断骚扰大象,以达到大象疲于应付无法正常生活的状态。还有是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再则自己学习了一身本事不拿来实战检验就空负了一生抱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诸葛亮是否只有这几种考量我们不得而知。我认为他以攻为守的目的,就是为了搅乱时局以待有变而伺机夺取天下,因为他在隆中对就说过,诸葛亮其实一生都在实施隆中对中的分析。不过因为关羽丢失了荆州,刘备失败于夷陵,严重打乱了诸葛亮的大布局。屡次北伐只是他既定方案中万不得已的调整,本来用关羽守荆州既可拒东吴曹魏,又可北出祁山和荆州联动夹击曹魏,但刘备打了东吴就拆掉了吴蜀联盟,让诸葛亮捶胸顿足,一盘大棋被刘备关羽下烂了,所以后来的北伐不过是诸葛亮勉为其难的在补救棋局,难怪诸葛亮最终还是下输了,累死了,因为本是残局啊,任神仙都下不赢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说诸葛亮明知北伐失败是有失公允的,前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诸葛亮心中肯定抱有一丝希望的。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必亡,这一点诸葛亮心里看得很清楚。

第一,蜀国地方狭小,人口少,只是相当于曹魏的一个郡。一旦和平发展,蜀国灭亡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诸葛亮当然无法接受,他不能眼看着蜀国在闭塞的四川盆地中坐以待毙,只有主动出击才有一线生机。

第二,刘备的遗愿以及诸葛亮自己的志向要求他不能坐以待毙,复兴汉室统一全国的希望越往后越渺茫,只有抓住机会放手一搏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蜀国国内形势也不太安稳,派系林立,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并不是唯一的顾命大臣,另外一个是益州本地派李严。如果不用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蜀国就有可能发生内斗。

第四,诸葛亮估计也有借助战争来培养人才和部下,进而实现为蜀汉续命的目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