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让魏延继续北伐能赢吗(诸葛亮不死魏延敢反吗)

网友提问:

诸葛亮死后,为何魏延不肯退兵?

优质回答:

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不同,正史里说诸葛亮一死,魏延必反的是孙权,当然,他说的不止是魏延,还包括杨仪,说两个人是“牧竖小人”,“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孙权这么说其实和魏延的脾气个性有关。

《三国志》里记载魏延“性矜高”,和别人关系不好,“当时皆避下之”,其中杨仪因为不肯退让,所以两个人的关系最差,势如水火。尤其恶劣的是,在讨论军务时魏延吵不过杨仪的时候还会直接拔出刀来威胁要砍死杨仪。讨论军务时据理力争倒也没什么,不过魏延拔刀相向这个就是非常过分了。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杨仪每次也是“泣涕横集”,这个表现实在也不是一个大臣应有的。从孙权都知道来看,两个人之间矛盾闹的很大,完全是公开化的,而两个人一个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一个是杨仪长史加绥军将军,其影响自然也是非常恶劣。

所以孙权才会直接说两个人是“牧竖小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能压的住他们两个,一旦去世,两个人的冲突必然酿成事端。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两个人有问题,但是刘备夷陵之败后,蜀汉人才损失极大,益州当时又相对比较偏僻,人才相对较少。魏延作战勇猛过人,而杨仪擅长规划军务、筹备粮谷,诸葛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所以不忍将两个人贬斥,还是委以重任。

但是两个人如此的表现,自然也无法让诸葛亮放心的把权力交给他们两个,所以最后选择了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其次是费祎,始终没考虑魏延和杨仪。不过估计他也没想到魏延会公然抢夺兵权,又举兵和杨仪对抗,最后被杀,而杨仪最后也是因为未能称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而“怨愤形于声色”,被贬为民,最终自杀。

应该说按照两个人的个性,只有诸葛亮能用他们,一旦离开诸葛亮,他们的矛盾必然爆发,所以结局肯定是悲剧的。

其他网友回答

早知道魏延那一腔压不住的怒火有一天会爆发……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诸葛亮死后魏延不肯退兵,主要源自三点,一是魏延的自负,二是魏延对诸葛亮的不满,三是魏延对杨仪的仇视。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历史。在诸葛亮时代,魏延是蜀汉集团中的重要将领,其职位仅次于李严,李严被罢官后魏延就是武将中的老大。魏延同时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也非常有信心。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军职最高,所以诸葛亮一死,就该他当老大。这造成他在诸葛亮死后,不想退兵,想要继续大干一场。

其次,魏延对诸葛亮是有不满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如演义一样故意想除掉魏延,但魏延每次北伐想要单独带一支军队出奇兵都被诸葛亮否定,这让自负的魏延很是不满,觉得诸葛亮懦弱,耽误了他的妙计雄才。现在诸葛亮去世了,魏延觉得这个石头终于搬掉了,该我露脸了。要是我来带兵取得比诸葛亮更大的成就,岂不是让诸葛亮九泉下羞愧?抱着这个念头,他要自己带兵,继续北伐。

其三,魏延在蜀汉因为地位高脾气大,大部分人都怕他,只有杨仪和他矛盾最深。在魏延的角度,觉得杨仪就是个胆小的文官而已。那晓得诸葛亮遗嘱居然是让杨仪带领军队退位汉中。虽然其实并不是要杨仪继承诸葛亮地位,但杨仪和魏延都不知道。魏延顿时觉得,我这么牛一个武将,居然要听杨仪的命令,给他断后,这岂不是奇耻大辱么?所以他表示要自己带兵继续北伐,其深层次原因是要违抗这个“杨仪掌权”的命令,同时自己来夺取兵权。

总之,魏延在诸葛亮去世的紧要关头,不顾蜀汉北伐大军的安危,一心只考虑个人的喜怒和权位,做出违背遗嘱,企图武装夺权的妄动,后来更是直接发动叛变,差点害死全军。最终导致部下众叛亲离,被人所杀也是很无奈的事情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