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兴复汉室(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复兴汉室)

网友提问:

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

优质回答:

诸葛亮纵有经天为地之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但也无力改变现状。 所谓行军打仗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恰恰相反蜀国没有占到。

其实,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虽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好像和蜀汉一点关系没有。诸葛亮出山时虽然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但世事变化无常。

自从刘备去世托付诸葛亮帮其完成汉室统一,诸葛亮六出岐山,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都没能帮刘备完成统一,其实,在三足鼎立局面行成之后,在想以蜀汉之力统一中原已经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关羽、张飞、刘备相继去世,蜀汉几乎已经无大将可用。

而且曹操魏营之中依然是人才济济,仅一个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就能与诸葛亮斗智斗法,何况还有张辽、徐晃、曹仁等众多武将。 极大的阻碍了北伐的进程,也是刘备想要兴复汉室的最大对手。从整体实力相比,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多年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日渐衰落,人心不齐,难成大事。

再者就是汉室气数已尽,百姓对兴复汉室也没有多大期盼,而且后主刘禅本就不是胸怀天下之人,他贪图享乐,能够成为一帮之主已经很满足,朝中大臣以及刘禅对北伐也并不在意,因此诸葛亮北伐之路虽然悲壮豪迈,结局却令人惋惜。

种种的原因,导致诸葛亮纵使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排兵布阵样样精通。也难以兴复汉室。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道理很简单,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在能从蜀地,暗度陈仓,杀到汉中,在与项羽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天下,还有没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点,暗度陈仓这种计谋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实力了。

刘备的起家

实际上从刘备的起家到衰败,与东吴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当时在隆中,诸葛亮与刘备制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但是实际上如何实现,当时是没有具体方案。只能在荆州陇人心,扩大影响力。

而赤壁一战,东吴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与刘备结盟,让刘备有了更大政治舞台,而且接收了刘表的小部分军队,在荆州有相当高的人气。经过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刘备趁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扩大了地盘,占领荆州南部三郡。东吴只能默认了这种结果,战后,东吴还是担心曹操卷土重来,必须还得依靠孙刘联盟,所以,孙权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

而刘备不但没有收敛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荆州南郡(在鲁肃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实现了打通进攻益州的通道。实现了在隆中的战略目标:三国鼎立。

即使后来,刘备取了益州,蜀国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从综合国力而言,三国之中还是最差的一位。这时,孙权开始发难,欲讨回荆州。

蜀的盛极必衰的过程

一方面当时刘备也承诺了取得了益州就归还荆州。

另一方面,驻守荆州的关羽经常与东吴搞摩擦,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

所以,在关羽进攻樊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让曹操感到了威协。所以,魏吴开始联手,东吴本来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达成共识,东吴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了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并且诛杀关羽成功。不仅把刘备所占的所有荆州地盘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将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长,蜀的国力更弱了。

加上两年后,刘备伐吴,夷陵一战,损失大半兵力,整个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刘备死后,蜀国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实力不够,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掌管大局。采取了种种修生养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数民族的叛乱,让国力逐渐恢复,但短期内无法达到强盛时期的国力。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在实现了与吴重修旧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后,于建兴六年(228)正月,终于开始了他消灭曹魏恢复中原的北伐。对于以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的蜀来说,国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灭篡权者魏,为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

诸葛亮从前一年起就率军进驻汉中,开始进行周到细致的准备。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正是从汉中进军中原,消灭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对继承了刘备遗志的诸葛亮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现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在与吴的同盟关系上诸葛亮不惜做出让步,也正是为了北伐的成功。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疏的《出师表》里,明确记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兴复汉室,迁于旧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 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斩了一个马谡不了了之。

此外,沿汉水东下虽然可以到达荆州,但是途中要经过上庸,驻守上庸的孟达已经投靠了魏。诸葛亮这时写信给孟达,劝说他再次归顺于蜀。曹丕死后,孟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对诸葛亮的话很动心。可是,这些都被司马懿觉察到了,他派人杀了孟达,使诸葛亮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国有了司马懿这位军事天才在与之抗衡,诸葛亮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局部战争各有胜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对峙,大破魏军,获首级三千。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战死。张郃的死也算是替马谡报了仇。

