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政权的接班人顺序,为何姜维只能排第五?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安排后事,指定了蒋琬和费祎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将大军指挥权交给长史杨仪,仅仅给了姜维“鸡肋”兵书,就连不被信任的大将魏延,地位也在姜维之上。这么看,姜维在恩师诸葛亮的眼中,地位在蒋琬、费祎、杨仪、魏延之后,只能排第五,这其中有何隐情?
个人认为有四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姜维是一个刚刚归附7年的降将,还未得到诸葛亮完全信任。
第一次出祁山时,姜维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后来,诸葛亮派人伪装姜维,以此来“陷害”姜维,最后姜维受到天水太守马遵的排挤,不得不归降蜀汉。此时是公元227年,而诸葛亮病逝时是公元234年,仅仅过去7年。说实话,7年时间很短的,诸葛亮虽然赏识姜维的才能,也委以重任,可是总有戒心。
如诸葛亮宁肯将街亭交给“纸上谈兵”的马谡,也没交给对曹魏非常熟悉的姜维,而同样是从曹魏那边归降来的王平,也只是作为马谡的副将守卫军事重地街亭。因此,新归降的姜维,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完全信任,自然也不会被纳入第一继承人序列。
其次,姜维是天水郡人,不属于诸葛亮的荆州派系。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正宗的魏国人氏。他归顺诸葛亮,是迫不得已的,不是自己主动归顺的。他和王平一样,都属于新归附蜀汉的优秀将领。而诸葛亮虽然是徐州琅琊阳都人,却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达襄阳,久居襄阳隆中,算荆州人士。荆州派系在刘备集团中,属于一个大派系,文臣武将极多,还掌握大量资源。
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首领,也是重点提拔荆州人士。如他指定的蒋琬、费祎、杨仪这三个接班人,都属于荆州人,就连不被信任的魏延也是荆州人。此时的姜维就是一个外来者,他再怎么努力,也不是荆州派系,很难真正融入荆州派系这个圈子内。《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再次,姜维官职低于蒋琬、费祎、杨仪、魏延四人。
虽然最后姜维成为了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位极人臣,可是在诸葛亮去世时,他还只是一个普通部将。在姜维辅助杨仪,将诸葛亮灵柩安全送回成都后,他才因功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辅汉将军属于不入流的杂号将军,此时的蒋琬被封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如五虎上将中的赵云,他是虎威将军,也是一个杂号将军,本质上和姜维的辅汉将军差不多。最后,姜维是一个青年干部,还需要十几年的基层锻炼,才能被委以重任。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此时的姜维年仅31岁,还属于青年干部,经验阅历少,资历威望低,不足以担当拯救汉室江山的重任。
因此,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将蜀汉交给了老成持重的蒋琬和费祎,没有交给年轻有为的姜维。他想的是,如果姜维经受住了考验,再锻炼十几年,或许能肩负起匡扶汉室江山的重任。历史上的发展,也是这样进行的,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后,即蒋琬和费祎相继去世后,姜维也长大了,成熟了,带领蜀汉大军多次伐魏,胜多败少。
总结:在诸葛亮病逝时,他没有将蜀汉交给姜维,而是安排了蒋琬、费祎等继承人,大概有上述四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姜维不被信任、不属于荆州派系、官职低下、岁数小四个。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就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个人的经验、资历等来看的,对于姜维,诸葛亮的确也是评价其道: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可以说,这句话也成为了姜维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一个代言。但是,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姜维虽然很优秀,马谡等人都是不如他,但是毕竟太年轻,来到蜀汉阵营时间太短,根基太浅。
所以,还是得先逐渐的历练,积累经验。不管是政治方面,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如此,然后才能服众,而绝不是演义里那样的直接顺位接班。
加之,蜀汉在诸葛亮时代,东州派、刘备的股肱派(荆州派)以及益州派都是团结在他的身边。但是,一旦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一个凉州派系的人,没有根基,怎么可能领导原有的三大派系?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姜维不仅受到大将军兼有东州派、荆州派两种血脉的费祎的掣肘,就算费祎被刺杀以后,姜维担任大将军,也是受到荆州派尚书令陈祗的掣肘。
彼时,诸葛亮去世都已经二十六年了,姜维的处境尚且如此,所以,又怎么可能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就是第一继承人呢?
另外,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培养一个接班人,是相当严密且仔细的,他的考察方式往往是两人或多人同时进行,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考察时间的长短。
例如,诸葛亮的第一个得意接班人,其实是马谡。原因很简单,刘备驾崩的时候,陈寿的《三国志》那样的惜墨如金,却说出了刘备的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试想,刘备即将驾崩,那么多的大事都没有说完,为什么偏偏说了一个马谡?这就是侧面证明,刘备看出来了,诸葛亮很是器重马谡,可能是当做接班人培养的。
之后,诸葛亮那样的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忙人,却要每天和马谡单独一天一夜的去唠嗑,总不能谈情说爱吧?
