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优质回答:
任何一场战争的发动都是对国力的损耗。古往今来,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主动方都不是单纯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为了耗尽本国国力而发动战争的,开战之前都会有全面的利弊考量。在蜀国综合国力远弱于魏国的前提下,辅政的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曹魏,自然也不是冲着耗尽蜀国国力的目的去的,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在咱看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是基于蜀汉战略调整、图谋自强、兼顾自保的综合考虑。
一、北伐曹魏为什么要“出祁山”
题主在问题中特意强调了一下“六出祁山”,那咱便从“六出祁山”讲起。在《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代表的是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方式与次数,其后隐藏着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大致方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好品格。正史之中,“出祁山”也确有其实,并且也是诸葛亮北伐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但却没有六次。据陈寿《三国志》记载:自蜀汉建兴五年 (公元 227 ) 三月 , 诸葛亮上《出师表》请求北伐到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 (公元 228一234) 间 ,诸葛亮共出过两次祁山。分别是首次的“魏大将曹真率众拒之 ,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和第四次的 “九年 , 亮复出祁山 , 以木牛运 , 粮尽退军”。
诸葛亮一共北伐五次,只有两次出了祁山,所谓“六出祁山”是小说中一种泛指的虚数,以彰显诸葛亮为汉室执着躬身的美德。虽说没有六次但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都出了祁山,可见,祁山在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中确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诸葛亮拒绝使用魏延“子午谷奇谋”从斜谷直攻长安时就阐明了他北伐的战略为“安从坦道,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即通过步步为营平推陇右,在陇右建立根据地后,再东向关中、占领长安,最后东出渣关,图取中原,完成统一大业。故而,凉州陇右地区才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要点,是蜀汉以弱胜强的关键一步,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冲着陇右地区去的,兵出祁山就是为了以位于陇右边界的祁山为据点,让兵力直面陇右。陇右是北伐必争之地,出祁山实则是为了占陇右,保证其后的北伐战略得以贯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伐的“六出祁山”更可以称为“六图陇右”。
二、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的原因
(一)失去荆州后对《隆中对》的战略调整
诸葛亮多次北伐的首要原因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北伐是一定要北伐的,平定天下是蜀国一定要做的事。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发家史就可以看出,蜀汉政权的成立与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关联紧密,刘备以光复汉室为最高目标,以大汉正统的身份招兵买马,逐渐壮大。故而,一统天下一直都是蜀汉政权的夙愿,他们容不得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就曾明确的表示了他对曹魏的灭亡之心:
“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决定了北伐关乎汉室正统的合法性与政权内部的凝聚力,是不得不为之事。诸葛亮早在未出山之前就于《隆中对》中规划了详细的统一战略而选择六出祁山北伐则是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对《隆中对》战略无法贯彻的调整。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做了一统天下的具体规划:
“若跨有荆 、益 ,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至天下有变。则龠 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隆中对》)
诸葛亮提出,要逐鹿天下的重要一步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再以两州为据点,养足实力,伺机从两州出兵,对中原进行双面夹击。
由此可知,荆州是蜀汉统一战略的重要据点,而吴蜀夷陵之战以后,随着蜀国的战败,荆州已经完全落入吴国之手,失去了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就必须要调整。而“六出祁山”占据陇右就是诸葛亮实行的新的北伐战略。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 , 七年之间,蜀汉五次北伐和一次五丈原的战略撤退除第二次战场在陈仓 , 第六次战场在五 丈原外 , 其余都是在陇右地区 。 故而,诸葛亮多此北伐曹魏的原因除了是实现兴复汉室的最高目标外,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占据陇右地区,为蜀国的未来发展准备筹码。
(二)通过北伐掠夺人口和资源,增强蜀国国力
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三国中是综合国力最弱的,与魏国相比更是差距甚远,据《通典》记载,当时蜀汉有人口 94万 , 曹魏却有人口443 万,光是人口数量就是蜀汉的五倍之多,少了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持,蜀汉在军事、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自然也落后于蜀国。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如果常年休养生息,差距只会越拉越大,最终被魏国轻松碾压。而“出祁山”北伐占据陇右却有快速增强国力的作用。陇右之地是一个可以增强蜀汉实力的宝地。
首先就是陇右之地靠近匈奴 , 边塞战争频繁 , 从汉朝开始就站在抵御匈奴的第一线,故而该地民风彪悍,有强大的尚武传统,东汉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叫:“ 山东出相 , 山西出将 。 ”山西说的就是崤山以西的关陇地区,三国名将马超、庞德、姜维等皆出于陇右。以北伐占据陇右可以帮助蜀汉缓解“廖化当先锋”的尴尬。