再次回到综合国力,从成都到汉中,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不方便,而且蜀国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才出现李严筹粮不利,诸葛亮最后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使这一次李严筹粮成功,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实在是没钱,耗不起,这是北伐失败是了重要的原因。

鉴于前面几次北伐都因粮草供给不足而失败,诸葛亮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劝农讲武,积极备战。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调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设营。这次诸葛亮不仅使用了木牛、流马运送兵粮,还在五丈原一带分兵屯田,作长久之计。

但因司马懿采取固守不出的战术,就一个字“耗”。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手段都不济于事。

双方对峙百余日没有结果。到了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民心散、知识份子对恢复汉室不再热情

对于蜀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不仅来自北方的名士不尽力配合,就连蜀本地的知识分子也对蜀的前途持冷淡态度,甚至对魏更有好感。

蜀的学问中心在位于成都东北部的广汉郡。其特征是盛行谶纬,也就是预言之学。

广汉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独特的青铜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这种古代独特的文化在这一地区被中国化,儒教广泛普及之后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继承,形成了重视预言的风气。

到了后汉时代,广汉的谶纬学者也一直层出不穷。对刘璋之父刘焉说蜀地有皇帝之气的,也是广汉学者董扶。另外,名声稍次于董扶的还有周舒。

周舒在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春秋纬》中的预言时说,“当涂高”就是指魏,他的话在乡党学者里引起反响。与董扶齐名的还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琼也说:“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现在日语中还有“法曹”一词)。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们不惜牵强附会,认为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预兆。

当时蜀国学问最高的大学者谯周就是杜琼的弟子。谯周效仿老师杜琼解释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就是说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将被魏所取代。

最后劝后主投降的人正这位知识份子谯周。所以内部不和谐,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引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再厉害也不能在国力危殆的情况下统一天下。曹魏、东吴成立多年,而蜀汉成立不久又连续遭受重创,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组织兵力进行北伐已经说明诸葛亮近乎妖了。

蜀汉连续遭受重创国力危殆

刘备入川占据益州,对益州就已经造成了损伤。在刘备立足不稳的时候,刘备又倾益州之兵和曹操开始了汉中的争夺战。这一战刘备虽然胜利了,但是也是惨胜,损兵折将不说曹操还迁移了汉中境内的大部分百姓,让刘备得到的都是空城。汉中的发展成了蜀汉的负担。

不久后荆州失守麋芳、士仁叛变,蜀汉首代名将关羽、二代中的翘楚关平等人被擒,遭到杀害。四五万的荆州军或死或伤或降。蜀汉荆州境内势力完全瓦解。

两年后刘备称帝,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刘备抽调各地守军集结五万余大军讨伐东吴,战争还未打响张飞被部下暗杀。战场上刘备被陆逊打败,集结的军马损失殆尽。刘备本人也在战后病逝。

几场战役之后蜀汉的国力危殆,首代名将不服从诸葛亮调配、二代武将尚在成长中、益州降臣又合力抵制诸葛亮,诸葛亮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诸葛亮以自己的无双之智安定蜀汉的内政,稳定国情,让蜀汉的国力一点一点的复苏。经济、内政都是短时间内可以恢复的,但是人口可不是三五年就可以恢复的。人口不足就代表着兵源无法得到解决,没有兵怎么和强大的曹魏开战。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处处都需要诸葛亮去填补,诸葛亮的精力是有限的。

诸葛亮在这样的逆境中还能组织数次的北伐,已经说明诸葛亮的能力近乎妖了。诸葛亮的失败并非是他无能,数次北伐诸葛亮率领的兵力都不会超出五万,而曹魏抵御蜀汉入侵的常规守军可能都不止这些。而且司马懿老奸巨猾,每次抵御蜀汉后都虚报兵力损失,让曹丕给他补充大量的兵源,这样也会让诸葛亮一次比一次艰难。

总结:太多的因素影响着蜀汉未来的走向,而在大趋势中诸葛亮能做的、能改变的都是有限的,复兴汉室并非是一人之力可以办到的。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版权声明