这就足以说明了马谡在诸葛亮心里的重要程度,军国大事,全部参与商讨,这不就是在积累政治经验吗?
所以,马谡的地位,很高。但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培养,马谡只是一个重点目标,等到诸葛亮开府治事以后,成为诸葛亮考察人的一个标准,便是丞相府的长史或者署府事人选,而备选范围则是丞相府的参军。
此时,荆州的老部下向郎、东州派李严的老乡王连先后成为长史,因此,向郎与马谡成为了主要的考察人选。
后来马谡出事,向郎知情不报,这两个人被取消了资格,东州派的王连在诸葛亮南征时候病逝,派出考察(实际上,因东州派的出身,也不可能成为接班人)。
紧接着,诸葛亮的接班考察对象,又转变成了留府长史张裔、军中长史杨仪。此后,还有署府事(有权管理相府事宜)的蒋琬,两个人在后方,一个人在军中,也是诸葛亮的新一轮的考察方式。
所以,诸葛亮的考察依旧是多人并行考察制,张裔有才能,但是难以独自担当大事,诸葛亮也就此事询问过杨洪,后被排除。
杨仪聪敏,军中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心胸狭隘,过于恃才傲物,实际上也被排除。而蒋琬稳重,后方粮道供给不觉军需,又能联合统领宿卫诸营的董允,稳定朝政,所以,诸葛亮相中了蒋琬。
因此,它曾秘密上奏刘禅,自己若是不幸,蒋琬可以嘱托大事,实际上,确立了蒋琬的第一继承人的顺序。蒋琬之后,费祎由参军联络东吴的过程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他的接替人的位置,不明显。
不像蒋琬那样,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有诸葛亮的秘奏,费祎的继承,来源于李福的一个诸葛亮的临终遗言,说是蒋琬死了以后,可以费祎接替。
这件事,只有李福一个人说了出来,后来他去世后,更是无人对证,所以看上去,更像是当年刘邦临终遗言的一个翻版。萧何之后给曹参,曹参之后给周勃、陈平。
所以,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说,这可能是费祎自导自演的一个版本,事实证明,后来的费祎,的确与蒋琬互相掰手腕。
但是,不管如何,从实际上说来,诸葛亮的接班人,从他开府治事时期,就开始准备考察了。分别为荆州派的向郎(补位)、荆州派的马谡、益州派的张裔、荆州派的蒋琬、荆州派的杨仪、荆州派(东州派)的费祎(存疑)与东州派的董允(与费祎联合),然后才是凉州派姜维。
因此,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如果按照地位官职来看,蒋琬与杨仪,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然后是费祎与董允的联合,其后,才有可能轮到姜维。
所以说,不管是从实际的考察顺序,还是说当时的实际政坛局势与个人官位,姜维的接班人顺序,都要相对的靠后。理解了当时的朝局之后,也就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北伐,通过斜谷,进入武功县,与司马懿在渭南对峙。从二月出兵,到七月,双方僵持不下,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倒是得了重病,八月,诸葛亮逝世,蜀汉大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吩咐,全军撤回汉中。
关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其实早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已经有安排了。
谁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在《三国志·蒋琬传》中就提到,诸葛亮曾经给皇帝刘禅上过一份秘密奏章,内容说:如果我不幸逝世,后面主持国家大事可以交托给蒋琬。
在陈寿写的《益部耆旧杂记》中,还写了一个更详细的故事,是说刘禅听闻诸葛亮在前线得了重病,于是派使者李福前去武功县拜见诸葛亮。诸葛亮和李福就国家大事谈完了之后,李福先行离开,走了几天,又骑马赶回来见诸葛亮。
不等李福开口,诸葛亮便对李福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回来,你想问那个人是谁,只有蒋琬最适合了。”
李福赶紧向诸葛亮道歉:“之前,确实是我的过错,没有向诸葛公请示这件事,所以我才又折返回来。但我还要再请示一下,蒋琬之后,谁可以接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
李福又继续问费祎之后谁谁?诸葛亮不肯再说了,李福这次告辞离开,向刘禅汇报去了。
《益部耆旧杂记》: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李)福省侍,遂因咨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却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福还,奉使称旨。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安排了两个继承人:蒋琬和费祎。