其次就是陇右地区水草丰美,是产战马的风水宝地,《汉书·地理志》记载,凉州“ 习俗颇殊 , 地广民稀 , 水草宜畜牧 , 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曹魏中军数十万骑兵用马 , 主 要就是靠陇右地区供给的。有战马就能培养骑兵,中原地区皆是平原,蜀汉以步兵为主的兵种,根本无法在平原作战,占据陇右可以改革蜀汉兵种,增加军事实力。
最后就是陇右还是个产粮大区。从西汉时起 , 朝廷就在陇右移民屯田 。养成了其 “ 勤于稼稿 ” 传统,农业比较发达 。曹魏大将夏侯渊讨平陇右时仅在武都一郡 , 就收谷十余万解。故而,蜀汉急于得到陇右增加粮食产量。
北伐以占据陇右为直接目标,占据陇右又会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诸葛亮当然看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故而选择多次北伐,精准计算。诸葛亮七年北伐 , 除第一次在街亭失利损失少量兵卒外 , 此后的北伐中都做到了进退有据,不仅没有损兵折将,还掠夺得了魏国的土地和人口 , 仅武都一郡所领有二万余户 , 八万余口。对每次消耗巨大的北伐,诸葛亮都做到了尽力折损。
(三)以攻为守,力图自保的选择
蜀国与魏国相比,综合国力实在差距过大,而这份差距在魏主曹丕、曹睿和蜀主刘禅的对比下就更为明显了。在三代魏主的励精图治下,曹魏完成了九品中正制的吏治改革,成功笼络了世家大族,国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而蜀主刘禅并未带领蜀国进行适当的改革,还因为宠信宦官造成内官专权。若是放任两国自然发展,蜀国只会越来越弱小而被曹魏吞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有以攻代守,稳固蜀汉政权的意图。这以攻代守的想法在诸葛亮两次要求北伐的《出师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意图是: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经过第一次北伐失败,街亭斩了马谡以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的《后出师表》则重新阐述了他北伐的目的: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惟坐特亡 ,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信誓旦旦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的无可奈何诸葛亮前后两次的北伐态度已然有了鲜明的转换,第二次已经被消磨了志气的诸葛亮却偏偏在两国实力悬殊的状况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可见,其北伐之举却有以攻代守的自保之心。
三、结语:诸葛亮的聪明与倔强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决策是更改蜀汉国家发展政策的结果。而北伐以“出祁山”占据陇右地区为目的则包含了发展国力、把战争引导魏国境内,拱卫边境而自保的全面考虑并且每次北伐之后,都会以恰当的手段来折损。诸葛亮的北伐看似频繁而损国力,其实每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这便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与智慧。
然而,尽管诸葛亮未出山而定天下策,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但终究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大势的变幻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可以左右的,从丢荆州开始就注定了要北伐,从第一次北伐失败开始 ,就决定了北伐已经陷入了和 曹魏拼实力的消耗战这种,这种胶着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打破的。可诸葛亮还是执着的进行了多次北伐,为汉室、为先主呈现他的倔强。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言:
“鞠躬尽力 ,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伐魏失败,其实在隆中对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时诸葛亮就感叹,天时不利。但作为一名忠臣,尽一己之力,为国捐躯,是他的为人准则。所以尽管知道不可能成功,他也勉力为之,这是尽一个大臣的本分。蜀国伐魏失败,不是人谋的原因,而是两国经济实力差距太大。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呀呀呀作答』诸葛亮非常聪明,为什么要六出祁山,让蜀国国力尽失?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答案。
一.先帝刘备的遗愿,刘备有光复汉室的愿望
刘备一直以皇叔自居,光复汉室是他的愿望,而诸葛亮在《出师表》里也表明自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才鞠躬尽瘁完成刘备的事业。
二.有几次出祁山,只是配合东吴的军事行动,牵制曹魏而已
第二次北伐,主要是配合东吴在东线的军事行动。228年东,从陈仓道出发,这次北伐只是策应东吴,规模小,也没怎么作战。第三次北伐也其实是反击战,是曹真对蜀作战反击而已。
三.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天下形势有判断,偏安西南终究不能长久
蜀汉的根据地只有益州,益州地薄人稀,再怎么发展也没有办法。中原连年征战,才没有快速发展,一旦止战,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
蜀汉“王业不偏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就是不让中原不安稳,引起动乱,这样蜀汉才有机会。
四.朝中势力的重新洗牌,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益州地方集团,给本土士人以机会
在蜀汉朝堂,有益州系、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益州系以黄权、李严为代表,逐步承认曹魏的正统,所以诸葛亮北伐,打压益州系,提拔本地士人,坚持汉朝正统。
五.曹魏内部出现不少矛盾,包括司马氏夺权,使得蜀汉看到希望
曹魏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动荡,曹魏和我汉室的矛盾,曹魏和司马氏的矛盾,政局不稳,诸葛亮敏锐的看到了机会。
六.诸葛亮的目的在陇中五郡,在关中,曹魏的重心在许昌,从地理位置看,出祁山有战略意义
每次出祁山,曹魏的军队都必须劳师远征,况且因为诸葛亮经常用兵,曹魏必须在关中保持军事集团用以抵御,这个军事力量本身对曹魏的中央就是个威胁。
七.国内的休养生息其实做得很好,内部并没有太大损失
作为政治家,诸葛亮在蜀汉国内奖励生产,足兵足食,而且国内政治清明,一直对曹魏保持威胁,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八.必须一直保持外部压力,没有外部压力,派系丛生的蜀汉集团也难以保持内部团结
从后来吴和魏的发展来看,没有了外部压力,享乐之风便起,国家灭亡的更快。
吴国孙权在第四次攻合肥后,再未上过战场,他在后来二十年间的表现,与早年完全迥异。信谗言,妒贤臣。
魏国曹叡在蜀汉的威胁没有后,痴迷建设宫殿。曹芳继位后,以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更大的内忧就开始了。
综上:
诸葛亮是有远大政治视野的人物,他选择北伐,自然是有原因的,是当时的国家背景和蜀汉的内部派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