蒋琬此时担任丞相府的留府长史,正在成都主持政务,能担任这个职务,也是诸葛亮一贯对蒋琬的栽培。而蒋琬之所以能被诸葛亮看重,是他的能力和秉性非常值得诸葛亮欣赏。
诸葛亮死后,蒋琬接下重任,史书上说“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这意思是,诸葛亮逝世后,很多人都心怀危惧,对前途担忧,而蒋琬继任后,既不悲伤,也不高兴,处理政务工作,就如同平常一样,于是大家对蒋琬的能力心服口服。
而费祎则是跟随诸葛亮身边在武功,担任司马,平时跑腿出力什么的少不了他的身影。诸葛亮能对费祎认同,可见费祎也是有些能力的。
空欢喜一场的杨仪
在诸葛亮生前,杨仪也是担任丞相府长史,和蒋琬不同的是,他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也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杨仪做官比蒋琬早,又曾经是蒋琬的老领导(杨仪担任尚书期间,蒋琬不过是尚书郎),资历上也高,所以非常自满,自认为政才也高于蒋琬,所以诸葛亮死后,自己必然是最理想的继承人。
《三国志·杨仪传》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踰之。
诸葛亮死前,还让杨仪主持撤军事务,这一点,更让杨仪坚信不疑:自己班师成都后,朝廷就会任命自己为继承人,统领国家大事。
结果,杨仪到了成都,大失所望,被任命为中军师,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闲职。
杨仪气得要死,天天在家里痛骂蒋琬。最后因言获罪,被贬为庶民,迁徙到边地,被逼自杀。
与蒋琬相比,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没有选择杨仪,就是发现杨仪的不足之处:器量狭小。
杨仪还跟魏延不和,在撤军期间,双方还爆发冲突,杨仪把魏延杀了,还用脚去踩踢魏延的头颅泄愤,在自己失势之后,杨仪还对费祎说出:“早知如此,我在武功时就应该投魏国算了。”可见诸葛亮没选杨仪,真是有原因的。
失望而终的李严与意气不减廖立
在诸葛亮生前,还有两位荆州人,自认为可以做诸葛亮的副手。
一位是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另一位是早期诸葛亮的搭档廖立。
李严在没倒台之前,一直都是诸葛亮副手、搭档的存在。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北伐时,李严也到成都来处理丞相府事务,主办督粮工作。即便是这样简单的工作,李严还是搞出了幺蛾子:在军粮补给没及时到位时,他为了撇清责任,派人去劝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又装傻,说军粮充足。最后两人闹到刘禅面前,诸葛亮把各种书信拿出来作证,李严这才哑口无言,承认说谎了。
李严被废为庶民后,诸葛亮对他的儿子李丰还是予以重用。李严也仍然对诸葛亮抱有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诸葛亮重新征辟自己,届时,自己肯定还能成为继承人。
可是,等到诸葛亮逝世和蒋琬接管丞相府的消息传来,李严知道自己复出无望了,在悲痛失望的打击下,也得病而逝。
《三国志·李严传》:(建兴)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至于廖立,他早年和诸葛亮、庞统一起在荆州共事,庞统死后,廖立自认为自己才能和名气应该排在诸葛亮之后。而实际刘备更看中李严,托孤之时,诸葛亮和李严成为托孤重臣,廖立对此,忿忿不平。
《三国志·廖立传》:(廖)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廖立开始说一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妄议国事”,引得诸葛亮不满,也是被贬为庶民,流放到山区去了。
诸葛亮死后,廖立继续流放生活,一直到死。他的余生,没有李严对权势的执念,没有希望也就不会失望了。
很多年后,姜维还曾率军路过廖立的住处,拜访过他,他和姜维谈了什么,没有记载,姜维回来后跟别人说,廖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
大汉最后的支柱:姜维
由于《三国演义》故事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姜维也是诸葛亮安排的继承人之一。在演义故事中,诸葛亮在病重期间,特意召见姜维,授予了“二十四篇兵书”和“连弩”。——其实这是罗贯中为了塑造后面的姜维故事而做的铺垫而已。
在历史上,在诸葛亮生前,姜维也只是担任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姜维随大军回成都,拜右监军、辅汉将军,加统帅诸军的特权,成为蒋琬的得力助手。
后来,蒋琬逝世、费祎被刺,姜维这才有机会走上政治前台,成为主持蜀汉帝国的统帅,扛起北伐的重任。
姜维北伐多年,并没有太多建树,到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帝国伐蜀,邓艾率军走阴平,杀到成都城下,蜀汉帝国灭亡。
姜维仍然不肯放弃复国的希望,撺掇曹魏大军统帅钟会谋反,可惜功亏一篑,最终一同被乱兵围攻,殒命在蜀宫之中,时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